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為領
徐為領,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安徽,235200,電話:13955710380,E-mail:2008xwl660380@163.com
導讀:設施蘆筍套種羊肚菌高效套種栽培模式,充分利用現有設施、時間和空間,“蔬菜之王”與“菌中之王”套種強優聯合,優勢互補,節本高效,體現了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推動了蘆筍和羊肚菌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成為皖北地區助力精準扶貧的發動機、助推器,為鄉村振興闖出了一條致富路。
蕭縣自2017年探索日光溫室設施栽培蘆筍,通過研究與應用,集成了日光溫室蘆筍高效栽培模式,到2021年底全縣設施栽培蘆筍面積已發展200 hm2,目前全縣已建成國家級設施栽培綠蘆筍綠色生產基地1個,省級蔬菜標準園1個、市級蔬菜標準園2個,長三角綠色食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個。近年來食用菌生產發展較快,特別是高檔珍稀羊肚菌頻受關注,羊肚菌因產品稀缺,價格昂貴,市場需求旺盛,目前全國產品供不應求。為著力提高土地產出率、設施利用率,以達到增產增效的雙贏局面,創新了大棚蘆筍套種羊肚菌種模式,經過3年的試驗示范,大棚蘆筍套種羊肚菌的集成栽培技術日益成熟,已落地生根,生長互不影響,相得益彰,效益凸顯。本文著重介紹羊肚菌套種技術。
皖北地區利用日光溫室栽培蘆筍,主要收獲春提前至秋延遲蘆筍,11月至翌年3月初為設施蘆筍生產空檔期。設施羊肚菌生長適期為11月底至翌年3月,正好與大棚蘆筍生產空檔期相吻合,這個時期在蘆筍大棚套種羊肚菌,既不影響蘆筍生長,又不增加設施投入,3月蘆筍開始生長,而此時羊肚菌基本收獲完畢,栽培羊肚菌的營養袋也給蘆筍田增施了一次有機肥料,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設施蘆筍套種羊肚菌是集肥田、增產、增效于一體新的高效栽培模式。
要求pH值5~8,疏松透氣、有一定的持水性、無農藥殘留的兩合土、砂質土壤。灌排方便,同時清潔無污染。羊肚菌從播種到菌絲形成子實體前期較耐低溫,不耐高溫,子實體幼菌期至菌體形成生長期不耐低溫也不耐高溫。生長適宜溫度在10~22℃。
設施大棚栽培羊肚菌可有效調節羊肚菌子實體生長階段所需的溫度、濕度、光照、空氣等,有利于保溫保濕,促進出菇提前,便于后期溫度控制。一般棚寬6~8 m、棚高2.5~3.5 m的設施均能滿足羊肚菌種植的需要,棚中裝配滴灌和微噴設施,棚內增設遮陽網,可調節、控制光照強度,避免陽光直射,前期溫度較低時加設小拱棚防止凍害。
選擇菌形好、高產、優質、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特別是前期耐低溫、后期抗高溫、賣相好、收獲期長的優質品種,如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九妹羊肚菌等。
11月初把蘆筍植株從根部清除,清潔田園。整地前,667 m2施充分腐熟粉碎的農家肥2 000 kg,撒施適量生石灰粉50 kg,用小型旋耕機在蘆筍生長的畦面適當淺旋耕,深10 cm,防止過深傷害蘆筍根莖。然后整平,按照蘆筍原畦面作畦,做到畦面土細平整,待播。
播前根據土壤墑情如干旱用滴灌或霧噴澆灌,保持土壤含水量在25%以上,即播種畦面土壤手抓成團、丟地即散為適宜土壤濕度。
11月中下旬播種,首先將羊肚菌栽培菌種種袋劃開,把袋內栽培菌種用機械粉碎或手工揉碎,形成粉粒狀菌種,以利播種均勻。可以采取槽播或撒播。槽播,在整好的畦面距離畦面中心兩邊20 cm處各開“V”型槽,槽寬10~15 cm,溝深2~4 cm,手抓菌種,手擺播種,播后覆細土1~2 cm。撒播,將菌種均勻分撒到整好的畦面上,然后覆細土1~2 cm。每667 m2播栽培種230~250 kg。
播種后需根據土壤墑情,遇旱用滴灌或微噴灌及時補水,使土壤濕度保持在65%~70%,并根據氣候條件做保溫處理。如果濕度過大,大棚兩頭趁晴天中午適當放風,達到調節濕度、通風、換氣、消除有害氣體的目的。為防冷害,保持地溫,可在畦面上覆蓋打孔黑色生態可降解地膜,覆膜時四周拉緊壓實,緊扣畦面,四周用土壓緊,防止放風時被風掀起,以利增溫保濕。棚室內二層骨架上安裝遮陽網,以利遮光防曬。

營養袋是羊肚菌生長過程中主要的營養來源,營養袋制作是關鍵,也是羊肚菌高產、優質的保證。優質營養袋及適時放置可提早羊肚菌出菇時間,提高其產量、質量。667 m2擺放1 800~2 200袋。
①營養袋配方 按小麥40%~60%,麩皮15%、玉米心粉25%、木屑10%或谷殼10%~15%、土0~10%,石灰1%,石膏1%的配方,保持含水量60%左右,原料充分混均,裝袋。
②營養袋高溫滅菌 采取常壓滅菌,溫度達到100℃開始計時,最高要達到121℃,保持10 h以上,冷卻到常溫備用。
③營養袋大小 遵循中袋高營養模式,每袋1.00~1.25 kg,不宜過小。
營養袋主要是為菌絲、菌體、菇體生長提供營養。播種后15天左右,將地膜揭開,把準備好的營養袋均勻地擺在畦面上,每畦擺2行,30~50 cm間隔。營養袋擺放時沿一側按照營養袋長度方向用刀平行劃2道長口,開口處向下平行扣在畦面上,邊劃口邊擺放緊貼地面壓實。營養袋擺放后如土壤濕度不足,再用霧噴噴水,以地面濕潤不存明水為準,稍晾后按畦用小拱棚支起覆蓋打孔地膜,保溫保濕。
播種15天后,溫、濕度適宜,開始發菌生長,發菌時期的最佳溫度要控制在5~18℃,低于或高于這個溫度都不利于發菌。管理中注意通風換氣,防止有害氣體為害。發菌期間,根據天氣變化,保持土壤中的水分,濕度不夠時,及時微噴或利用滴灌調節畦面膜下土壤濕度,保持2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不低于65%,以利菌絲發育。

翌年2月初,大棚內地溫達到6~10℃期間,菌絲形成子實體,需要澆催菇水,滴灌或微噴灌,澆一次透水,土壤濕度60%~80%,空氣濕度85%~95%,促進羊肚菌菇蕾發育。重水催菇蕾后,應稍增加棚內的光照強度,但是不能讓太陽光直接照射,用弱的散射光刺激催蕾。
原基形成期間不用補水,原基形成子實體也即形成幼菇,幼菇期如水分不足用霧噴少量噴水,每天1~2次,2月上中旬是菌原基向幼菇生長期,本期對溫度較敏感,低溫會造成凍害,因此,此期如遇低溫,要提升棚內溫度,采取封棚加膜、加溫塊加溫等措施,防止凍害發生。氣溫穩定在8℃以上時,把地膜揭掉。羊肚菌菌體生長期間適當增加噴水量和次數,中午溫度較高時勿噴。菌菇生長后期,棚內生長溫度控制在8~22℃,高于24℃時采取噴霧、通風降溫,短期內不得超過26℃。
從菌絲發育到大菌菇生長都要觀察菌種、菌絲和幼菇的生長發育情況,并適時調整溫度、濕度、空氣及營養供給。注意棚內通風換氣,通風換氣不僅能促進氧氣的供應,排出棚內有害氣體,還有助于調節棚內濕度。若是出菇及菇體生長期遇到連續陰雨天氣,及時采取保溫措施,保持通風。雨過天晴,及時揭膜,保持良好的通風。
羊肚菌菇體基本長成,表面羊肚狀、凹陷明顯,棱片充分伸展開時,根部白色,凹陷處由灰黃向褐黑色轉變時為最佳采收期,應及時采收。采早了影響產量,采晚了羊肚菌質量變差。采收時用美工刀從接近地面處切斷羊肚菌柄,去掉柄基部的泥土和雜質,置于無污染的包裝箱內,運出菌棚,可以出售鮮品,也可經太陽曬干或烘干成干品。
以綠色理念引領,實行標準化生產。種羊肚菌不可施用農藥、化肥。羊肚菌生長在冬末春初,病蟲害為害較輕,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生長及采收期內不向子實體噴灑任何農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
①農業防治 選擇優良菌種,棚內清潔田園。羊肚菌不能重茬種植,必須每年輪換種植。
②生物防治 播種前撒生石灰50 kg/667 m2或噴灑1.5%的生石灰水消毒。
③防止缺氧、凍害、高溫 及時通風換氣,避免缺氧導致菌絲死亡稀疏。適當管控溫度,保溫防低溫使子實體致死。溫度過高使子實體畸形、甚至死亡。
每667 m2蘆筍產量2 000~2 500 kg,年效益可達20 000~25 000元;套種一季羊肚菌,667 m2鮮產量250~500 kg,增收25 000~50 000元。蘆筍套種羊肚菌集成技術的應用,每667 m2年收入45 000~75 000元。
蘆筍套種羊肚菌全年生產過程中每667 m2轉化秸稈600 kg,通過秸稈綜合利用,該集成技術模式培肥了土壤,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目前已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促進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