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虎威
(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 這是基于我國現有發展階段與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而提出的。 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主要有五個, 分別是產業興旺、 生態宜居、、 治理有效、 鄉村文明、 生活富裕。
山西省進入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新階段。 基于黨的十九大、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政府工作報告的各項要求, 為了強化相關規劃的引領帶動作用, 統籌有序的推進鄉村產業發展、 文化延續、 生態保護、 人才計劃等振興, 山西省在2018 年出臺了《山西省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規劃(2018—2022年》) 。
《山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 年)》: 提高村莊規劃建設水平, 統籌開展農用地整理、 村莊建設用地整理及鄉村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打造記得住鄉愁、 彰顯三晉魅力的美麗宜居鄉村, 形成城鄉共融的良好局面。
2.1.1 實用性村莊規劃
根據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2018—2022年)》 和《關于加強村莊規劃促進鄉村振興的通知》,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村莊規劃要積極落實“一個目標、 四種類型、 四大任務、 八個統籌” 的要求。
在國土空間的現有規劃體系中, 實用性村莊規劃屬于城鎮開發邊界外的詳細規劃, 與傳統的村莊規劃存在較大區別。 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 實用性村莊規劃是以協同發展作為主要目的, 編制涵蓋村域全部空間的村莊規劃。 實用性村莊規劃內容要有所側重, 根據村莊現實情況和發展實際,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確定該村莊屬于哪種類型, 綜合考慮各項環境要素, 做到“有用、 管用、 好用” 的基本要求, 指導村莊規劃的有效實施。
2.1.2 相關理論
1987 年,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編制的《我們共同的未來》 中, 首次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理論。 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需要, 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在《中國21世紀議程》 報告里, 同樣表明要實現“農村地區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 集聚提升類村莊的實用性規劃應當遵循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要求。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 要保護村莊的自然資源不被破壞, 保持村莊生態環境的平衡, 保障人和自然的關系協調統一; 在社會發展方面, 重點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著力提升村莊的發展環境; 在經濟發展方面, 強化鄉村主導產業的發展, 鼓勵發揮自身比較優勢。
自18 世紀中葉至今, 各個國家的學者對環境可持續發展和人類聚居的內在需求進行研究, 1942 年道薩迪亞斯提出人類聚居學的定義。 在此背景下, 吳良鏞先生在分析我國現狀的前提下, 批判性地繼承了各個學者的研究, 把人居環境分為人類、 自然、 居住、 社會、 支撐這五大橫向系統; 把人居環境分為全球、 區域、 城市、 社區(村鎮)、 建筑這五大縱向層級, 要以問題為指導, 采用“融貫” 的方法分析深入分析問題, 以達到解決各種問題的目的。
實用性村莊規劃的工作相當繁雜, 亟需采用人居環境科學的方法, 將解決村莊的實際問題作為重點,將現狀繁雜問題進行提煉, 準確把握解決問題的關鍵, 探尋全面可行的科學方法, 以期為解決村莊現狀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提供科學的理論和方法。
3.1.1 尊重村民意愿, 實現多方協作
實用性村莊規劃的編制要以村民為主體, 積極調動村民的積極主動性和能動力, 建立村民的特有文化自信, 使村民在規劃理念上達成共識。
3.1.2 強化多規協調, 落實空間管控
以多規合一為基礎, 推動優化調整鄉村的建設空間, 推動保護鄉村的生態空間。 落實管控要求, 協調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村民生活改善的關系。
3.1.3 注重因地制宜, 分區分類引導
充分考慮鄉村在自然資源稟賦、 發展規模、 發展階段及特色等方面的差異性, 從村莊發展定位、 產業發展方向等方面制定差別化的村莊發展戰略, 保證村莊規劃切實反映了自身發展的訴求。
3.1.4 保護傳統風貌, 傳承村莊文化
要重點對村莊的歷史文化自然進行保護, 提升村莊的歷史特色風貌, 正確處理好環境保護和村莊發展之間的關系。 讓村民“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傳承村莊歷史文化遺存, 實現村莊建設環境生態化、 居住文明化、 活動民俗化、 飲食本地化。
3.1.5 集約節約資源, 落實統籌減量
對耕地、 林地、 水系等自然資源進行保護, 大力推廣利用可再生的清潔能源, 倡導各區域之間進行設施聯建。 加強設施、 資金政策等方面的統籌協調。 本著集約、 節約用地的原則, 充分利用現狀建設用地,鼓勵村莊建設用地減量。
3.1.6 激發村莊活力, 切實指導實施
防止大拆大建, 嚴禁房地產開發。 通過統籌村莊經濟、 社會、 文化、 生態優勢, 憑借村莊優美環境、傳統民俗、 文化底蘊, 激發村莊活力, 增強"造血"功能, 促進村莊整體提升。
3.1.7 試點先行先試, 統籌有序推進
試點先行、 突出重點地區。 鼓勵各區選擇不同特色的規劃保留村莊開展規劃試點, 打造生態宜居、 綠色發展、 健康舒適的美麗宜居示范村莊。
3.2.1 保護優先, 節約集約
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 永久基本農田以及建設用地邊界的范圍和要求, 嚴控新增指標, 盤活存量資源, 優化建設用地布局, 提高村莊建設用地的集約化程度。
3.2.2 村域一體, 全面管控
充分考慮村莊特色, 以村域為基礎, 對村莊的空間布局進行整體優化, 進行全面管控。
3.2.3 因地制宜, 風貌彰顯
依托村莊特有資源, 找準村莊現狀建設在環境保護修復、 土地存量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 村莊風貌整治等方面的問題, 合理進行國土空間保護利用布局,同時保護延續村莊文化基因, 突出村莊地域特色。
3.2.4 產業為本、 三產融合
鄉村的全面振興最終要落實到產業上, 農村產業發展, 農民致富是鄉村振興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積極打造東河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經營體系,積極促進“一三” 產業融合發展和新型產業業態發展, 提升東河村產業發展活力。
3.2.5 村民主體, 多方參與
充分考慮村民的真實意愿, 堅持村民的主導地位, 切實解決村民反映的各種訴求問題, 落實村民對村莊規劃工作的參與、 表達及監督的權利; 充分發揮政府、 專家、 村委、 規劃師、 社會機構等力量, 構建村莊發展體制機制。
3.2.6 分期推進, 保障實施
村莊規劃要合理有序地制定分期發展計劃, 依據村莊發展實際, 科學合理的確定近期建設項目, 做到近遠期協調, 保障規劃實施。
本文以山西省武鄉縣石北鄉東河村村莊規劃為例。 東河村位于武鄉縣西北部, 石北鄉的鄉政府駐地, 距離武鄉縣政府約12km。 G517 國道穿村而過,距榆社南高速出入口約13km, 對外交通便利。 東至榆社縣, 南與西環巖村相臨、 西至石北村和嶺南村接壤, 北與東河村相鄰。 東河村戶籍人口137 人, 常住人口320 人。 東河村規劃目標與定位為將該村打造為全鄉的政治、 經濟、 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 以現代農業、 商貿、 物流為主的現代綜合服務型集鎮。
現狀實地調研是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的基礎。 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要基于村莊的現實情況進行充分細致的調研。 在村莊規劃編制初期, 組織規劃、 市政、建筑等各專業的設計人員共6 人, 運用攝像機、 無人機、 測距儀等對村莊進行拍攝和現場踏勘的工作, 充分了解村莊的現狀人居環境、 道路交通、 產業發展、歷史文化遺存等情況。
摸清東河村發展的本底條件, 立足該村所屬鄉鎮進行整體發展考慮, 融入該區域的整體發展格局。 劃定村莊建設用地的控制界線, 嚴格控制村莊建設用地規模;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范圍, 禁止任何建設活動侵占基本農田; 本次規劃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
村莊空間結構更新將優先利用閑置地、 低效土地規劃為物流倉儲用地; 整合零散建設用地指標, 增加市政基礎設施, 包括農村宅基地、 小型污水處理站、空氣能供暖基站、 垃圾收集站; 本次規劃對違法農村宅基地進行拆除, 并在村內新建部分宅基地, 充分利用村內空間, 對公共服務設施進行均等化配置, 提高東河村建設用地集約高效利用, 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發展(如圖1 所示)。
圖1 村莊土地利用規劃圖
結合村莊現狀布局特點, 規劃新增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 鼓勵通過充分利用空閑地、 邊角地等“見縫插綠” 提高房前屋后綠化率, 逐步完善村莊綠地系統, 構建點一線一面相結合的村莊公共空間體系, 以滿足村民休閑娛樂需求。 規劃保留石北鄉政府、 幼兒園、 小學、 衛生所、 村委會、 村劇場、 村廣場、 郵政所等公共服務設施, 新增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等社會福利設施。 為進一步優化共服務設施, 結合現有活動場地更新相關健身設施, 對其他廢棄公服設施進行活化利用(圖2)。
圖2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
產業提升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 結合東河村現有產業及特點, 通過現狀調研, 本次規劃在東河村采用大規模經營、 集約化經營等新的農業生產模式, 通過農民合作社、 家庭農場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 帶動農民增收。 并借助現有畜禽養殖、 高粱、 玉米等生產優勢, 以現有農作物種植為基礎, 開發中草藥、 有機谷物、 綠色蔬菜種植, 發展玉米、 小麥、 大豆等作物種植, 在提升農作物品質的同時, 增加村民收入。 同時, 東河村利用優美的田園風光、 水域風光、 傳統民居以及便捷的交通條件, 發展鄉村休閑瓜果采摘, 促進村莊旅游產業的發展。 由此可見, 實用性村莊規劃實施后能為該村的發展建設帶來效益, 并滿足村莊實際發展需要的規劃才是對村莊“有用、 好用、 管用” 的規劃。
4.5.1 建筑風貌整治與引導
1) 村莊建筑控制: 保護村莊所依存的自然環境優勢, 控制村莊總體形態與天際輪廓線, 嚴格限控新建、 改建建筑物與構筑物的體量與高度, 確保景觀視線開闊通暢, 以優化現有空間格局。 對于傳統特色建筑, 建議保持原有的院落布局不變, 不得隨意改變老宅院原有的院落布局。 對院落布局遭到破壞的部分,應恢復院落原有的布局及風貌格局。 不得破壞、 拆除院落原有的影壁、 院墻、 門樓等, 建議對已經拆除、破壞的部分應依據“修舊如舊” 的原則進行修復。
2) 風貌控制引導: 規劃建議延續村莊固有的色彩體系, 以飽和度較低的相近色為輔的色彩體系, 體現簡潔大方、 質樸實用的風貌特色。 配色的選擇應注意村莊整體的建筑色彩關系的和諧統一。
3) 保持村莊生態格局: 實用性村莊規劃中還要大力加強村莊的綠化建設。 村莊建設避免大拆大建,保持村莊山水生態格局與自然環境協調, 加強生態環境修復, 保護林地、 河流等自然資源, 提升鄉村生態景觀。 鼓勵對村莊周圍、 宅院前后、 水系周邊等區域進行綠化和美化, 增加綠化面積; 同時鼓勵村民利用庭院及宅旁空地, 做到應綠盡綠, 努力創建村莊綠地率在30%以上, 綠化覆蓋率維持在35%以上的良好生態格局。
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 綜合設計村莊內的綠地空間。 由于地域差異原因, 鄉村綠地與城市綠地之間存在諸多不同, 鄉村綠地在村莊規劃中要體現當地的鄉土氣息, 優選本地植物, 注重村莊植物搭配。 村莊綠化應采用異齡、 混交的方式, 營造具有豐富層次感的鄉村風貌景觀, 達到與村莊自然環境的深度融合。
村莊的公共空間主要有村口、 街頭、 老樹下、 戲臺等重要節點空間等。 重要節點空間是展示村莊形象的重要區域, 要從環境、 景觀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街巷空間的整治應結合東河村的文化特色進行設計,優先采用本土材料, 體現地方特色, 并與村莊整體風貌相協調。 規劃建議將一些閑置物品(如廢舊輪胎,石磨, 瓦片, 稻草, 瓦罐等物品) 制作成景觀小品,增加藝術觀賞性、 趣味性, 增添生活的氣息。 還可以采用粉刷美化的方式將村莊的沿街立面墻體設計成文化墻, 宣傳當地的傳統文化和特色文化。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 本文通過分析實用性村莊規劃的概念及若干理論, 以山西省石北鄉東河村為例, 對實用性村莊規劃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明確東河村未來發展定位與發展方向, 引導東河村實現發展和保護并存的發展目標。 實用性村莊規劃的重點是要突出實用性, 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實用性村莊規劃的編制重點和原則, 因地制宜、 統籌有序推進改造和提高村莊的發展, 以符合“有用、 好用、 管用” 的要求, 為村莊的良好發展提供有用的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