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玉芳
隨著殘疾人職業培訓和就業創業扶持政策不斷健全完善,激發了越來越多殘疾人學科學、學技術、強技能的熱情,讓他們的職業技能及崗位工作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參加完培訓的他們憑借一身過硬本領,蓄足發展動力,披荊斬棘,用奮斗創造幸福。
“制作花瓣的時候,每一片花瓣都要比前一片稍微大一點……”在成都市青白江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面塑培訓老師張小君正在向學員講解面塑玫瑰花的制作要領。自從2019 年青白江區殘聯開設面塑培訓以來,越來越多的殘疾人通過面塑技藝實現了就業增收,青白江區首期殘疾人非遺面塑培訓班的學員張小君就通過面塑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幾年前,張小君不慎從樓上摔下造成腰肢粉碎性骨折。由于腰無法使力不能做重活,也沒有一技之長,張小君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2019 年5 月,張小君得知青白江區殘聯免費開展首期殘疾人非遺面塑培訓班的消息后,就立即報名參加。經過1 個多月的學習,張小君掌握了簡單的面塑技能,并在培訓班結業后參加了青白江區殘聯組織的文創集市活動,義賣面塑作品。“不到半個小時,100 多個面塑就被買完了。”這次的經歷讓張小君備受鼓舞,也讓她更加用心地跟隨老師學習面塑技能,并積極參加面塑體驗、義賣活動。如今,張小君憑借出色的面塑技能被青白江區委、區政府評為2022 年“蓉歐工匠”。“現在我不僅每個月有七八千的收入,還能把我學到的技能教給更多的殘疾人。”對于張小君而言,能讓更多殘疾人憑借“一技之長”實現就業增收,是她不斷精進面塑技藝的動力。
“市面上的面塑作品因工藝和制作材料不同,售價在幾十元到上萬元之間,一般來說,殘疾人學5 天就能做出簡單的作品,實現居家靈活就業,每月增收2000—8000 元。”據青白江區殘聯教育就業科負責人楊忠靜介紹,為了幫助殘疾人掌握面塑技能,青白江區殘聯常年開展線上線下面塑技能培訓。“線下,我們以‘師帶徒’的方式開展技能培訓,聘請專業老師手把手地教授殘疾人面塑技能,讓殘疾人能夠隨到隨學,目前已累計培訓500 余人次;線上,我們以‘青白江區殘聯’微信公眾號為載體開設‘幸福課堂’,邀請專業老師錄制非遺面塑技能培訓課,現已錄制推送7 期面塑技能培訓課。”楊忠靜說,青白江區殘聯每年還會邀請多位省、市級的面塑非遺大師對參訓學員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提升培訓。
同時,為讓轄區內的殘疾人就近參加技能培訓,青白江區殘聯通過完善區、鎮、村三級雙創網絡打通殘疾人技能培訓的“最后一公里”。“我們在鄉鎮、街道建成了殘疾人就業扶貧基地、融樂陽光家園各10 個,把面塑技能培訓延伸到基層,并鼓勵、指導鎮(村)開發‘一鎮(村)一特色’的雙創項目和文創品牌,探索適合當地的技能培訓,從而廣泛帶動轄區內殘疾人就業創業、實現增收。”楊忠靜表示,青白江區已開展了包括面塑在內的10余項適合殘疾人的技能培訓,目前已培養國家級殘疾人“非遺工匠”1 名、“蓉歐工匠”3 名。

張小君的面塑作品《八陣演義》。 供圖/成都市青白江區殘聯

張小君給孩子們上面塑體驗課。供圖/張小君
“積極引導殘疾人參與非遺工作,是我省殘聯挖掘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積極探索殘疾人就業創業新路徑的創新之策,也是契合殘疾人群體就業需求,讓廣大殘疾人朋友真正受益的就業創業服務的重要實踐。”在四川省殘聯黨組成員、副理事長黃衛德看來,殘疾人中能工巧匠很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一支重要力量。殘疾人通過培訓掌握有關非遺知識和技能,能夠更好地參與非遺保護和傳承,帶動就業創業增收,促進殘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
“以后我還要繼續鉆研面塑技能,帶領更多的殘疾人及其家庭通過面塑實現就業增收。”今年39 歲的張小君給未來定下了新的目標,她堅信“沒有等來的輝煌,只有拼來的精彩”。如今,在四川,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像張小君一樣憑借“一技之長”獲得了社會認同,實現自我價值,奮斗出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