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白



歌劇從西方進入中國已經(jīng)百年。但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問題需要得到明確而堅定的回答。諸如:歌劇從哪里來?怎么進入中國?在哪里登陸?“歌劇”一詞何時出現(xiàn)?它的特定含義是什么?歐洲歌劇和我國傳統(tǒng)的音樂戲劇有什么本質(zhì)區(qū)別?如此等等。
有位哲人說過:“要想了解一個事物的本質(zhì),最好去了解它的歷史。”于是我照辦,去查詢歷史記載、尋訪故地,讓真實的歷史做出回答。
1920年
“11月6日,俄國彼得格勒音樂演劇團為中國北方各省受災(zāi)舉行俄羅斯音樂義演大會。該團著名演員與上海工部局樂隊合作演出柴可夫斯基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這是可查的最早的有關(guān)歌劇活動的記錄,這一記載確定了以下三點:
一、歌劇首次出現(xiàn)在中國的時間是1920年,由俄羅斯人引進,演出于上海。
二、從記載可見,這次并非歌劇正式演出,只是一場歌劇音樂會。
三、將演出團體翻譯為“音樂演劇團”,此時尚無“歌劇”詞匯。
1925年
“12月12日,意大利歌劇團貝若雷士班,在上海夏令配克戲院演出古諾的歌劇《浮士德》?!?/p>
這一記載的意義重大,它宣告“歌劇”一詞的誕生——它是歐洲歌劇的譯文,此前不存在這一漢語詞匯,它和歐洲歌劇同義,即歌劇=OPERA。
這確定了“歌劇”一詞是專有名詞,同時澄清了廣泛的俗解:有歌有劇就是歌劇的混沌,歌+劇≠歌劇。
1927年
“1月29日,意大利歌劇院自本月29日至2月9日在博物館路蘭心戲院演出《托斯卡》《茶花女》《弄臣》《阿依達》《歌唱者》《塞維利亞理發(fā)師》《波西米亞人》《奧布朗》《蝴蝶夫人》等9部歌劇?!?/p>
1929年
“2月15日-23日,意大利歌劇團75人抵滬,由著名演員奇奧瓦尼尼(Giavanini)、加利泰(Giletta)、阿古奇尼(Agozzini),自15日起在蘭心大劇院上演《游吟詩人》《弄臣》《托斯卡》《茶花女》《阿依達》《蝴蝶夫人》《歐那尼》《塞維勒理發(fā)師》《鄉(xiāng)村騎士》《小丑》等。”
三年內(nèi)兩次在上海演出如此盛大的歌劇季式展演是歷史性的,是我國前所未有的,也是近百年未曾再見的。它全方位地展示了擁有歐洲純正血統(tǒng)的意大利歌劇的風(fēng)貌。它集中意大利三代浪漫主義歌劇大師——羅西尼、威爾第、普契尼、馬斯卡尼的代表作,將這些歌劇的顛峰之作系統(tǒng)地擺在我們面前,可謂國人認識歌劇的教科書——只有通過這些經(jīng)典作品,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歌劇”。
要深入其中,走進它的縱深,分析它的細節(jié),了解它的歷史進程,觀察它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站在歌劇的外面觀察是不會得到真知的;一知半解只能產(chǎn)生誤解。
一、認識歌劇的核心是認識歌劇的屬性??v觀這些經(jīng)典劇目的共同特點,都是以音樂為主體的綜合舞臺藝術(shù)。音樂的主體性首先是歌劇的傳統(tǒng),其母體是宗教音樂套曲,屬于文化序列的音樂大系。它在歷史發(fā)展中始終沿著音樂軌道進行廣泛的融合,其中最主要的是它與戲劇的關(guān)系:“把故事化為音樂,把音樂化為戲劇?!辈灰詰騽橹黧w,這是歌劇獨有的區(qū)別于其他的屬性。
二、音樂主體性表現(xiàn)出4種藝術(shù)特征。
1.音樂的整體性:歌劇創(chuàng)作在第一時間就需要確立音樂布局和結(jié)構(gòu)框架。
2.音樂的貫穿性:歌劇的音樂從第一個音符響起就進入音樂流動的長河,或急或緩從不停息,不間斷地述說故事。
3.音樂的邏輯性:歌劇音樂中所有的元素,都處在互相聯(lián)系的不同關(guān)系中,上下交織、前后呼應(yīng),排斥任何隨意的、孤立的、偶然的、無序的音樂進入。
4.音樂的立體性:歌劇創(chuàng)作思維是立體多聲的交響思維,是以聲樂為主線,以器樂為基礎(chǔ),互相交融推進地立體展開。
1930年
“8月31日,曦社歌劇部將在北四川路東方劇場演出張曙創(chuàng)作的歌劇《王昭君》。李麗蓮主演。”
[注:張曙(1908~1938),1927年入上海藝術(shù)大學(xué),1928年入上海國立音樂院(上海音專),主修聲樂、鋼琴、作曲及民樂。1933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與冼星海組織“全國歌詠協(xié)會”推動抗日歌詠運動,創(chuàng)作歌曲200余首。1938年在廣西犧牲于日軍轟炸,在其追悼會上,周恩來在致辭中說:“張曙和聶耳同為中國文化戰(zhàn)線上的兩員猛將……”]
以上短短的歷史記錄,明確地說明五幕歌劇《王昭君》和完整的演出機制在上海的公演,是我國歌劇歷史的源頭。
歌劇《王昭君》誕生的價值何在?雖然我們無法知道更多詳情以及作者的思路歷程,但我們從下列的年表可以看出它絕非偶然。
1927年1月,第一次意大利歌劇展演。
1927年11月,上海國立音樂院(上海音專)成立。
1928年,張曙入上海音專。
1929年,第二次意大利歌劇展演。
1930年,中國歌劇《王昭君》誕生。
兩次盛大的歌劇演出,在具有歐洲文化基礎(chǔ)的上海產(chǎn)生了強烈的影響,集中激發(fā)了張曙的創(chuàng)意,選擇了王昭君的故事為題材寫出以意大利歌劇為范木的中國歌劇。
我們把它概括為:“運用歐洲歌劇的形式與藝術(shù)手段,去敘述中國的故事,表現(xiàn)中國的人物,弘揚民族的精神。”這不正是今天的宗旨和道路嗎?雖然《王昭君》的創(chuàng)作可能還有些幼稚、粗淺,但它確是開啟中國歌劇之路的起點。
歌劇的路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一百年過去,依然艱辛,依然迷茫,但如果清醒堅定地鉆研探索,依然大有可為。如何在歌劇的范式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發(fā)出中國的聲音,傳播中國的精神,都是我們的大課題。若我們能踏實地研究、刻苦地實踐,用作品鋪路,整體發(fā)展,建成歌劇的中國民族樂派是可以實現(xià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