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對馬自宗先生的一點追思"/>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王東升
馬自宗先生離開我們已經近十三年了。自1955 年考入安慶市勝利黃梅戲劇團,到因病離世,馬先生用四十四年的奮斗,為黃梅戲曲譜的進步、改進、發展和完善,為黃梅戲事業的傳播和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績。馬自宗出于對黃梅戲的熱愛,在他擔任主音胡琴期間,伴奏過36 本黃梅戲大戲、改編的傳統劇目和新編劇目幾十本;在改任司鼓后,除了正常的排練、演出外,同時編寫了《黃梅戲打擊樂知識》《板鼓演奏法》等教程;因教學的需要,他為教學劇目《巧縣官》《李慧娘》《十字路口》《天之驕女》《黃梅新蕾》等十五出劇目配曲、作曲;尤其是還為大量的移植、新編劇目作曲。在黃梅戲寶庫里留下大量的寶貴遺產。
馬自宗先生出生于1940 年5 月20 日,中共黨員,中國戲曲音樂學會會員、安徽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安徽省藝術人才協會會員、安慶市音樂家協會理事、安慶市大觀區人大代表。1955 年考入安慶市黃梅戲劇團(當年也稱黃梅戲二團),擔任主音胡琴;安慶市藝術學校成立不久,1958 年馬先生被調入藝校,擔任音樂教師,后因需要被組織安排改學司鼓,由學校委派到江蘇省戲曲學校司鼓專業進修,之后又拜上海京劇院著名鼓師張鑫海為師,練就了一身硬功夫;文革期間,馬先生調入安慶市京劇團擔任樂隊指揮;1976 年安徽黃梅戲學校恢復,馬先生被調回戲校,擔任教務處主任,主抓教學工作;1982 年被調到安慶市黃梅戲劇院,擔任藝術處處長,直至退休。
馬自宗先生一生主要是從事黃梅戲演出的伴奏、黃梅戲戲曲的教學和黃梅戲戲曲創作、研究工作,致力于黃梅戲曲譜的改進、充實和發展。黃梅戲從一個地方劇種,發展成為全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全國五大劇種之一,離不開千千萬萬個馬自宗先生這樣、以畢生的精力貢獻于黃梅戲事業的人!馬先生在勝利黃梅戲劇團擔任主胡期間,伴奏過36 本黃梅戲大戲及幾十本改編的傳統、新編戲劇;工作之余兼顧作曲,1956 年《白蛇傳·游湖》一折,是馬先生作曲的處女作,隨后又移植創作了《真假新郎》《張三借靴》兩出折子戲,后來又與鄭雪先生合作編寫了大戲《拜月記》;1958 年馬先生獨自完成第一部大戲《三審刁劉氏》的作曲,由湖北黃梅戲劇團排演并參加了安徽省藝術周調演;1958 年調到剛剛成立的安慶市藝術學校,馬先生擔任音樂教師及司鼓,除了正常的教學之外,還編寫了《黃梅戲打擊樂知識》《板鼓演奏法》等教程,培養出王世慶、黃正春、田軍、馬里等一批優秀司鼓人員;1962 年馬先生調入安慶市黃梅戲劇團青年隊,擔任作曲、主胡及司鼓;文革期間,馬先生被調入安慶市京劇團,任樂隊指揮,曾在大型現代京劇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平原作戰》等任指揮,期間還參加了現代京劇《戰紅旗》的音樂創作;1976 年安徽黃梅戲學校(即安慶戲校)恢復,馬先生調回戲校工作,一直擔任校教務主任工作,主抓學校教學工作。馬先生在戲校工作期間,為學生的教學劇目配曲,由他配曲、作曲的有《巧縣官》《十字路口》《李慧娘》《天之驕女》《黃梅新蕾》等十五出大小劇目;1982 年安慶市黃梅戲劇院成立,馬先生又被調到安慶市黃梅戲劇院,擔任藝術處處長,負責下屬各劇團日常藝術管理工作。期間還參加劇院直屬隊(后組建成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三團)的創作,為移植劇目《春江月》《柳玉娘》、黃梅戲《迎客》等劇目作曲。期間還為多個市、縣劇團、社區、廠礦企業業余社團創作了大量精品,如《大寶的故事》《假傳圣旨》《西施》(與陳儒天先生合作)等。其中《西施》獲得上海白玉蘭優秀音樂獎、《春江月》獲得湖北省新苗杯演出獎,《李慧娘》《天之驕女》被灌成唱片,《春江月》被錄制成錄像帶。馬自宗先生在黃梅戲藝苑里碩果累累,成績斐然。
馬自宗先生兄弟姊妹5 人,馬先生排行老大。馬先生是個孝子,長期和老母親居住在一起,給兄弟姊妹做出了表率。馬先生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夫人吳小芳是一位著名的黃梅戲刀馬旦演員,為黃梅戲的發揚,畢其一生。三個子女,都繼承了馬先生的衣缽:長子馬里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現為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打擊樂演奏家;二兒子馬京畢業于安徽黃梅戲學校,現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黃梅戲劇團任主音胡琴;女兒馬歆滿也畢業于安徽黃梅戲學校,現在安慶市再芬黃梅戲劇院工作。馬先生的家庭可以稱得上是梨園中又一個從事黃梅戲戲曲專業的家庭,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為黃梅戲事業默默地奉獻著一切。
馬自宗先生胸懷坦蕩、為人低調,一生聰穎好學,除了他的專業以外,他酷愛體育、攝影、電腦等。在籃球場上經常看見馬先生矯健的身影;他不辭辛勞,為劇團的演出拍攝了大量珍貴的演員劇照、演出劇照、演出場景照等。在拍攝還需要用膠卷的年代,他自制攝影暗室,自己動手沖洗膠卷、洗放照片;他自學電腦知識,經常與市百貨大樓IP 技師王東來先生交流電腦技巧,幾乎無師自通地熟練掌握了在電腦上作曲、配器、寫文章,他后期創作的作品,基本上都是通過電腦來完成的,現在他的電腦里還保存有大量珍貴的資料。
1984 年我由安慶市群眾藝術館(即現在的安慶市文化館)調到安慶市黃梅戲劇院直屬隊工作。安慶市黃梅戲劇院直屬隊是由安徽黃梅戲學校78 級戲曲表演、器樂專業82 屆畢業的骨干演員、演奏員組建的,主要有余登云、崔克勇、李龍、劉紅、郭霄珍、張小萍、汪靜、胡金宏、王勤、陶賢網等。馬自宗先生在此期間任安慶市黃梅戲劇院藝術處處長,當時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為直屬演出隊創作劇目上。他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著這些剛離開學校不久的演職員的成長。黃梅戲《柳玉娘》《春江月》都是從越劇移植過來的,越劇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唱腔優美。越劇劇本《柳玉娘》《春江月》也是江浙一帶比較成熟的演出劇目,要移植成黃梅戲,首先要在唱腔上突顯出黃梅戲唱腔的特色,才能吸引觀眾。馬先生選用越劇劇本《柳玉娘》《春江月》移植,是需要一定的膽略和底氣的。俗話說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馬先生憑借扎實的功底和對黃梅戲的情感,終于成功地移植了《柳玉娘》《春江月》兩個大型劇目。為了完善劇目的創作,不論是演員演唱、排練、以及在開始搬上舞臺的時候,馬先生一直跟隨直屬隊,有時還親自操琴為演員練唱,甚至于隨同劇團去外地演出(馬先生曾隨劇團到貴池銅山演出),他花費大量心血,使移植的黃梅戲《柳玉娘》《春江月》兩個大型劇目,成為黃梅戲保留劇目,直到現在很多唱段還被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選作教學唱段,如黃梅戲《柳玉娘》中的“從來疾風知勁草”;《春江月》中的“雙膝跪地喊娘親”“古柳門前哀哀跪”等。
1985 年,安慶市委、市政府為了發展黃梅戲事業,決定改安慶市黃梅戲劇院直屬隊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青年隊”,后經安徽省文化廳和安慶市委正式確定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三團”。1986 年初應江蘇省連云港市、鹽城市等演出公司邀請,1986年2 月初,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三團,到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浦、墟溝、東海、贛榆、灌云、沭陽縣,宿遷市泗陽縣,鹽城市等地巡回演出。演出劇目除黃梅戲的傳統劇目外,還包括移植黃梅戲《柳玉娘》《春江月》劇目,受到當地觀眾的喜愛,所到之處幾乎場場客滿。當時正值隆冬季節,演出期間大雪紛飛,蘇北地區更是寒冷異常,觀眾們不畏嚴寒,不愿意放棄觀看黃梅戲的機會,溫暖的氣氛充斥著整個劇場。
1986 年8 月28 日至11 月25 日,香港特區政府為了向香港同胞介紹中華戲曲藝術寶庫中的傳統地方戲曲,香港聯藝娛樂有限公司在香港新光戲院首次舉辦“中國地方戲曲展”。安慶市黃梅戲劇院組成赴港演出團,于1986 年9 月16 日至18 日連續三天,演出了《朱門玉碎》《巾幗縣令》《春江月》三臺大型黃梅戲。黃梅戲優美的唱腔和精彩的演出,不僅受到香港市民的喜愛,也受到香港《文匯報》《大公報》《明報》等二十幾家媒體競相報道,相繼發表了近百篇文章,附照片若干,熱情贊揚包括《春江月》在內的黃梅戲的演出。這次在安徽黃梅戲演出歷史上的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就包括馬自宗先生付出的辛勞與汗水。
馬自宗先生離開我們將近13 年了,每每看到或者聽見馬先生作曲的黃梅戲,他的音容笑貌就會浮現在我眼前。我與馬先生曾經住在一棟宿舍樓里,又在工作中有過交往,馬先生給我一種師長的感覺,平時的談吐平易近人,語言豐富常語出驚人,對問題的見解也非常注重客觀事實,對任何事情從不先入為主,從不妄下結論。在與馬先生接觸的二十年里,他樂觀豁達、處處與人為善,從未見過他與人高聲,更未見過馬先生動怒,與人發生不愉快的事情。為懷念馬自宗先生,表達我多年對馬先生的追思,于是記錄下有關他的點滴。這次承蒙吳小芳女士及馬先生長子、也是馬先生得意弟子、著名打擊樂演奏家馬里老師的支持,才完成我的心愿,順此致謝!
馬自宗給78屆戲校學生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