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左子揚
2011年,德國科隆體育大學的英戈·弗洛伯斯(Ingo Frob?se)教授成為了全球首位對電子競技運動員進行研究的科學家。在長達五年研究的過程中,電競運動員對技巧和能力的要求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半姼傔\動員每分鐘在鍵盤和鼠標上的動作高達400次,是普通人的4倍?!?/p>
為了得到更多信息,他的研究小組對電競運動員進行了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測試。結果顯示,“電競運動員皮質醇(壓力性激素)的生成量與賽車手差不多。這與高脈搏結合在一起,有時高達每分鐘160—180次,相當于一次非??斓呐懿?,幾乎是一場馬拉松比賽。”
體能、技術能力、戰術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運動智能(簡稱體技戰心智),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五大構成要素,而體能則是其中最基礎的部分。只是,在電子競技項目中,相比于技術和戰術,體能的表征并不明顯,以至于人們常常忽略其對電競選手的影響,甚至誤以為體能對電競選手根本不重要。
PSG.LGD在TI8決賽失利后,編輯部曾得出一個共識,決賽日先后與EG和OG鏖戰八場的LGD隊員,在進入賽點局后,體能的下降使得隊員們的心態波動、技術動作變形,最終輸掉了比賽。
我在專欄《定義電競中的體能》一文中提到過,回顧十屆TI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在所有的決賽日中,只有三支從敗者組殺上來的隊伍完成了以下克上,更多的冠軍被以逸待勞的隊伍拿到,除了勝者組心理上的優勢和臨場發揮(如BP、細節處理、技戰術等),選手的體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左右比賽結果的勝負手。
以足球運動員為例,單場/場均跑動距離早已不是衡量體能的唯一標準。跑動能力只是一方面,“少受傷,在比賽關鍵時刻依然能爆發(沖刺)”成為了被更多業內人士認可的評判標準。
按照這個說法, 結合電競比賽的特點,對于電競選手體能的衡量標準,或許可以歸結為——在時間較長、相對連續的賽程中,當某場比賽被拖入大后期或是在一天內經歷多場激烈對抗后,選手依然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發揮,讓大腦在清醒的狀態下發出指令,以確保和其他隊員的順暢溝通和自身的技術動作不變形。

今年MSI和RNG鏖戰五場后,走下舞臺的Faker顯得有些疲憊,這并不難理解,打滿五局輸掉比賽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MSI總決賽十位選手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在同等強度的對抗下,Faker的體能必然會是消耗最嚴重的那個。不僅僅是Faker,很多電競選手都曾經表示過,年齡的增加使得他們無法再像過去一樣,在每場對局中都保持100%的專注。過去幾年,對觀眾的爭奪使得各項目都在有意識的增加賽事的密度,這就意味著每個賽季成績好的隊伍都要比早早被淘汰的隊伍多打許多場比賽,而這也對選手的體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職業體育運動員是如何進行體能訓練的。在一家成熟的體育俱樂部中,體能教練是教練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每到新賽季開始前,隊伍都會為漫長的賽季儲備體能,俗稱為“拉體能”。然而,拉體能并不僅僅是簡單、枯燥地跑圈和舉鐵。前熱刺體能教練熱蘇斯·佩雷斯通過測試和分析球員的身體數據,為每個人量身打造訓練計劃。這也是為什么,同樣是在比賽日過后,有的球員會在第二天的訓練中進行簡單的慢跑和恢復,有的卻依然在進行高強的對抗訓練。
被譽為皇馬歐冠三連冠幕后英雄的體能教練安東尼奧·平圖斯,素來以嚴厲著稱。被他帶過的隊員,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做“iron sergeant”(鋼鐵軍士)。前皇馬前鋒莫倫特斯這樣評價他,“他就像我的叔叔。善良,但有點混蛋。我當時體重是83公斤,平圖斯讓我下降到79公斤。和他一起工作時,我從來沒有這樣餓過。”
知名運動醫學博士佩德羅·路易斯·里博霍在采訪中曾談到,運動員的狀態保持期一般在15天左右,如果超過兩周沒有參加高強度的比賽或訓練,狀態就會有所下滑。為此,平圖斯特地在間歇期設置迷你季前賽,通過對不同球員制定不同個人特點的訓練計劃來針對性改善體能。除此之外,強調大運動量和高強度無氧訓練的平圖斯,還讓球員們在訓練的過程中佩戴阻隔面罩,通過使球員們處于間歇性缺氧的狀態,來在高原條件下的體能練習,通過更加良好的血液反應來提升場上的表現。

如今,許多俱樂部都會在休賽期內要求選手通過足夠的Rank數量來保持游戲手感,這當然無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對于即將到來的新賽季,選手們還應該通過鍛煉身體的方式儲備足夠的體能。畢竟體能是否充足,很大程度上會影響選手的身體狀況(傷?。┮约芭R場發揮。
而當體能得到保障后,接下來就是如何合理地分配體能。根據英國足球心理學家丹·亞伯拉罕斯的研究,“在腦科學中的數據表明,人類大腦處理情緒管理的神經直到25歲才會完全的鏈接起來。從足球的角度來說,運動員的年齡越大就越能夠更好的管理自己和自己的情緒?!?/p>
但問題是,這足以彌補身體機能的下降嗎?35歲的后衛溫特是這樣解釋的,“年齡的增長可以使你用比年輕時更好的方式去享受比賽,你知道比賽前更應該做什么,也不會因為比賽而過早的精神興奮”,簡言之就是年齡的增長可以幫助選手更好的應對比賽,調整自己的競技狀態。
對于職業運動員來說,年輕時身體機能占據上風,但大賽經驗和心理調整的能力還需要積累,而當他們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時,體能卻又開始走向下坡路。翻看過去兩個賽季伊布在AC米蘭的上場記錄會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體能的下降使得他越來越難以應付全場90分鐘的比賽。于是,他開始更多的以替補的身份出場比賽,或者在需要搶開局的比賽中踢上半場,以此來合理分配體能,避免傷病的侵襲,從而延長自己的職業生涯。

在MSI決賽結束后,18歲的Zeus尚能夠和身后的教練討論比賽,而Faker從比賽結束到走下舞臺卻始終一言不發。通過這個鏡頭,不難發現,直到比賽的最后一刻,Zeus都保持著高度的興奮,相比之下Faker的表現則好像五場決戰已經消耗掉了他體內的最后一絲能量。因此,對于已經步入職業生涯中后期的Faker來說,如何在整個賽季、一場系列賽乃至一個BO3中合理分配體能,更好的利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幫助團隊,將會很大程度上決定他還能夠在神壇之上屹立多久。
除了科學的訓練方式、合理的體能分配之外,日常和賽時的飲食同樣會影響到運動員在比賽中的發揮。或許大家還記得,S10淘汰賽TES讓二追三戰勝FNC的比賽中,FNC戰隊在進入中場休息后,隊員們吃下的那份“小楊生煎”吧。在網友們看來,比賽間隙吃東西使得FNC選手的臨場反應變慢,最終導致他們輸掉了比賽。
在國內的電競戰隊和選手之間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即他們不會選擇在比賽的過程中吃東西,最多只會通過巧克力和能量飲料來補充體力。YYF在回憶自己TI2奪冠的經歷時談到,他曾在一天沒有進食的情況下,依靠巧克力和紅牛支撐下了全天的比賽。這是由于他們信奉進食會導致自己在比賽中的臨場反應變得遲鈍,因為食物在被消化的過程中會消耗他們的體能。
上文提到,球員需要在休賽期保證基礎的體能訓練,而在此期間,俱樂部的醫療團隊和教練組還會對運動員的日常飲食進行監控,甚至制定嚴格的飲食標準。這樣做,一方面是幫助他們在休賽期間管理和控制體型,另一方面科學的飲食和習慣也能夠幫助運動員延長他們的職業生涯。
C羅在自己36歲生日當天,沒有吃一口蛋糕,而是嚴格遵照營養師為他個人定制的飲食計劃。不僅如此,在轉會曼聯后,他還將自己的食譜帶去了曼聯的食堂。而年齡更大的伊布,在飲食方面的管理,較C羅更加嚴格。他常吃的食物有白肉、布雷索拉肉以及新鮮水果蔬菜,而冷凍食品、冰淇淋以及意大利面都被剔除在食譜之外。他會將每一種食物按比例稱重,精確到克。嚴苛的飲食計劃,讓伊布可以將他的體重控制在92至94kg之間。
對于Faker而言,年齡的增長是不爭的事實,26歲的他已經無法與比他年輕近10歲的選手比拼反應速度和體力了。去年和T1續約后,韓國媒體公開了10條Faker成功的秘訣。通過這份秘訣,人們看到了一個極度自律的職業電競選手。Faker自己也曾說過,“在我的全部精力中,80%是和游戲相關的,10%關于休息,剩下的10%是關于健康和日常生活?!?/p>
盡管Faker在過去的職業生涯里已經非常自律了,但從結果來看,卻并沒能帶來顯著的積極影響。而在體能訓練方面,電競的科技含量也遠不如那些成熟的傳統體育項目。
MSI的失利,為T1敲響了警鐘,也讓人們逐漸意識到體能對電競選手的影響遠比想象中的要大。過去十年里,Faker作為隊伍的絕對核心,幫助T1書寫了英雄聯盟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史詩,同樣他也是全球英雄聯盟職業體系中影響力最大、最吸金的選手。既然傳統體育領域有著像伊布、C羅這樣的例子,依然能夠在職業生涯末期保持較高的競技水準。那么T1不妨借鑒一下,將更多的預算投入到請更好的體能訓練師和營養師上,不僅僅是為了Faker,而是為所有隊員制定科學的訓練和飲食計劃,提升賽場之上的表現,延長職業生涯。說到底,俱樂部是一門生意,延長Faker的職業生涯,就等于保護好了一株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