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力亞斯·亞森
新疆S縣Y村是典型的易地扶貧搬遷村,這里的大多數老年人大半輩子都生活在風景優美的山區,每天與牛羊、草原為伴,像雄鷹一樣在山上生存。但由于該村生活條件差,不能滿足村民生存的基本需要,從而造成了嚴重的貧困問題。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支持下,將村民轉移到生活條件良好、基礎設施完善和就業機會較多的安置區,使他們的生活在各個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搬遷后,除了老年人自身的脆弱性外,安置區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也給他們的適應性造成了一定的困擾。本文以新疆S縣Y村為例,就易地扶貧搬遷老年人生活環境適應問題作一調查分析。
邊疆地區貧困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新疆的貧困人口分布較散,居住環境惡劣,貧困成因錯綜復雜,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難以實現集中脫貧。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根據當地情況制定不同策略,即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移民搬遷安置、低保政策兜底、醫療救助扶持四個方面展開工作,根據不同貧困戶的致貧原因,選擇合適的幫扶措施。移民搬遷自此成為精準扶貧、減貧脫貧實踐中的重要舉措,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易地扶貧搬遷(亦稱移民搬遷),旨在通過搬遷安置居住在生產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進而達成貧困減緩、生態改善和社會發展的多重目標[2]。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多年的持續努力之下,我國的脫貧攻堅工作如期完成預定目標,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在住房、醫療、教育、交通等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實現了脫貧。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易地搬遷人員出現了社會適應性問題,尤其是易地扶貧搬遷老年人群體,在社會適應方面面臨更大的困難[3]。幫助搬遷群眾“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幫助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適應新環境和新生活。相對于年輕人,老年人各方面的能力較弱,他們在原住地生活了大半輩子,年老階段搬遷到新的社區,要適應和融入新的生活環境,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他們在突然改變的社會環境中,要面臨許多的問題,如水土不服、難以適應生活環境等。如易地搬遷后Y村村民分散居住,老年人原本的人際關系網絡破裂,和親戚朋友之間的聯絡不像以前那么頻繁,還有的老人失去過了大半輩子的放牧生活。最重要的是,他們從自然環境優越的山區搬遷到一個靠近沙漠的新村莊,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一些老年人會產生消極抵抗情緒和強烈的孤獨感,有的老年人甚至有搬回老家居住的想法,對新環境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由此可見,在新的生活環境中,老年人呈現出一系列的弱勢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社會的適應性問題。
W管委會距S縣城57公里,距最近的鄉鎮21公里,緊鄰沙漠,共下轄8個村(Y村是其中之一),1村到3村為自然村,其他5個村的居民都是異地搬遷戶,搬遷來源主要是S縣山區的三個鄉,主要搬遷對象是這三個鄉的建檔立卡貧困戶。W管委會所轄區域的水、路、電、房、文教、衛生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都已經完備,能夠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然而,由于耕地少、土地沙化嚴重、缺水、水質差、天氣炎熱、沒有加油站和銀行網點等,使得當地居民在生產生活環境上的適應性問題日益突出。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一些老年人因其自身的社會適應問題,使其生活質量受到很大影響,從而影響到易地扶貧搬遷的成效。本文在對S縣Y村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老年人出現的社會適應性問題進行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以期提高老年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加強社區認同感。
Y村村域面積5.6平方公里,下轄9個村民小組,居民均為易地搬遷人口,全村共有戶籍人口601戶共3166人,均來自S縣山區的三個鄉,其中男性1599人、女性1567人,脫貧戶共有599戶3155人。在其人口組成中,60歲以上人口為229人。自2018年完成異地搬遷之后,Y村建成了完備的基礎設施,基本能滿足居民的日常生產生活需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扶之下,Y村集體形成了眾多自有產業,包括種植業(玉米、小麥等)、養殖業(兔子、雞、鴿子等),還在村內建成了衛星工廠,以充分保障異地扶貧搬遷村民的工作及收入。安置區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貧并進”的原則,統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與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組織勞務輸出和創業就業,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充分實現搬遷戶有住房、有產業、有就業的目標[4]。雖然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實施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狀況,但是與居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搬遷之后居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搬遷前的居民都在山區生活,在搬遷后生活在緊鄰沙漠的陌生環境,村民展現出了極大的不適應性,而這種不適應性又以老年群體最難調和。
對于老年人來講,易地搬遷給他們提供了許多便利,但同時帶來了生活環境適應的問題。筆者以Y村的62名搬遷老年人為研究對象,采用個案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對自然環境適應與社會環境適應兩方面進行調研。受訪老年人中,男性32名,其中60~69歲年齡組老年人有17名,占比53.125%,70~79歲年齡組老年人有10名,占比31.25%,80歲及以上年齡組老年人有5名,占比15.625%;女性30名,其中60~69歲年齡組老年人有17名,占比56.67%,70~79歲年齡組老年人有13名,占比43.33%。如表1所示:
表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1.自然環境適應問題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相對于社會環境而言,它是由自然因素構成的,如水土、地域、氣候等。自然環境對移民的適應性起著關鍵作用,它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移民的日常生活和遷移后的生活質量。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成敗,取決于搬遷后的居民是否能夠改善生活條件,能否提高生活質量,以適應新的居住環境,滿足他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需求。據筆者所做的調查,Y村易地搬遷老年人從風景優美但生活條件差、水資源豐富但自然災害頻發的山區搬遷到緊鄰沙漠的安置區,雖然生活條件和社會環境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自然環境問題卻嚴重地制約著易地搬遷老年人的適應和發展。從受調查的老年人對目前生活環境的反饋來看,問題主要集中在自然環境上的比較多,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有三個:一是地下水的質量比原住地差得多(太咸),自來水水費較貴,嚴重影響村內綠化和種植,對老年人居住體驗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二是由于搬遷新村位于沙漠旁邊,每到夏日往往酷暑難耐,這讓老年人感覺到極大的不適應,更為懷念以往的生活;三是安置區耕地較少,土地沙化嚴重,老人們對此表示不滿和不適應。老年人的適應性本來就很弱,再加上自然環境的原因,導致他們的晚年生活質量降低,有的人一直懷念著自己的老家,甚至有了返遷的念頭,這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效果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表2 調查對象反映的搬遷前后自然環境因素情況
由表2可知Y村易地搬遷老年人反映的搬遷前后自然環境因素情況,在水質量方面,有90.32%的老年人表示搬遷前的水質量比較好和很好,認為搬遷后水質量非常差和比較差的老年人比例占77.42%。在土地質量方面,表示搬遷前比較差和一般的老年人僅占12.9%,有87.09%的老年人反映比較好和很好,表示搬遷后土地質量比較差和一般的老年人占比83.87%。總的來說,搬遷后的土地質量明顯低于搬遷前。在空氣情況方面,表示搬遷前空氣比較差和一般的老年人僅占比11.29%,有88.71%的老年人反映空氣比較好和很好,37.09%的老年人表示搬遷后空氣非常差和比較差,認為空氣情況一般的老年人占比為32.26%、比較好和很好的占比為30.65%,總的來說,搬遷前后空氣情況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大部分老年人都表示搬遷前的空氣質量好。
訪談對象布奶奶①表示:我們以前在山上水資源豐富,使用的是自然山泉水,水質很好,搬遷之后,政府給我們解決了飲用水問題,但是地下水特別咸,無法飲用,澆地的話所有種的植物大部分都死了,用自來水去澆地的話,因為自來水較貴,我們承擔不起。
訪談對象色奶奶②表示:我們在原住地生活的時候耕地不是很多,可是質量還可以,搬遷之后,這邊耕地也少,耕地沙化比較嚴重,村里的綠化種植很難完成。
訪談對象麥爺爺③表示:我們以前生活在山區,風景很好看,空氣涼爽,我們現在的新村因緊鄰沙漠天氣特別熱,有時候還有沙塵暴,夏天的時候酷熱,簡直受不了,去原住地過夏天再回來。
通過對比搬遷前后的自然環境狀況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年人表示搬遷之前自然環境比較好,而搬遷后大部分集中在比較差的選項。由此可知Y村面臨的自然環境問題比較嚴重,自然環境中的水、空氣、土地等三大因素與居民的基本生活息息相關,而這三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有問題都會對居民的生存與發展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對老年人來說,自然環境因素不但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環境適應,也會給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2.社會環境適應問題
易地扶貧搬遷村的社會環境狀況直接影響村民的生活適應能力,社會環境越好,搬遷人口適應能力越強。Y村的搬遷戶從生活條件惡劣、交通不便、醫療條件差、基礎設施不健全、自然災害頻發的山區,遷移到基礎設施完善、生活條件齊全的安置村,這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也讓他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提高。然而,在調查中,筆者了解到老年人在適應社會環境中所遇到的問題,這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負面影響。一是安置區內沒有銀行網點,也沒有加油站,這對老人和他們的家庭來說很不方便。二是安置區本來就有很便利的汽車站,可是到了高峰期,就是在每次學生們去縣城上學的時候,因學生較多,汽車站的客運車和政府安排的大巴車無法滿足需要。三是安置區的房屋都安裝了暖氣管,可是村民們從來沒有用過,也不會用暖氣,他們平時都是靠木材或煤炭來做飯和取暖。根據調查,上述的社會環境問題給易地搬遷老年人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影響他們的后續生活體驗,也影響他們的融入與適應。
訪談對象海爺爺④表示:黨和政府對我們政策特別好,搬到這里之后各個方面都很方便,醫院的環境和條件非常好,但是因為這里是新建村,還沒有銀行網點,每次取我的養老金或者其他政府補貼的時候,只能去附近鎮的銀行網點進行辦理,距離有21公里左右,我又不會騎摩托車,只能打車去或者委托別人代取。
訪談對象圖爺爺⑤表示:安置區沒有加油站,平時要加油的話只能去附近鄉鎮的加油站加油,來回總共42公里左右,這樣非常不方便和來回也很費油。
訪談對象麥奶奶⑥表示:我很感謝黨和政府給我們提供這么好的生活條件,以前在原住地孩子們上學是非常艱難,生活條件惡劣,交通非常不方便,現在比往前有很大的變化,現在我們這里有汽車客運站,可是每次學生們要去縣城上學時那些大巴車根本不夠用,學生特別多,有時候我的孫女等半天都上不了車。
村干部艾某⑦表示:村民房子里都有暖氣管,但是大部分村民覺得用暖氣成本高,一直沒有用過,也不會使用,平時生活燒木頭或者燒煤來做飯和取暖。
通過以上訪談,可以發現Y村老年人在搬遷后所面對的各種社會環境適應性問題較多,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和生活技能等方面,而這些問題給老年人適應新的環境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總之,易地扶貧搬遷的目標,是將原本一方水土無法供養的山區人口搬遷到新安置區,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環境,并幫助他們實現脫貧。搬遷后解決老年人生活環境適應問題,是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Y村的老人們現在所面臨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適應性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而要實現鄉村的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就必須切實解決好易地搬遷后續工作中的主要問題。此村老年人的社會環境不適應,政府可以短時間內進行加以改善,而改善自然環境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政府、社會、社區、家庭和個人的共同努力。這就要從老年人個人著手,做好他們的后續思想工作,滿足精神需求,同時還要加強老年人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然后通過整合各種社會資源來解決Y村的自然環境問題,最終使老人們能夠適應并融入新的生活環境。
Y村老年人大半輩子生活在山區,在老年期搬遷到一個新的環境中,他們很難適應和融入新的環境。很多老年人在搬遷之后,仍然難以從原來的生活狀態中解脫出來,心理上仍然把自己歸于原來的環境,這對他們的社會適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而,加強老年人的心理認同感,增強其歸屬感,是促進其社會適應的一項重要措施。也就是說,讓老年人認清自己目前的身份和角色,意識到自己已步入新的生活狀態,把新的村集體視為自己的大家庭,并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以促進社會適應。
社區要整合和鏈接相關資源,加強對老年人進行社區宣傳和教育。首先,居民要轉變以往觀念,不再是以血緣為主建立聯系,而是要積極參加社區的集體活動,如文化活動、政策法律宣講等,在這種接納度高的社區活動氛圍中,慢慢校正自己以前的想法,打破以往的小交際圈狀態[5]。其次,開展相關的政策宣傳和科普,提高對老年人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了解程度,并加強對新環境的認識。最后,組織老年人觀看有關易地搬遷工作專題紀錄片和電影,讓他們明白,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同時,開展適合老年人的體育和文藝活動,提高他們的身心健康程度,豐富晚年生活。總而言之,要多措并舉提高老年人對新的生活環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通過解決Y村老年人在生活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可以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讓他們在新環境中保持穩定的心態,獲得更多的幸福感。首先,建議政府在財政預算內撥出一定的經費,加強農村水資源、供暖、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改善易地搬遷村村民的生活環境。從地方的具體條件出發,兼顧居民的需要和生活習慣,加強與社會資源的鏈接,推進銀行、加油站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其次,突出林業主體,強化生態林建設。林業在優化環境、促進經濟發展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沙化土地治理應突出林業的主體地位,以林為主,農林水綜合治理[6]。最后,加強宣傳,發動群眾,共同參與改善自然環境。采取多種形式的宣傳方法,加深全村居民對自然環境改善措施的了解,動員他們從自身做起,積極參與改善和優化環境的工作。
社工機構作為政府與社區居民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從而推動社區的高質量發展。社會工作是指以“助人自助”為價值理念,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專業方法,為有困難和需要的個人、群體和社區提供專業的服務,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社會工作的最大優點在于它能將社會工作者、服務對象、問題、需求、資源、環境等因素聯系在一起,制定出最佳的解決辦法,從而達到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效益的目標。易地搬遷之后出現的老年人生活環境適應問題需要社會工作的介入,社會工作者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為老年人提供專業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在生活環境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心理方面的問題,從而使老年人適應和融入新的環境。首先,政府應鼓勵建立社會工作機構和建設社工人才隊伍,并開展與社區有效的協作。其次,應加強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特別是為易地搬遷老年人提供的公共服務,以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最后,村里引入專業的社工,構建健全的社會服務系統,以社會工作的三種方法介入到老年人的生活環境適應中,豐富社區活動,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促進老年人與生活環境的融合,強化心理疏導和治療,增強老年人的心理歸屬感,共同營造良好的社區文化,提高他們對社區的認同感。同時,這可以對易地扶貧搬遷的后續工作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注 釋:
①訪談對象:布奶奶,年齡:61歲,訪談時間:2022年1月28日。
②訪談對象:色奶奶,年齡:75歲,訪談時間:2022年1月29日。
③訪談對象:麥爺爺,年齡:71歲,訪談時間:2022年1月29日。
④訪談對象:海爺爺,年齡:71歲,訪談時間:2022年1月30日
⑤訪談對象:圖爺爺,年齡:61歲,訪談時間:2022年2月8日。
⑥訪談對象:麥奶奶,年齡:69歲,訪談時間:2022年2月8日。
⑦訪談對象:村干部艾某,職務:大隊長,訪談時間:2022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