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小威
張小威
1997 年,香港回歸的那一年。同樣也是那一年,馮小剛導演用《甲方乙方》一片正式拉開了中國賀歲電影的序幕,片中最后一句臺詞讓我在之后的很多年都經常想起那個特殊的年份,因為正好也是在那一年,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從湖北黃梅來到了安徽合肥,走進了梨園行,踏上了未知路。這一路走來,路上有淚水,有歡笑,有迷茫,有夢想,有堅持,也有過彷徨。這個少年就是我,這條路就是我熱愛的黃梅戲之路。
我叫張小威,現在是安徽省黃梅戲劇院的演員。1997 年由湖北省黃梅縣黃梅戲劇院報送到安徽省黃梅戲劇院藝術培訓部學習,三年學業結束后,2000 年進入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工作至今,我已經在摯愛的黃梅戲舞臺上工作了25 年。
在培訓部學習的三年間,打下了較為扎實的藝術功底。這要得益于許多優秀前輩的悉心教導。當時負責教我們唱腔、表演的有夏承平老師、付廣美老師、戴莉莉老師、陳小成老師,負責基本功、毯子功等身段教學的是安徽省徽京劇院的王連元老師、李月森老師、還有安徽省藝術學校的高峰老師等。是這些前輩老師們日復一日的辛苦教導,才使得年少稚嫩的我,逐漸成長蛻變成一個青年演員,真正開啟了自己在黃梅戲事業上的探求之旅。三年培訓結束后,我匯報的作品有兩出小武戲《武松打店》《石秀探莊》,并在傳統大戲《羅帕記》中飾演汪金龍。自此后,我就正式進入了安徽省黃梅戲劇院的小梅花團,成為了一名青年演員。正當我躊躇滿志,滿懷希望,夢想著在黃梅戲舞臺上大顯身手時,卻遇到了戲曲演員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倒倉”,也就是變聲期。最嚴重時,幾乎唱不出一個字,聲音全是悶的。同時期在培訓部的一些同學,已經開始在舞臺上塑造人物,有了不同程度的演出機會,而我卻無法開口。那段時光是痛苦的,面對自己喜愛的藝術卻無法去實踐和鍛煉,這對我的內心有了不小的打擊,就這樣在煎熬中度過了好幾年的時光。
2004 年,我們院“天仙配茶戲樓”正式開業,茶樓演出主要是青年演員表演,可以說“天仙配茶戲樓”為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里的青年演員提供了一個難能可貴的藝術實踐平臺,院里很多青年演員,包括現在一些略有知名度的中青年演員都是從“天仙配茶戲樓”開始一步步走向藝術的成熟,因為那時候每天晚上都有演出,而且觀眾爆滿,因此青年演員獲得了大量的藝術實踐機會。然而在開業初期的我依然無法上臺,只能轉向幕后,當時做起了音響工作。但是我從未放棄,那幾年間,無論刮風下雨,酷暑嚴寒,每天早晨都堅持到排練場練聲喊嗓子。經過無數個晝夜的苦練,我終于漸漸發現自己的嗓子回來了一點,加上當時院領導對我的關心,可能也是發現我堅持不懈地在努力以及看我從小學藝術的靈性,開始安排我在茶樓唱一些對唱,我慢慢的從對唱開始,再到排演小戲,如《路遇》《春香鬧學》、現代小戲《選擇》等,終于漸漸回到了舞臺。今天回憶起來,那段時間最寶貴的是對我心志上的磨礪。人生必經輾轉,藝術之路更是必然充滿了艱辛,我們只有用不計代價的努力做最用心的爭取,在天長日久的磨煉和考驗中,沿著這條路堅持走下去,才會在藝術和人生的路上慢慢成長。
2017 年,劇院復排大型神話劇《龍女》,安排我出演男一號姜文玉。這是我在劇院工作以后,第一次擔任男主角,我倍加珍惜。每天排練我都提前一小時到場,練習聲腔。但是我知道,僅憑排練場上的那點時間靠導演給我摳戲是遠遠不夠的,自己私下還需下苦功夫,花大力氣,下班一回到家,我就在房間里一遍又一遍地練唱。那段時間,我無時無刻不在揣摩人物形象,無數遍地觀看錄像資料,反復請教導演和指導老師,我先由模仿開始,從大段的唱腔念白到細微處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力爭抓取人物每一點滴的精髓,直到把姜文玉這個樸實、善良、憂國憂民、對愛情矢志不渝的藝術形象完全吃透。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排練,我瘦了十來斤。所幸這一切努力沒有白費,青春版《龍女》可以說是成功的,沒有辜負劇院領導和前輩老師對我的培養。在《龍女》之后,我又接連在兩部大戲中擔任了主演。
在2019 年國家藝術基金劇目《我的離騷》中飾演男一號孟浩平,如果說我獲得的充足藝術鍛煉來源于挑戰姜文玉這個角色,那么《我的離騷》一劇中孟浩平這個藝術形象的塑造就是一次徹底地挑戰自我。這部劇有著深邃的藝術內涵,它生動地再現了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愛國青年的家國情懷,也將普通百姓的民生疾苦和愛情選擇溶于時代背景。多次通讀劇本以后,我在二度創作過程中將自己逐漸代入角色,我用舞臺上的每一個瞬間去抓取人物的性格特點,盡我所能勾勒出生動的形象,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而這段艱苦的創作歷程也帶給了我藝術旅途上再一次的自我超越。
隨后在2021 年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劇目《共產黨宣言》中擔任主要角色鄺為。這個角色可以說將我置于一種從未有過的表演感受,很長時間無法從角色中拔出來。這個畢業于黃埔軍校,對“三民主義”有著錯誤理想追求的青年國民黨軍官在誤打誤撞中逮捕了自己的親生母親。其表演中既要融入母子情,骨肉情,又要體現生與死,正與邪的信念對決,最終被親生母親林雨霏的凜然正氣和錚錚鐵骨所打動,在百感交集中實現了信念轉變。其表演難度很大,我還記得首演謝幕時,仍然走不出角色,但是耳中聽到了觀眾們雷鳴般的掌聲,得到了很多老師觀眾的鼓勵和認可,我心中知道這個角色的塑造成功了,沒有辜負劇院對我的培養和重托,用自己全部的努力完成了這個角色。
雖然從不懂如何發聲,到漸漸成熟,再到擔任主演,我對自己的定位,自始至終就是無限熱愛黃梅戲表演藝術,在藝術道路上不斷求索的學生。我從藝二十多年的經歷除了不斷扎實自己的基本功,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深刻地感悟到戲曲這種表演形式,技藝的精益求精只是一部分,踏實地步入生活才會使你真正變得深邃。從生活中發現和提煉元素,然后放置到黃梅戲藝術熔爐中再塑的過程,可能就是常說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吧。所以我們只有付出真實的努力,既要努力地鉆研藝術,更要努力地認真生活。才能使自己的藝術永葆鮮活的生命力。更加用心創作角色,讓觀眾欣賞到真正高水平的黃梅戲,用黃梅戲來展現社會現實,在正能量中折射出人間的哲理。同時作為黃梅戲的中生代,我們還要義無反顧地接過黃梅戲發展的重任,要比以往更加勤奮,在黃梅戲發展傳承的道路上,我不敢有絲毫懈怠。把黃梅戲發揚光大要每一代黃梅戲人的持續努力,不僅需要把一生時間全部投入到黃梅戲藝術事業的一份勇氣,更需要將傳承責任永扛在肩的那一份決然。
張小威劇照
在這里用文字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我首先要感謝黃梅戲這個劇種,這門藝術出現在我的生命里。我非常有幸能夠成為一名黃梅戲演員,讓我可以在一幕幕經典劇目中重溫年少時的夢想,通過帶給觀眾歡樂悲愴的戲曲體驗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在藝術渲染和靈感發現中豐富閱歷,讓我的人生在形形色色的戲劇人物生命里得到豐滿,清晰自己未來的方向。隨著自己飾演角色的日漸增多,在不斷的體驗積累中,更加深了我對現實生活的珍惜和熱愛。我更要感謝安徽省黃梅戲劇院,感恩劇院的每一位家人。我常說,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剛剛進入劇院學習時我只有十一歲,一個異鄉的少年。多年來和劇院領導、老師、同事相處的時間比家人更多,是劇院用沉淀多年的黃梅戲文化和氛圍塑造了我,是領導的悉心栽培和同事們的信任鼓勵溫暖了我,特別是我們老一輩的黃梅戲藝術家,他們一直教我怎樣在傳統戲曲的行當里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認真生活的人。更要感謝那些熱愛黃梅戲藝術的觀眾們,他們是支撐起每一座黃梅戲舞臺的梁柱,每一次聽到他們的掌聲我都會熱淚盈眶,他們包容著我們的不足和缺點,他們觀注和鼓勵著我們每一位演員的進步,他們用自己的喜愛為黃梅戲樹立了永遠不會枯竭的藝術創造力。
“梨園曲似邯鄲枕,淺吟入夢已半生。”雖然從藝已經二十五年,漫漫黃梅路,我依然是少年。我依舊要在黃梅戲這條藝術大道上歡快地大步前行,去尋找,去追夢!
哦,對了,葛優在《甲方乙方》里扮演的姚遠說的最后一句臺詞是:“1997 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