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圣霞
摘要:“以學生為中心”是指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要立足于學情,通過優化教學方案、組織教學活動,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并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獲得知識與技能的積累與鍛煉。“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混合式教學方案設計要求教師善于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基于學生的經驗、學習興趣選擇教學資源、教學工具,安排教學活動,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要。文章以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重點探究“以學生為中心”混合式教學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具體方法及實踐策略。
關鍵詞:高職:計算機基礎;混合式教學;方案;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0-0109-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2020SJA1665);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一般項目“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計算機公共課程教學實踐研究”(2020-AFCEC-435)研究成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具有相應的信息技術知識成為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也是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對此,教師要予以重視,并積極優化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效率。其中,在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傳統的課堂講授相結合,構建新型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混合式課堂。基于部分教師過度追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新穎性、教學技術的先進性,而導致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脫節以及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情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重點探究“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具體方法及實踐策略。
1.“以學生為中心”的內涵
部分教師對“以學生為中心”的內涵理解與定位不科學,導致教學方案的設計出現偏差。“以學生為中心”是現代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建立在人本主義、建構主義基礎上的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以學生為中心”與傳統的教育思想相比,更強調學習者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尊重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同時,教學目標存在不準確性,教學結果是多樣性的,其內涵即為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從學生出發,并在教育教學中做到尊重、善待、發展學生,基于不同年齡段學生各方面發展的差異性,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便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內涵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產生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是將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與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有機融合,形成集多種教學方法于一體的教學手段,具有靈活、多變、便捷、高效、吸引力強、打破時空限制等特點,是教育現代化的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方案設計是“教”與“學”理念的革新。這種革新于教師而言,會促進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轉變、優化、調整,于學生而言,會促使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方式發生變化,從而使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傳統教學模式以及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優勢,實現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
1.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讓·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受到研究學者的極大關注,其中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重點內容,其認為學習活動要以“學”為中心,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主動探索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發現,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我國學者也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如王竹立認為學生的新知主動建構活動可以幫助學生走出知識碎片化的困境,促進知識與能力的生成。教師在設計混合式教學方案時可遵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無論是線上教學方案還是線下教學方案,都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2.設計導向職教理論
設計導向職教理論起源于德國,其內涵是職業教育學院的人才培養在技術適應能力形成的同時,讓職業人才有能力服務社會、服務經濟、服務環境,并對社會、經濟以及環境的發展負責,能主動參與技術的創新與創造,為某一領域的科學發展做出貢獻。設計導向職教理論是針對職業學校的專業教育提出的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教育思想,其既是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補充,也是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升華,要求職業學校的教師不能以教會學生某一種技能為目標,不能以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熟練程度為學習效果的唯一評價標準,要將教學的關注點放在“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上,從而使職業技術學校的教育目標更加明確。因此,基于設計導向職教理論設計混合式教學方案時,教師要考慮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多種因素,讓學生在有效教學方案的指引下,樹立明確的學習方向以及遠大的學習目標。
3.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想要深刻地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就需要用他人的眼光去看待學習這件事情。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習個體的個性特性,才能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不同表現,進而通過不同的途徑去引導學生,使之進步。在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進行混合式教學方案設計時,教師不能搞“一刀切”,要關注學習者個體的差異性,設計出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案,從而讓高職“計算機基礎”專業的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一名學生發展。
1.學習目標的設計方法
混合式教學方案設計的第一步是明確目標,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導向下,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設計要突出“學”的核心內容,因此教師要轉變以“教”為主的教學目標設計方案,將傳統的教學目標設計轉變為學習目標設計,并認識到只有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才能促使學生在學習目標的驅動下產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才能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發展服務。對于高職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但其仍不具備新知識的自主學習目標制定能力,對此,教師要發揮導向作用,在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方案設計中結合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習情況,設計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以此為因材施教指明方向。
以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其總體學習目標可設計如下。(1)知識目標:1)了解微型計算機的基礎知識、系統結構組成與工作原理;2)理解系統的基本操作知識;3)理解自動化辦公軟件的功能;4)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知識;5)了解計算機安全的基本常識、病毒類型以及病毒的有效防治方法;6)掌握數據庫的基本知識。(2)技能目標:1)掌握微機系統的常用功能與Windows系統的基本使用功能;2)熟練使用任意一種漢字輸入方法,一分鐘的打字數至少為40字;3)具備基本辦公軟件的使用與操作技能;4)能夠熟練運用數據庫搜集、處理、傳遞與使用信息。(3)過程與方法目標。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設計需要教師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參與知識與技能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主動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獲得實踐應用技能的鍛煉。(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其是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使其形成自主學習的積極情感,樹立學習自信。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安排實訓活動,讓學生在實訓任務的進行中獲得表達能力與創造精神的發展,以及在任務完成后獲得成就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5)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目標。在“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組織的分組合作學習活動,可讓學生在經歷獨立思考與集體協作之后,學會取長補短、相互幫助,體會到團隊的力量,以此促進高職學生職業素養以及職業道德水平的提升。
2.混合式學習方法的選擇
(1)混合式教學方案設計要做到混合式的“學”與混合式的“教”的結合,其區別于傳統的教師單向灌輸的教學方法,可以轉變高職學生的計算機學習形式,如常規的面對面師生互動、學習個體的自主學習、學習群體的合作討論。(2)在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方案設計中,混合式學習方法的選擇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正確定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3)混合式學習方式的選擇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課程的實踐性較強,要想真正提高高職學生的計算機實踐能力,就需要教師采取語言講授以及計算機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使高職學生在混合式學習中逐步掌握計算機專業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
3.混合式教學過程的設計方法
“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計算機基礎”混合式教學方案設計要做到以下幾點。(1)前期準備。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需要互聯網設備與傳統授課模式相結合,因此學校計算機設備的基礎情況是否可以滿足混合式教學的需要,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對此,教師要做好計算機設備整體情況的檢查,之后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學習訴求、學習習慣以及個性特征,以此為混合式教學方案的設計提供依據。另外,教師還要結合課程內容以及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接受情況,選擇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以此為高職學生的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2)課程設計。首先,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產生期待,激發學生的計算機學習熱情。以“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第一課“計算機基礎的介紹”為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如下教學情境:“某公司想要招聘一名信息處理員,如果你是應聘者之一,會如何介紹你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儲備情況?”在情境的引領下,學生會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產生動力。其次,教師可利用計算機機房、網絡實驗室等資源,為學生提供實踐學習與合作互動的機會。如在“Excel的使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學生要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學會編輯Excel表格。在混合式教學方案設計中,教師可為學生設計如下幾項學習任務。1)創建工作簿,掌握工作簿打開、保存的基本方法。2)完成工作表的選定、插入、重命名、移動、復制、刪除等基本步驟。3)完成數據的輸入、修改、輔助以及清除等步驟。4)掌握工作表格式化的方法。5)列舉出Excel的主要功能與特色。6)明晰工作簿與工作表的區別。對于前四項學習任務,學生可獨立在計算機房實踐演練,當遇到操作難題的時候,尋找教師的幫助,以此提升獨立思考能力,加深對計算機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解、記憶。第五、第六項屬于合作型學習任務,學生可以小組的形式完成,通過相互討論、交流促進知識探索精神以及團結協作能力的發展。再次,課后學習設計。混合式學習是以先進的教育信息化技術為支撐開展的教學互動,學生可不受時空限制進行學習,對此,教師可將學生的課后學習納入教學方案的設計中,以發揮混合式學習對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自主學習引導作用。如在“Excel的數據管理與分析”教學之后,教師可給學生布置自主探究的課后學習任務,讓學生調查本校某班學生上學乘坐的交通工具,并將調查的信息記錄下來,做好信息的篩選與分類整理工作。對此,學生可利用網絡互動平臺與教師、同學交流,教師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對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步驟與方法給予指導,如通過遠程操控的方式指導學生整理數據,以此讓“計算機基礎”的課后教學更加直觀、形象。
1.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時,教師要善于創新授課方法,將過去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變為引導式教學方法,凸顯學生在計算機專業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做到在學生學習需要時出現,在學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盡量不參與,這樣才能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計算機課堂構建奠定基礎。對此,教師要做到以下三點。(1)對學生做好混合式學習技能的培養。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是以學生為主體,如果學生不掌握混合式學習方法,不具備自主學習能力,那么混合式學習將無法實施。對此,教師應加強對混合式學習方法的指導,如讓學生掌握信息下載的方法、在線學習的技巧等,在此基礎上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以此保障課堂教學質量。(2)為充分發揮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價值,教師在講解計算機基礎知識時,可借助信息技術演示基本操作流程,確保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這也是學生獨立、自主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3)教師應善于利用先進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實時監測,以便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干預。
2.采取模塊化教學法,促使學生主動完成任務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學習動機的激活,混合式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同樣要求學習者自身具備主動學習的意愿,因此,教師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模塊化教學方法在混合式教學中的應用可以起到適當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建立完整知識體系的作用。例如,在“Flash動畫制作”的相關知識學習中,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課件展示不同的動畫情境,并為學生準備商務、清新、典雅等不同風格的動畫創作模板,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Flash短片制作的任務。對此,學生積極參與混合式學習的全過程,在線上完成任務的操作與成果演練,并在各個模塊的學習中收獲到喜悅與本領。
3.建立網絡學習平臺,提升課程教學實效性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需要教師借助網絡學習平臺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開展針對性的指導,對此,高職院校應注重網絡學習平臺的搭建,以提升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運用實效。例如,MOOC、超星爾雅等網絡平臺的使用,可以為高職學生的計算機專業學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與學習渠道。與此同時,學校還可引進新型的智能學習設備,豐富課堂教學元素,讓學生掌握新型計算機設備的使用方法,提升高職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另外,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各種移動終端設備得到了普及,教師可引導高職學生利用手機、平板等設備獲取信息,對外交流,互相討論學習疑惑點,充分發揮網絡學習平臺的優勢,為學生打造廣闊、自由、開放的學習空間。
綜上所述,混合式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以及學習質量提升所起到的作用,為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與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對此,教師應結合專業特點以及學情優化混合式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方法,以更好地發揮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功能與價值。與此同時,教師要認識到混合式教學模式只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并不能完全取代課堂教學,也不能過度使用,以此確保“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要求、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陳一,卜永波.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以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6(05).
[2]劉曉麗,周德云.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林區教學,2016(01).
[3]段發梅,楊再奇,李振國,段莎莎.基于“名華在線”的高職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實踐和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24).
[4]宋偉奇,覃妮妮.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高職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改革探索———以《Linux系統服務》課程為例[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2).
[5]韋大歡.高職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J].廣西教育,2020(11).
[6]王莉,徐亮.基于超星泛雅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以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J].機械職業教育,2020(03).
[7]陳佳,吳飛燕.地方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初探[J].梧州學院學報,2019(06).
[8]田明,王新.基于移動端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中的應用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04).
[9]呂正娟.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教學診改中的應用與實踐———以《計算機應用基礎》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8(11).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Student-centered Mixed Teaching Schem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Xie Shengxia
(Jiangsu Enginee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tong 226007, China)
Abstract: "Student-centered" means that all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eacher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earning situation,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y optimizing teaching plans and organizing teaching activities, highlight the main posi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let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obtain the accumulation and exercise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student-centered" hybrid teaching scheme desig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quires teachers to be good at using modern educational means, select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eaching tools based on students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interest, and arrange teaching activities to meet student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eds. Taking the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specific method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student-centered" hybrid teaching scheme desig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education:computerfoundation;mixed teaching; programme;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