因為當時電腦價格高昂,《電腦報》早期的很多選題,都在想方設法為讀者省錢,而且盡量讓電腦發揮經濟效益。像“經濟型電腦”“九針打印機變二十四針”,一度都為人們津津樂道。
那時候一臺四通電腦打字機要上萬元,二十四針打印機的價格在3500~6000元之間。因此,電腦報兩位工程師提出了“家庭桌面印刷系統”的概念。由一臺2000多元的低端PC機和2000元的九針打印機組成,配上由他們開發的家庭版WPS和“九針打印機變二十四針”驅動軟件,能在無硬盤的PC機上實現比較專業的打字功能。打印質量與昂貴的四通打字機相當。
《電腦報》登出兩人的系列文章后,九針仿二十四針頓時成了流行話題。掃清了當時打印機進入家庭的障礙,同時也“救活”了一批企事業單位閑置的九針打印機,可謂兩全其美。
《電腦報》為此又專門開辦了兩期經濟型電腦打字培訓班,結果出奇地火爆,學員來自全國各地,興奮而來,滿意而歸。
學員中年齡最大的是來自秦皇島的一位老師,55歲,他一個人買了兩臺經濟型電腦,他的結論是:“實在經濟!”湖南新寧的一對農民夫婦一齊來參加培訓,他們本來在家鄉開了一家打字店,用的是機械式打字機,他們說:“看見商店里擺著的四通打字機,很想買!但太昂貴了,電腦報社舉辦的這次培訓,圓了我的電腦夢。”
這次培訓也充分體現了《電腦報》特色,時間安排得十分“殘酷”:上午8:00—11:40上四節課,下午1:00—5:30上五節課,晚上7:00—9:00上兩節課,但學員們對這樣的安排十分滿意,因為節省了大量時間和費用。他們的總結是“緊張有致,大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