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 婕
夏季賽即將開始,Faker又要面臨記者提問,又要被置于輿論場上。
對于Faker,英雄聯盟賽事觀眾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擁有3個全球總決賽冠軍、2個季中賽冠軍以及10個OGN/LCK聯賽的冠軍——無論是喜歡、是無感或者是厭惡,都不能否認他的成就還未被超越,也就意味著他總是會被審視。
記者問:“你們參加了季中賽,相比其他隊伍,準備夏季賽的時間較短,版本判斷和比賽準備進行得如何呢?”
Faker道:“距離夏季賽有一段時間,所以我不認為這會對我們不利。我們正在努力研究版本,我認為我們可以領先于其他隊伍。”
不能選擇己方戰隊的夏季賽冠軍預測環節里,有五支戰隊認為DK會奪冠,有四支戰隊認為T1會奪冠,而唯有Faker所在的T1選擇了一支不被看好戰隊Gen.G。
有人會說:“一如既往地裝,不能讓大飛老師選擇他自己是不是有點難為他了。”
有人會想,“這十年他不都這么樣回答嗎?”
也許他們都沒有發現的,彼此似乎存在著一個共同認知:Faker本身并沒有發生多大改變——從2013年Faker登上賽場至今,中文輿論的主陣地已經從貼吧論壇轉向微博及短視頻,多邊主義受到沖擊,民粹主義逐漸盛行,非說Faker有的明顯變化,大概只是他的成績不如從前。
然而,輿論場上用來標記Faker的詞匯,從“天才少年”、“大魔王”、“神”,再到“kr dog”以及“大飛老師”,有些是跟比賽本身有著強相關,有些則是漸漸遠離了比賽,甚至成為異化同胞的符號。
到底是因為什么而改變、是什么變得更多一點?

2022年,春夏賽季間的休賽期快要結束,Gen.G打野選手Peanut跟前隊友Bang、Untara、Sky以及Faker一起去爬山,發了五人圍在石頭邊的合影到新浪微博。這條微博被轉發的過程中,有些人評論道。
他們還對“大飛老師”說:“不知道爬山有沒有35 ping?嘴有邊上的石頭那么硬嗎?”
“大飛老師”指的就是Faker,并非正面稱呼——它是直接移用這一ID的音譯“飛科”,通過“嘴硬”聯想到主播大司馬所產生的——至于“嘴硬”的由來,就要從不久前的2022年英雄聯盟季中賽講起。
當2022年英雄聯盟季中賽落地韓國釜山,原本應該有12個賽區的代表戰隊來到現場參賽,實際只有10個:獨聯體賽區(LCL)因俄烏沖突而取消春季賽,無緣本次季中賽;中國大陸賽區(LPL)的代表戰隊RNG則因疫情防控而無法出境,只能線上參賽——考慮到韓國釜山與中國上海間的網絡延遲,拳頭游戲決定把本次季中賽所有比賽鎖定在35 ping進行。
本次季中賽決賽,韓國賽區(LCK)的代表戰隊T1,也就是Faker所在戰隊,輸給了RNG。有記者在賽后采訪問本次季中賽跟以往有何不同,Faker說起了35 ping,而他在此前的采訪里已經多次說到跟35 ping有關的事情。
又有記者問對RNG的哪位選手印象最深,Faker回答:“我覺得沒有特別令我印象深刻的選手,我只是覺得今天輸掉比賽很可惜,我們比較關注這方面。”
這算是每次大型電競賽事的“常規”提問——賽前總會問想跟哪位選手交手,任何時間都能問哪位選手令人印象深刻。決賽前五天,記者曾問有沒有特別想要交手的選手,當時Faker回答:“沒有特別想要交手的,但每個選手都很強,都有我可以學習的地方。”
然而,決賽前五天的回答并沒有在中文輿論場上產生任何波瀾,輸掉決賽后的回答卻激起了千層浪。一時間,最醒目的評論有“雖然人菜但嘴硬”、“賽前3:1賽后35 ping”以及“不就是拒絕承認RNG強嘛”等等。
新浪微博上能夠聽到一種聲音:
這里的“阿飛”還是指Faker,他們認為Faker永遠活在過去的榮耀里,把“35 ping”作為自己輸掉比賽的借口。他們會提到T1前教練kkOma說過的“輸了就不應該找多余的借口”,還會提到另一位LCK中單選手ShowMaker輸掉決賽說的“EDG為比賽準備得更好”,從而來貶低Faker。
虎撲社區里的聲音也是大差不差,同樣開始否定Faker:
當然,中文輿論場上還有另一種聲音:

這種聲音為Faker的回答做出另一種解讀,
哪怕是季中冠軍賽結束一周后,斗魚直播間也能清楚地聽見兩種聲音在激烈地撕扯,只是前者占了上風。
最終以新浪微博、虎撲社區為代表的中文輿論場上更大的聲音是說:
大的聲音會越來越大:
小的聲音會歸于沉默,從廣場上消失,縮回小圈子,比如微博里的“Faker超話”,讓自己發的微博只有同是Faker粉絲的人才會看到:


時間回到2013年,一場關鍵的決勝局,且是極具看點的盲選,Faker與OGN頂尖中單Ryu同時鎖定了一個英雄,創造了最出名也被最多人看過的英雄聯盟賽事片段——中路高地塔前,一個殘血的劫反殺一個滿血的劫。
盡管新浪微博于2009年8月上線并保持爆發式增長,但此時的它還不能說是中文輿論場的代表。一方面,國內同樣模仿Twitter的產品不只有它,還有騰訊微博、網易微博以及搜狐微博;另一方面,稱得上是個人媒體開端的新浪博客以及號稱“全球的最大中文社區”的百度貼吧還沒有完全沒落。
這個時候,人們還習慣于用“大牛”來稱呼意見領袖。各種微博會利用“大牛”的名人效應爭搶用戶,只是有些“大牛”死守陣地,會繼續在博客、貼吧或者其他論壇產出高質量內容,其跟隨者也會樂意看到這里不再那么擁擠。
他們會像語文考試花個四五十分鐘寫議論文一樣,認真思考論點、論據及其邏輯關系,才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希望著能夠說服別人或者想象著別人看到自己觀點的震撼。
百度貼吧里,有些人會討論Faker的操作。他就是那個殘血的劫,只要按錯一個技能或少躲一個技能就會被擊殺,可是他沒有。
2013年4月6日,Faker首秀用豹女擊殺第一屆OGN冠軍中單Ambition的螳螂,百度貼吧里還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17歲少年有著兩個韓服賬號,一個是韓服第一,一個是韓服第二。四個月后OGN夏季賽決賽簡直像命運為Faker搭建的最完美的舞臺,使“天才少年”真正地一舉成名。
那場關鍵的決勝局后,涌現出來的報道標題有《Faker讓你見識真正的劫》、《OGN見證神跡》、《Faker絲血反殺滿血劫,我才是世界第一》等等。面對Faker在“雙劫大戰”的操作,“大牛”會一個技能一個技能地分析,觀眾也會有各自的見解。
“雙劫大戰”確實讓Faker成為被更多人知道的“天才少年”,不過不是所有人都會感到服氣,畢竟職業電競選手里的“天才少年”多得很。但在S3全球總決賽奪冠后,這個“天才少年”漸漸有了別的稱呼,又過兩年,那個稱呼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為他所獨有。
2016年英雄聯盟季中賽上,看到Faker的沙皇被RNG中單Xiaohu的妖姬追著殺,有些人會問:“我不玩英雄聯盟,Faker真的有那么強嗎?”
百度貼吧里,有人會用上面那句話來反問,他們還會開玩笑地說:
這年年初,中文輿論場出現了一件大事“帝吧出征”。由于“周子瑜事件”以及臺灣選舉隱涉“臺獨”言論,百度貼吧里的“李毅吧”,也是“屌絲”一詞的起源地,開展“FB圣戰”——組織網友到三立新聞、蘋果日報等媒體的Facebook主頁留言。
這個足球運動員的個人貼吧可以說是一個龐大、完整且有序的作戰系統,快速建起以QQ群為陣營的十幾支縱隊,單單管理人員就有九十多人。他們以發表情包的形式進行戰斗,并且特別強調出戰不要罵人。
類似的“出征”其實早在20世紀末就有,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后,以高校學生為主體的第一代網民活躍在論壇與BBS平臺,面對1998年印度尼西亞的排華騷亂以及19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使館,他們就曾進行集體抗議——這些事件的本質都是愛國情緒的輸出,都是對于公共、嚴肅的政治性事件的發聲。
當2016年英雄聯盟季中賽在中國上海舉辦,距離“帝吧出征”已經過去四個月了。前來參賽的Faker被問到LPL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的選手,他回答說:“我比較喜歡在韓服比較禮貌的選手們,所以我比較喜歡EDG的選手們。”
觀眾并不會細究什么叫“在韓服比較禮貌”,或者為何是另一支LPL戰隊EDG而不是代表LPL參賽的RNG。相較于此,他們更熱衷于拿“海底撈”來開玩笑——首日勝利后Faker去吃了海底撈火鍋,接下來慘遭四連敗,他們會想到EDG吃了牛肉面后有過相似的經歷。

現在談起Faker的高光操作,比如“永不石化”,其實很多都發生在2015年。S5全球總決賽的決賽第四局,Faker使用瑞茲,以百分百參團率打出9-0-4的完美數據,幫助隊伍以3:1奪冠——在此之前,從來沒有過一個人兩次捧起召喚師獎杯。
那一年,幾乎所有官方解說都稱呼過Faker為“大魔王(Demon King)”——它是對Faker操作的贊嘆與恐懼。除了外卡隊伍BKT中單掏出一把瑞茲,只有Faker在S5全球總決賽期間使用這個英雄,瑞茲也成了“大魔王”的具象化。
雖然觀眾會稱呼Faker為“大魔王”,但他們仍會說Faker的沙皇玩得并不好,不僅是這次季中賽上被Xiaohu的妖姬追著殺,再早一點,他的沙皇還被歐洲中單Febiven單殺,對方使用的英雄便是劫。
他們道:
正是因為以“單殺Faker”為榮,他們才總喜歡討論Faker被單殺的事情,只是不得不承認“單殺Faker”變得越來越容易了,因為“大魔王”正在褪去極具攻擊性的特質而選擇更團隊的打法。
當Faker在國家體育場(鳥巢)放下鼠標、掩面哭泣,許多人為之動容。
2017年,那個能用一篇《金州不相信眼淚》揚名的BBS論壇時代已經遠去,只有一些詞匯留到現在,比如“灌水”,源于對那些沒有實際閱讀意義的帖子或評論的唾棄。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騰訊微信與新浪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平臺崛起,前者是熟人間的社交,意味著它注定走向克制;后者是陌生人間的社交,意味著它將注定向放肆。
Faker又一次來到中國上海,又一次對陣RNG,這次是S7全球總決賽的半決賽。他用五把服務于團隊的加里奧,把這支本土戰隊硬是擋在鳥巢決賽門外。那天,微信朋友圈里有人說:“天上飛的是我的偶像,地上碎的是我的夢想。”
S7全球總決賽前,Faker已經三次過參加全球總決賽、三次奪得冠軍,但在這一年他未能如愿——他所在戰隊的SKT遭到同賽區的戰隊SSG零封,“Faker哭了”的話題火速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一。
“李哥”是指Faker,因其名字叫做李相赫,能說是既親切又帶著敬意的稱呼。他們的敬意在Faker鳥巢決賽失利后依然存續。
“Faker哭了”的話題下,也有別的聲音冒出頭來。
可是這樣的聲音很快就被蓋過去了。
盡管Faker未來一年沒能登上世界舞臺,但他的身份還是那么特別,與其他英雄聯盟職業選手不太一樣——不僅僅是成績優異的電競明星,還被視為榜樣,連拳頭游戲發布的《英雄聯盟編年史》都是從1996年算起,把Faker的出生作為這一切的開端——Faker被視為這一項目的“神”。

觀眾不僅關注“Faker”在賽場上的表現,還熱衷于窺探賽場外的“Faker”。然而,一些事物已經在不動聲色、悄無聲息地發生改變了,只是當時并沒有留心。
2017年的3月,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Ray Dalio發布了名為《民粹主義現象》(Populism:the Phenomenon)的研究報告,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日本與歐洲多國出現的民粹主義浪潮以及經濟狀況作出了分析,提出當前發達國家的民粹主義指數已經接近二戰前的水平。
民粹主義是一種與精英主義對立的價值觀,標榜自己維護平民的利益而反對權威,強調堅決地和“敵人”開戰——他們需要有敵人,需要讓危機延續下去。到了2019年,無論是戰亂地區還是發達國家,大規模暴力破壞活動頻繁出現,似乎都在印證著Ray Dalio的觀點。
S9全球總決賽半決賽,再次回到世界舞臺的Faker出現在直播鏡頭前。這次沒有加里奧逆天改命,所有觀眾都能看到Faker的手在顫抖——從來沒有“神”而只有凡人,Faker終究是凡人。
他們還是會說:“不要嘲笑下山的神。”
2022年英雄聯盟季中賽RNG奪冠的狂歡中,這句話被大量復制發送。
2019年年底的全明星活動上,被問到LPL印象最深刻的選手是哪位,Faker還沒開口,臺下觀眾就已經在齊聲說“沒有”,果然,他的回答正是“沒有”。
S11全球總決賽開始前,“你有沒有特別想遇到的LPL隊伍或選手”這一問題被提起,Faker并沒有講出一個具體的名字,只說:“我想和LPL的前兩號種子EDG和FPX交手,因為我覺得他們在夏季賽中都打得非常好。至于選手,我沒有特別想遇到的選手,因為我只想專注于如何提高自己,而不是專注于他人。”
經歷了小組賽,類似的問題又被提起,Faker還是回答:“我不太記得清他們的名字,但是我對EDG印象深刻,也對LCK一些隊伍印象比較深刻。”

2022年,Faker恐怕不知道自己是第幾次被問到這個問題了,這次他的回答卻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借其ID音譯而出現的外號,不僅是“大飛老師”,還有通過其單親家庭的身世聯想到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充滿惡意地稱他為沒媽媽的“小蝌蝌”。
此時人們很少再說“大牛”這個詞了,意見領袖這一身份已經被污名化了。人們會在微博勾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所謂的“個性化定制”,平臺通過算法來源源不斷地推送相似信息。而在短短幾分鐘甚至幾秒鐘,他們就能把自己的想法發出去,或者直接轉發別人的想法。
一些學者會用一個老詞與一個新詞來形容當下的輿論場:一個是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的詞,現在被重新提起,那就是“后真相”,這里人們的感覺比事實更重要的;一個是2017年特朗普正式就職美國總統才出現的詞,那就是“替代事實”,這里事實并非唯一而能被替代。
有些人的印象里,Faker應該是個謙虛、認真、只會找自身問題的人,
事實上,在中文輿論場外,國外觀眾并沒有把Faker對RNG選手沒有印象的回答放在心上。
這些人還是講道,
他們說的是兩年前季中杯T1 vs TES比賽,T1上單選手Canna在英雄圖奇的圖標上做了停留,這并不是一個符合版本的英雄,因其稱號為“瘟疫之源”而被認為是在侮辱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隨后的比賽直播里,有個Faker笑著看向Canna所在方向的鏡頭。
有些人則會反駁,
他們開始在中文輿論場內廝殺起來。
又要牽扯到今年3月發生的事情,Faker在韓服碰到LPL選手Qingtian,后者消極游戲引來Faker抱怨,當韓文被翻譯成中文,造成了巨大爭議。

2022年新浪微博上存在的言論跟1862年寫在傳單上的口號看起來如此相似,似乎只有媒介不同罷了——當年名為《青年俄羅斯》的宣言被以郵局遞送、街頭分發等的方式傳播出去,上面寫的就是“誰不和我們站在一起,誰就是反對我們,誰反對我們,誰就是我們的敵人,而對敵人就應該用一切手段予以消滅”。
160年前,這樣的區分敵我公式讓激進革命者都感到恐懼,連主張暴力革命的人都持否定態度,以致于他們說:“某些年輕人中還存在著可怕的自欺欺人,完全不了解我們的危險處境。他們大喊大叫做出決定,好像他們代表了整個人民……”
彼此說理的場景消失,說什么、怎么說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立場。比起講訴自己的光輝歷史來激發愛,他們更樂于渲染別人的錯誤行為來煽動恨。愈演愈烈地,不僅僅是立場不同的人是敵人,只要不同意或沉默就要被消滅,最后情緒壓倒事實、立場勝過是非。
新浪微博上,一邊會問,
另一邊會說:
然后,發問者會道:
愛國情緒的輸出不只出現在公共、嚴肅的政治性事件中,早已轉向追星、游戲等商業消費活動里,恰恰更像是偶像文化下的身份認同。
英雄聯盟之外的項目里,當他們翻看別人微博,發現這人曾在季中冠軍賽期間為T1加油助威,他們也會道:“kr dog滾開!”
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第三年,口罩還是長在人們的臉上,國家與國家間的入境限制還沒有完全取消。
新冠肺炎疫情儼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面臨的最大危機,使得支撐全球治理的“多邊主義”陷入困境。上一年年底,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試卷上,“多邊主義”被選為考題,材料寫著“世界需要真正的多邊主義……”
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共享與交流或許從未顯得如此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