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遠來 何 曉

1.大麻鎮小留村
大埔縣大麻鎮位于韓江上游,梅大高速、大潮高速和韓江河流貫穿鎮域,交通便捷,是縣域西部商貿集散地和鄉村旅游重鎮。近年來,該鎮著力寫好“紅、綠、古”三篇文章,致力打造“康養小鎮”,取得良好成效。
大麻鎮堅持黨建引領,通過黨員干部帶頭、鎮村聯動、群眾參與,有效推動鄉村振興建設高效落實。
打造堅強戰斗堡壘。該鎮做好村級換屆后半篇文章,充分發揮村級黨群服務中心的核心作用,將綠色生態資源、文旅資源開發等有機結合,以黨建促群建,凝聚黨員力量、網格力量、青春力量、巾幗力量等美麗力量,讓鄉鎮建設更具戰斗力、產業經濟發展更具競爭力、生態休閑旅游品位更具吸引力。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該鎮強化鎮村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學以致用應用于重點項目建設和鄉村振興工作,利用重點幫扶鎮的先進資源,加大村組干部、種植大戶、致富帶頭人的農業技術、電子商務、旅游從業等業務培訓,注重在返鄉回村的“能干人”、優秀創業的“實干家”中發展黨員,夯實鄉村振興人才之基。
厚植紅色文化底蘊。該鎮以開發保護“三河壩戰役”中蘭村戰場遺址項目為契機,設計打造戰場紅色陳列展廳,充分挖掘紅色資源,著力打造紅色文化展示平臺,賡續“紅色基因”,激勵全鎮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從黨史中汲取奮進力量,釋放“紅色動能”。
大麻鎮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
全力守護綠水青山。該鎮實施“林長制”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完善陰那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重點生態保護區建設,持續抓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村村通水管網建設,加快推進大麻生活垃圾中轉站建設,積極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嚴格落實“河長制”,全面落實“水十條”,確保鎮域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保持98.5%以上,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2.大潮高速從大麻鎮經過
打造綠色生態農業。該鎮以“灣區后花園”所需為導向,融合綠色生態、康養長壽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以“一村一品”為抓手,以大留村泰國柚產業園、桃石村茶葉產業園為龍頭,利用坑尾村“長壽村”效應,盤活閑置山場土地,積極引進資金雄厚企業進駐,加強村內能人和專業大戶扶持培育,發展規模化現代農產品種植,全力推動綠色生態的資源價值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擦亮稀有品牌。陰那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達38878畝,全鎮森林覆蓋率為76.9%,自然生態優良;韓江兩岸竹林、古街騎樓、陰那五指峰和萬福景區等秀色可餐,人文風景秀麗;經濟作物主要有蜜柚、茶葉、紅菇和苦筍,稀有山珍石皮石花、名貴藥材牛卵紅、桃石村“石澗茶”、英冠腐竹、英雅姜酒和大麻豆豉等特色食品暢銷市場,長壽物產豐富。
大麻鎮是客家古圩鎮,人文旅游資源豐富,主動搶抓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機遇,積極打造“一江兩岸”精品旅游線路。
加強規劃保護,打造客家商貿“最佳體驗場”。立足客家商貿圩鎮定位,優先提升改造河唇街,保護開發113座特色騎樓群,重塑古色古香大麻碼頭,規劃客家特色游客集散中心,締造客家赴圩文化的“最佳體驗場”,借助壁畫文化、漢樂劇展演等加強大麻特色文化宣傳,提升旅游品位,讓游客沉浸體驗“赴圩”文化,品味特色商貿人文。
開發旅游線路,促進文旅融合產業發展。借助九龍湖大景區建設機遇,開發韓江兩岸美麗鄉村游、紅色景點研學游等精品線路,加大社會資本投入,加強規劃管理,促推文物資源變旅游景點、名人故居變文化窗口、傳統手藝變精品產業、居民建筑變創客民宿、地方民俗變旅游節慶,打造集聚影視拍攝、特產商貿、旅游研學、文化遺產于一體的宜居、宜商、宜游的旅游景區。
致富鄉賢反哺,致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該鎮采取“政府引導、群眾參與、鄉賢出資”和統一集約土地、統一規劃建設管理、統一建筑風格、統一鄉賢出資、統一環境改造的“五個統一”建設管理模式,先后投入1.5億余元,全力推進小留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惠及141戶500多名村民。小留村因此成為梅州市首個廣東省“宜居村莊示范點”,還被評為“廣東省文明村”。
大麻鎮堅持以黨建為引領,著力寫好“三色”文章,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城區片區、美麗鄉村旅游英雅片區、庫區沿線九龍湖旅游風景片區”三大片區,加快實現大麻綠色新崛起。

3.大麻鎮陰那山萬福寺

4.大麻鎮萬福寺前的坑尾村近千畝梯田種植的向日葵次第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