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振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項目管理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阿爾泰造山帶作為中亞造山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圖1),是新疆重要的成礦帶之一,也是重要的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資源基地[1]。其中有色金屬主要以銅、金、鉬、鈷等為主,主要成礦類型有斑巖型銅鉬礦(玉勒肯、哈拉蘇、卡拉先格爾以及喀拉薩依)、矽卡巖型鐵銅金礦(喬夏哈拉、老山口)、韌性剪切帶型金礦(阿克塔斯、科克薩依、阿拉塔斯)、巖漿型銅鎳礦(喀拉通克)(圖1)。近年,新疆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在扎河壩南新發現的蘊都卡拉金銅鈷礦床,估算資源量金達到大型,銅和鈷達到中型[2-5]。蘊都卡拉礦床是少見的金銅鈷礦,然而目前關于蘊都卡拉金銅鈷礦床研究尚淺,因此厘清蘊都卡拉金銅鈷礦床成礦地質特征及成礦模式,指導在該區尋找同類型礦床具有指導意義。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東北部,塔爾巴哈臺—阿爾曼太溝弧帶與東薩吾爾—二臺島弧帶接合部位。區內構造活動強烈,斷裂發育,晚古生代地層多呈斷塊狀產出,巖漿活動強烈,火山巖及侵入巖從超基性巖到酸性巖均有分布。
礦區屬北疆—興安地層大區、北疆地層區、北準噶爾地層分區、二臺地層小區,出露地層由老到新有:下泥盆統托讓格庫都克組(D1t)、中泥盆統北塔山組(D2bt)、中泥盆統蘊都卡拉組(D2yd)、上泥盆統江孜爾庫都克組(D3j)、下石炭統姜巴斯套組(C1j)、下二疊統哈爾加烏組(P1h)、中二疊統卡拉崗組(P2k)、上二疊統扎河壩組(P3z)。其中以泥盆系地層為主。
主要發育北西向、北北西向深大斷裂為主,斷裂帶內以脆性變形為主,劈理及斷層角礫巖等較發育。區域上主要斷裂有北西向烏倫古河斷裂、瑪因鄂博深大斷裂以及卡拉先格爾斷裂(圖1),沿斷裂邊緣及斷裂交匯處發育大量的銅金鉬等多金屬礦,表明區域上深大斷裂為成礦提供了良好的運移通道和儲存空間。
侵入巖較發育,主要為華力西中晚期巖漿活動產物,呈巖株、巖枝、巖墻侵入,主要巖性有鉀長花崗巖、花崗巖、石英閃長巖、閃長巖。此外沿阿爾曼太大斷裂斷續出露加里東期蛇綠巖。
礦區出露地層以中泥盆統北塔山組為主,巖性為玄武巖、凝灰質細砂巖、凝灰質粉砂巖。侵入巖較為發育,中—超基性侵入巖均有出露,巖性為閃長巖、輝長巖、蛇紋石化橄欖巖。閃長巖與礦化關系最為密切,金銅鈷礦化主要賦存于閃長巖內外接觸帶中,特別是閃長巖與玄武巖接觸部位。礦區位于烏倫古河斷裂以東,主要受北西向韌脆性斷裂影響,次級斷裂較發育,區內共圈出斷裂17 條,褶皺不發育。斷裂及次級構造為含礦熱液運移、存儲提供了動力通道,是工區成礦有利條件。脈巖呈北西向脈狀展布,主要為碳酸巖脈、石英脈,普遍具褐鐵礦化。是區內熱液活動的標志,對找礦工作開展具有一定指示意義。
本次工作區主要由北區(包括BZ工區以外的中區部分)和BZ工區兩個工作區組成。其中北區圈出礦化蝕變帶5條、金礦(化)體4條、銅金礦(化)體2條,鉬礦化體1條及高品位金礦點1處。BZ工區圈定出礦化蝕變帶5條,圈定礦金礦體3條,銅金礦(化)體1條,銅金鈷礦體1 條(3 號礦體)各礦體均分布于構造破碎蝕變帶內,礦體形態展布受構造控制呈舒緩“S”型波狀,在構造破碎帶轉折、薄弱部位形成厚大礦體,礦體具有雁列或分支復合特征。簡述如下:
(1)1 號金礦體位于Ⅰ號礦化蝕變帶內,礦體走向約310°,長度大于200m,寬9m,金品位0.25~5.58g/t,平均品位1.04g/t,賦礦巖性為褐鐵礦化、碳酸鹽化閃長巖,破碎強烈。
(2)2 號銅金礦(化)體位于Ⅱ號礦化蝕變帶,走向約313°,礦(化)體長大于200m,寬3m,銅品位0.16%~2.04%;金品位(0.55~3)×10-6,賦礦巖性為孔雀石化、褐鐵礦化、綠簾石化閃長巖。
(3)3 號銅金鈷礦體位于Ⅰ號礦化蝕變帶,走向約315°,礦體長大于1300m,寬5~30m,銅品位0.2%~16%,其中TC0401控制礦段銅平均品位2.12%、金平均品位1.12g/t,鈷平均品位大于0.1%的富礦體寬度達到26m。賦礦巖性主要為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玄武巖及閃長巖。礦化表現為星點狀、薄膜狀孔雀石及斑點狀、細脈狀輝銅礦、黃銅礦等(圖2)。
礦石類型主要為星點狀、斑點狀、脈狀、稀疏浸染狀、稠密浸染狀、塊狀黃鐵礦、黃銅礦礦石,斑點狀、細脈狀輝砷鈷礦黃銅礦石,斑點狀、細脈狀輝銅礦石,以及星點狀、薄膜狀黝銅礦石。結構以他形微粒狀為主,少量的他形細粒—微粒結構和他形不等粒結構。礦石的構造為主要為斑點狀、脈狀、稀疏浸染狀、塊狀和細脈狀構造。
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褐鐵礦、黃鐵礦、黃銅礦、輝銅礦、輝砷鈷礦、孔雀石,次為黝銅礦、閃鋅礦及自然金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綠簾石、石英、長石等。其中綠簾石呈他形粒狀、柱粒狀鑲嵌分布,無規律雜亂分布,粒度大小不等,最大粒度在0.47mm×2.8mm,小者在0.02mm。石英、長石呈網脈狀充填在綠簾石巖的碎裂裂隙內,長石絹云母化、高嶺土化。
礦區礦化帶、礦體激電測深點、EH4剖面和測井結果表明,中低極化、中高阻異常多為礦致異常;高極化、低阻多為超基性巖所引起;中低阻、低極化體(η≤1.8%)均為圍巖。
化探異常組合特征以Cu、Co、Au、As 為主,伴有Sb、Sn、Cr、Ni、Pb、Zn 等元素。Cu、Co、Au、As 異常分布一致,且規模較大、濃集中心明顯。Cu、Co、Au、As相關性好、濃集中心明顯,主成礦元素和伴生元素含量高,位于閃長巖接觸帶,成礦條件優越。
蘊都卡拉礦區位于薩吾爾—二臺銅—鉬—金—鎳成礦帶與塔爾巴哈臺—阿爾曼太金—銅—鐵—鉻成礦帶內,構造、侵入巖均發育。礦體主要受構造破碎帶內的蝕變閃長巖控制,具有與構造帶一致的舒緩“S”型帶狀分布特征,礦體受構造破碎、構造裂隙(節理、劈理)控制,受后期熱液疊加作用明顯。依據礦體展布特征和時空關系,初步推斷成礦時代晚于礦體圍巖時代即在中泥盆世之后,成礦期次劃分為巖漿侵位、構造熱液疊加改造、后期脈巖(破碎帶內)侵位疊加富集。巖漿侵位造成圍巖蝕變,使泥盆系基性火山巖中Cu、Co 元素活化并部分遷移,石炭紀構造活動熱液疊加并將部分Au 元素活化,為Cu、Au、Co 金屬離子遷移提供動力、通道和儲存空間,后期沿次級構造侵位的熱液進一步活化并萃取Cu、Au、Co金屬離子最終富集成礦[2-3]。
通過對蘊都卡拉銅金鈷礦區域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征、控礦條件及礦化蝕變分析,并結合已有成果認識,對該區找礦標志進行歸納總結如下:
(1)大地構造:烏倫古大斷裂次級構造位為成礦的有利位置。
(2)巖性、巖相標志:礦化主要賦存于破碎蝕變閃長、玄武巖中。
(3)地表礦化標志:孔雀石化、輝銅礦化、褐鐵礦化。
(4)控巖控礦構造:礦化受閃長巖和玄武巖接觸帶及構造破碎帶控制,巖體分布受烏倫古斷裂次級斷裂帶控制。
(5)圍巖蝕變標志:主要有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等。
(6)物探異常標志:物探激電的中低極化、中高阻異常多為礦致異常。
(7)地球化學標志:以Cu、Co、Au、As 為主的組合異常。
依據礦床特征與區域典型礦床成礦條件和成礦規律對比總結研究,認為該礦床既具有巖漿熱液型礦床特點,又具有破碎蝕變巖型金礦特征。結合區域上成礦時間演化、空間分布特征、主要控礦地質作用和找礦標志,認為蘊都卡拉銅金鈷礦床成礦類型為構造疊加+巖漿熱液型銅金鈷礦床[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