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百,熊煥偉,董平洋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天津市300381)
隨著經濟發展,人口不斷向城市區集中,城市化建設范圍隨之擴大。特別是國道、省道沿線,往往由于交通便捷而成為優先發展的地帶。公路主要服務于交通運輸的功能無法滿足城市區域的服務需求。為進一步挖掘公路的城鎮化服務功能,提高通行效率,完善服務功能,有必要對公路進行城市化綜合改造。
公路與道路都是自然人或利用交通工具在其上進行移動,從而實現空間上的轉換的載體。公路主要以機動車為服務對象,技術指標設置側重于交通安全、高效;城市道路則不僅服務于機動車,還服務于非機動車和行人,也為管網基礎設施提供空間,強調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改造方案需要從行駛速度的變化、斷面尺寸和功能、附屬設施完善結合交通管理需求變化等多個角度考慮。本文通過項目實例對系列問題進行探討,為我們探索公路的城市道路化項目提供一些經驗。
項目位于某市新區,該新區規劃面積約67 km2,省道S320 線為雙向四車道由東至西穿過起步區,該段長度約2.8 km,橫斷面寬度約26.6 m,車輛行駛速度70 km/h,歷經幾年的開發建設,公路沿線居住區、學校等陸續建成投用。隨著非機動車及行人流量的增加和周邊市政配套需求的增長,公路市政化改造的需求迫在眉睫。如圖1、圖2 所示。

圖1 改造前面貌

圖2 用地規劃情況
規劃紅線寬度為42 m,兩側各設置10 m 綠帶。
現狀公路有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綠化帶、照明,車行道邊有部分雨水管道。
利用現狀機動車道及路側的綠化帶,維持現寬度不變的情況下,調整交通標志標線,提供雙向六車道加非機動車道通行空間。在外側完善人行道,利用人行道及路側綠帶的空間敷設附屬管線,的在主橋外側新建輔橋作為非機動車和行人過河設施。
現狀省道S320 為雙向四車道,斷面構成為4.5 m硬路肩+3.9 m 車行道+3.9 m 車行道+1.5 m 中央護欄+3.9 m 車行道+3.9 m 車行道+4.5 m 硬路肩(兼做非機動車道),全寬26.6 m,如圖3 所示。根據最新用地規劃,S320 改建為城市道路后規劃紅線寬度為42 m。

圖3 現狀斷面(單位:m)
為適應城市區域交通量的增加,同時最大限度地利用既有設施,原則上應盡量利用現有路幅寬度。的根據《公路工程技術標準》要求[1],速度70 km/h 時車道寬度應為3.75 m;路緣帶寬度為0.5 m。雙向六車道加中央護欄后斷面寬度至少應為25 m,雖然寬度也可以容納,但卻沒有余寬設計非機動車道。經過與公路管理部門溝通,決定將該段道路行駛速度降為60 km/h,車行道寬度按照城市道路標準設置[2],改造后斷面構成為2.55 m 非機動車道+3.5 m(大車道)+3.25 m×2 小車道+1.5 中央護欄+3.25 m×2 小車道+3.5 m(大車道)+2.55 m 非機動車道。兩側的現狀綠地寬3.3 m 可保留,外側增設4.4 m 寬人行道。總寬度控制在規劃寬度42 m 以內,如圖4 所示。

圖4 市政道路斷面(單位:m)
該方案既保證了足夠的交通容量,滿足了地下管線敷設需求、完善人行道設施,同時也以最經濟的投入實現了城市道路的綜合功能。
管網的完善應從兩個方面著手收集基礎資料,一是現有管網設施測探資料,二是充分完備的規劃條件,并與相關部門的溝通、調研,獲取需求,最后要結合地形和規劃信息按照近遠期結合的原則核算排水體系。
通過對基礎資料的分析,最終本項目完善和新建了污水、給水、中水、電力、通訊和燃氣管道,并設置港灣式公交停靠站、無障礙通行設施等,通過對公路的城鎮化改造,完善了市政配套功能,為城市生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如圖5 所示。

圖5 管線綜合斷面
我們還要特別注意改造后道路服務區域雨水量的核算。土地塊開發后勢必會改變現有的排水體系,道路排水系統也將承載更多的地塊雨水,因此,排水區域的分析和降雨量計算也是必須要進行。
S320 兩側設置有防護綠地坡向路基外側,為了迅速排除路面范圍內的雨水,在道路兩側的綠地內設置了DN600~800 雨水管。在公路市政化改造中需要結合地形和規劃考慮周邊的雨水排出需求。本項目在保留原有雨水系統的前提下在北側增設DN1400 雨水管,如圖6 所示。

圖6 雨水系統核算
相對于一般路段改造來說,公路橋梁處的市政化改造是工程的難點。
S320 在跨越河道處斷面與一般段一致,現狀橋為石砌拱橋,本身結構穩定性尚好。經過多方案比選后,在可以滿足用地的情況下,決定在現狀橋兩側新建輔橋(見圖7),以避免人非通行和車輛均利用現狀橋通行后擁堵形成瓶頸。

圖7 橋梁處斷面(單位:m)
小洪河橋局部壓縮一條車道滿足非機動車及人行通過,遠期可在兩側設復線橋完善非機動車及人行道,并為了契合跨景觀河橋的定位,對輔橋進行景觀化處理,兩側采用風帆造型,建成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見圖8)。

圖8 橋梁改造前后對比
對于公路改造成市政道路來說,方案是否滿足功能需求,目標和實際情況是否做到有機結合,考慮的因素是否完善等是成敗的關鍵。本項目通過將公路和城市道路在功能和指標上的合理融合,因地制宜地作了調整、優化,充分發揮設計的主觀能動性,有效解決城市化改造中的典型問題,一步到位的處理避免了因考慮不周而造成重復建設的情況。
公路的城市道路化改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交通功能的完善、合理確定橫斷面;公用事業管網系統的完善;高程銜接處理;交通附屬設施、智能化以及照明設施的完善;景觀綠化提升;橋梁節點的專項處理等。
本項目之所以能夠取得良好的改造效果,得益于規劃上預留了合理的空間。建議在城市建設規劃階段應著眼于未來,統一標準、減少沖突,預留足夠的空間,讓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在服務現在和展望未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也是和諧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希望本文能對城市建設發展中既有設施的改造項目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有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