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記者 潘俊才 ■ 羅麗珠


近日,筆者在新豐縣沙田鎮走訪時了解到,該鎮善塘村一戶貧困戶不怕苦不怕累,在鎮村干部幫扶下積極發展養鵝產業,成為了當地有名的養鵝大戶,她家也因此實現了由貧困戶到小康家庭的轉變。
在該鎮善塘村喜飄揚生態農場里,筆者見到了這名養鵝專業戶,她叫廖翠喜。當天,她正在有序地進行每天固定的鵝場打理工作:放鵝、喂鵝、照顧鵝苗,成百上千只鵝在田間追逐、啄食、嬉戲,耳邊不斷傳來此起彼伏歡快的鵝叫聲,場面很是壯觀。因為農場在山邊,這些鵝生活在青山綠水間,吃的是稻谷野草,喝的是山泉水,既省“伙食費”,又能讓鵝的肉質變得更加鮮美。
鵝“主人”廖翠喜回憶,幾年前她家被定為貧困戶的時候,那時候家里是真的是窮,丈夫治病、孩子讀書、日常開銷……家庭重擔全壓在她一個瘦弱女子的肩上。雖然享受了低保、醫療、入股分紅等扶貧政策,生活壓力有所緩解,但她沒有“等靠要”的想法,她更想依靠自己的雙手讓生活富裕起來,把貧困戶的“帽子”摘掉。
2015年開始,她就嘗試養雞、養番鴨、養鴿子等,然而因為缺乏技術和資金支持,這些養殖業都沒有見到成效。鎮村干部了解她的情況后,主動幫她申請了小額貸款,還請來專業技術人員給她傳授養鵝知識和防疫技術,保障了鵝苗的成活率和后續發展資金保障。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她養的大鵝全部出欄,因為綠色生態、品質好,一到出欄期就被搶購一空,這讓她收入頗豐,一舉摘掉了“貧困帽”,并走上了致富奔康的道路。
“通過不斷摸索,逐步擴大了養殖規模,現在養殖了差不多2000只。普通的鵝一般養120天左右,我們的鵝以品質為主,要養150-180天,養的時間長,肉質才會更好。”談到養鵝經驗,廖翠喜娓娓道來,“我們現在每天與鵝為伍,日夜圍著鵝打轉。養鵝最怕感冒咳嗽,所以要像照顧小孩子那樣,精心去照顧它,有經驗了養殖起來沒有那么辛苦了,現在我們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鵝身上。”
據介紹,廖翠喜的脫貧故事,是該鎮扶貧產業帶動促增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鎮大力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鎮村駐村工作隊的支持帶動和精準幫扶下,善塘村加大對產業扶持力度,實施了一系列補貼政策,積極完善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村民創業、農戶增收夯實基本保障。目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依靠勤勞的雙手,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發展中一個個脫穎而出,實現了整村摘帽脫貧,為全鎮高質量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
“在鎮村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善塘村共有五戶貧困戶申請了小額貸款,并促成他們與品味豐江等企業對接,通過農戶+企業模式,簽訂產供銷合同,確保村民養殖的鵝鴨雞等農產品能夠順暢地銷售出去,實現增收脫貧。”該鎮扶貧辦工作人員黃賽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