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 直
如果翻開各個電競賽事每年的開賽公告,或多或少都會看到關于賽制更新的消息。這些更新在不同維度影響著比賽和參與者們。比如創造出鏡像對局的盲選就是在微觀層面起作用;而戰術競技品類在FPP和TPP之間的取舍,則影響著整個賽事生態。
我們總說,正因為這些明確的規則存在,才讓電競得以脫離純粹游戲的范疇,進入競技的領域。但當規則與參與者相遇時,結果總是讓賽事運營方們處在糾結之中。2016年,就曾有西方媒體討論當年的DOTA2 Major改為單敗淘汰是否合理。
不管如何糾結與選擇,思路總是一致的:讓比賽更好看。在實際執行過程里,既要讓有實力的隊伍打得更賣力,也要同時避免競技力偏弱的隊伍擺爛。
2021年春季賽,KPL使用了全新的分檔賽制,即按照戰隊評級,將參賽隊伍由強至弱分為三檔,組成S組、A組和B組。其中,S組和A組靠前的隊伍可以進入季后賽,而A組靠后的隊伍和B組的隊伍則無緣季后賽。
這個賽制一經推出就引發了大量的討論。盡管在正式推行這個賽制前,KPL設置了積分賽來緩沖,但對于一個聯賽而言,短時間內的表現有多少說服力?考慮到隊員流動性頻繁、意外頻發的情況,從歷史成就來評價隊伍可以多大程度上保證公允?對于“馬太效應”的擔心并非無稽之談。
不管如何,這個新賽制還是跑了起來,并且在一年后,收獲了社區相對正面的評價。
近日,當佛山GK、長沙TES.A、成都AG超玩會、深圳DYG、北京WB以及南京Hero久競齊聚A組時,不可避免地引發了大量關于“死亡之組”的討論。其中,成都AG超玩會、北京WB、南京Hero久競、深圳DYG都有冠軍榮譽在身。盡管佛山GK的最好成績是2021年AWC的亞軍,但他們也一直是S組的常客,也是A組里勢頭最盛的隊伍。
“四冠等一亞,A組歡迎你”、“落魄貴族”,A組成了近期討論最多的小組。

這個例子值得觀察的地方在于,早在推行新賽制時,關于競技格局馬太效應的質疑實際上擔心的是流量分配上的馬太效應。畢竟在預設里,強隊總會沖進S組,S組不缺少關注。但如果因為S組受到的關注太多,而使得其他小組受到的關注太少,反而會引發道德風險,讓落后的隊伍們不得不進入擺爛的境況。
但當一些老牌強隊因為一些原因齊聚A組后,流量的分配上開始呈現出果核般的結構。一定程度上,KPL的新賽制回應了這些質疑。更重要的是,一些人士透露,A組和B組的隊伍并沒有擺爛,反而加大了投入。再加上外部的關注,所有人期待的流動性終于清晰地出現了。
機遇永遠伴隨著挑戰。如同微博評論里提到的,“幾個豪門戰隊齊聚A組,就算是劇本也不敢這么寫。”對KPL而言,就像是突然駛進湍流的航道一樣,如何走好后面的路,讓新賽制進一步發揮預期中的作用并不容易。
當流量被這些豪門戰隊引到A組乃至B組后,從B組到S組的流動性究竟可以被放大到何種程度,我們尚不得而知。有一點是確定的,從B組一路升至S組的“黑八”上演一次是奇跡,上演多了就意味著分組的失效。但如果失去了奇跡,即B組的隊伍始終無法更進一步,新賽制就會再次陷入“強者恒強”的質疑。兩種困境都是對規則設置的挑戰。
而且,由于人員流動的頻繁性,在所有的電競項目里,過去的成績和當下隊伍的狀態并不能形成穩定的聯系。以去年的王者榮耀世界冠軍杯為例,被稱為“死亡之組”的B組事后看就是種誤判,反而是A組隊伍最終包攬了當屆的四強。對于2022年的春季賽也同樣。
當過去的積累推動著流量向A組匯聚時,一旦“死亡之組”在賽程中或事后驗證為一種“誤判”,很難講新賽制會不會重新陷入之前的泥沼里。但這A組能否帶來預料之中的精彩對決并非賽制單方面能解決的問題。
從2016年9月算起,過往五年半的時間里,KPL一直在積極主動地調整大大小小的規則,目的無外乎讓比賽變得更精彩。
不管是借鑒或改良已有的成熟賽制,還是創造全新的賽制,在2018年年底一篇討論BP規則調整的稿子里,我們就曾提出過類似的觀點:和規則相比,調整規則的核心原則或許更重要。
“NBA單節比賽時間比FIBA比賽長2分鐘,選手在體能上需要更進一步;NBA的三分線距離比FIBA遠0.45米,選手在精準度上需要更進一步;NBA修改了防守三秒,選手需要在移動能力上更進一步,這些規則調整的核心原則是不斷突破人生理上的極限。”
——《記者觀察 | KPL新規:固有模式下的思變和深層次的僵局》
展現公平之外,賽制在事實上承擔了賽前預熱、保障比賽收視率的任務。考慮到豪門自帶的流量,這次對于A組的關注是一次巧合,還是一次永久性的觀賽改變,將值得關注。進一步講,向S組升級的動力能否讓A組的競爭變得更為激烈能否成為 KPL賽制獨特的特質?
或許到下半年,我們就可以對新賽制下一個初步的評判了。
如果粗略點拆解的話,當賽制由外至內地帶來了關注度時,KPL也就可以著手由內至外地專心提升賽事內容本身了。從這一點看,這是值得期待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