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健康 范汝明 李健 鄭舒天
洪健康,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農業科學院,云南,661199,電話:13378739997,E-mail:hhznkshjk@163.com
范汝明,李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農業科學院
鄭舒天,蒙自市氣象局
導讀:普通設施大棚種植番茄,在棚內1.7 m以上區域易形成聚高溫效應,導致番茄6臺果以上掛果難、病害嚴重。通過番茄扭枝換主的方法栽培,可降低植株高度,為番茄創造一個更加適宜的生長環境,促進番茄增產高達20%。
紅河州常年種植番茄,特別在晚秋至早春季采用設施大棚種植番茄規模優勢尤為突出。至2021年全州設施大棚蔬菜種植面積10 570 hm2,其中,番茄設施大棚種植3 967 hm2,產量21.14萬t,已成為菜農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然而,生產應用的普通設施大棚肩高2.0 m、頂高2.3 m,頂部均不具備放風功能,棚內1.7 m以上區域易形成聚高溫效應,白天棚內溫度劇烈上升,超過40℃,夜間溫度下降后葉片上易凝結水珠,第2天白天又同樣出現高溫,這樣周而復始,大棚內1.7 m以上區域形成高溫高濕小環境,導致番茄6臺果以上掛果難、病害嚴重,特別容易發生灰霉病、缺素癥等問題。通過番茄扭枝換主的栽培方法,可降低作物生長高度,為番茄創造一個更加適宜的生長環境和空間,促進增產20%以上。


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浸種30 min,用40℃溫水燙種后,再用3%甲霜·噁霉靈水劑100 mL拌種,催芽,預防幼苗出土后出現莖基腐病和猝倒病。
出苗10天后,用7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霧預防蚜蟲1次,用1.5‰尿素液提苗。移栽前5天,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預防白粉病、疫病等,澆1次2‰尿素液,可縮短緩苗期,提高成活率。
定植苗移栽成活后5~7天,施1次3‰追神復合肥液(N∶P∶K=24∶0∶5)提苗,苗期注意摘除側枝芽,單稈整枝。定植10天后,噴霧7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預防蚜蟲、白粉虱,噴霧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預防病毒病。
進入花期,用7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霧預防蚜蟲、白粉虱,用3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1 000倍液預防白粉病、灰霉病,同時,噴施亞美高磷型葉面肥(10+52+10+TE)1 000倍液和0.2%硼砂液,促進番茄開花和提高坐果率。
追施5‰~7‰高鉀型復合肥液(N∶P∶K=20∶5∶28),每7~9天用7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霧預防蚜蟲、白粉虱,用3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1 000倍液預防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噴施高鈣型(≥180 g/L)葉面肥1 000倍液,預防番茄生理性臍腐病。
第1臺果采收完成后,每10~15天追施1次5‰~7‰高鉀型復合肥液(N∶P∶K=20∶5∶28),每7~9天用7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霧預防蚜蟲、白粉虱,用3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1 000倍液預防白粉病、灰霉病、疫病,同時,每7~9天用高鈣型(≥180 g/L)葉面肥1 000倍液和2‰磷酸二氫鉀液交替進行葉面噴施。葉面噴施2‰磷酸二氫鉀液,主要是促進番茄果實膨大和著色均勻。
番茄栽培以本地習慣的單稈整枝為主,整個管理過程中要嚴格疏花疏果,保證每臺果預留3~5個果實,以保證每臺果能夠良好地生長為商品果。番茄植株長至第3臺花現蕾時,有意識地在第3臺花蕾下面就近的1個葉節處預留1個分枝作為培養枝,其他分枝則在5~10 cm長時及時摘除。
番茄第4臺果長至2~3 cm大時,第3臺果已經長至4~5 cm大,檢查第3、4臺果的掛果情況,保證每個掛果穗留4個健康果,然后,在第3臺果和第4臺果的主干中間位置,以單手拇指和食指垂直用力捏主干一下,然后將該位置上半部分的整個主枝自然下垂斜放,以自然轉換為新的主枝。
主枝扭換應選擇在灌水前的晴天中午或下午進行,灌水后進行枝條容易折斷,晴天中午或下午進行扭枝,傷口容易修復,不易感染病害。扭換時一定要先用拇指和食指將主干捏扁,避免將主枝直接折斷。主枝扭換下垂后,在扭換枝外預留2臺果,果外留1節葉片,保證營養的有效供應。然后在距離葉節3~5 cm處垂直剪斷。整個扭枝換主過程完成后,要注意當天及時噴3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1 000倍液,預防白粉病、灰霉病。
新主枝扭換完成后,及時進行1次灌水、追肥,化肥應以氮、磷復合肥和鈣、鎂、鐵、鋅中量元素肥料為主,管理至垂直主干上掛果6臺,外加扭換枝掛果2臺,整株番茄掛果8臺后,及時在第8臺果以上延葉節外3~5 cm處剪斷主枝封頂。
試驗點在云南蒙自市草壩鎮,番茄品種為浙雜3276,于2020年11月14日育苗,2021年1月3日定植,番茄扭枝時間為3月10日,設單稈整枝處理和單稈整枝+扭換主枝處理,試驗結果表明,通過扭枝換主技術的應用,促進番茄掛果臺數由6臺增加至8臺,單株掛果數由25個增加至33個,單株產量由4.2 kg增加至5.3 kg左右,667 m2產量由10 080 kg增加至12 720 kg,每667 m2增產2 640 kg左右,增產率可達26.2%(表1)。

表1 單稈整枝與單稈整枝+扭換主枝處理植株性狀及產量比較
試驗結果表明,通過扭換主枝技術可增加2臺果,以第6臺坐果作對比,扭枝處理坐果位置最高溫度低2.9℃,有效果數多0.9個,坐果高度低26 cm,畸形果數少0.5個(表2)。扭枝技術的應用可促進單株掛果數增加8~9個,單株產量可增加1 kg以上,667 m2產量可達1.2萬kg,667 m2增產率超過20%。同時,番茄植株掛果高度降低了25~35 cm,減少了植物體內營養運輸距離,方便田間操作管理,減小了頂端聚高溫效應的影響,對促進普通設施大棚番茄增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表2 單稈整枝與單稈整枝+扭換主枝處理第6臺果性狀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