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珍,宋曉紅
(河北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河北 石家莊050051)
20 世紀80 年代前,如廁難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新世紀以后,中國城鄉雖已基本解決如廁難的狀況,但廁所依然是基礎設施的短板,尤其是北方農村,仍以收集式旱廁為主。
廁改是改善農村衛生條件最關鍵的一環。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地區決心大膽創新,在岳良村安裝真空廁所,整體采用真空排水系統,全力推進“廁所革命”。
岳良村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約450 余戶,建村已有1 700 多年,歷史上曾出過數個帝王將相。但2 年之前,這里的面貌卻讓人望而生畏:污水橫流、蚊蠅滿天飛、露天廁所臭氣熏天。從2016 年開始,冀州區按照“美麗鄉村+文化旅游”的改造思路,著力打造岳良村獨具歷史文化特色的“皇家小鎮”。而岳良村農戶房屋密集,街道極為狹窄,有的胡同寬不足1 m;再加上許多農戶舊宅地基脆弱,傳統重力流污水管網鋪設下來,始末端高差近3 m,末端管道埋深將達4 m 多,而且管徑相對較大,在此情況下要想用傳統方法解決排水問題就顯得尤為困難。
真空排水系統是利用真空設備,使真空管道內產生一定的真空度,利用管道內的真空壓力梯度,以空氣作為輸送介質,實現污水遠程輸送,從而實現污水收集目的的一種新型排水方式。該系統主要由真空廁所(或真空罐)、真空泵站及真空管路組成。
真空廁所是以真空為動力的人體糞尿污水收集裝置。根據不同的使用場合,分為:真空坐便器、真空蹲便器、真空小便器等多種類型。真空廁所的控制方式,分為電控、氣控、手動3 種類型。真空罐一般安裝在真空主管的末端,作為收集和儲存生活污水、廢水的容器;同時保證系統運行要求的真空度。
真空泵站是產生真空,收集生活污水、廢水并排放的裝置。真空泵站可按真空罐的配備情況,分為配備真空罐的真空泵站和無真空罐的真空泵站兩類。
真空管路指連接真空廁所(或真空罐)之間的管道,一般由“真空戶管、真空支管、真空主管”等多級管道組成。真空戶管指從真空廁所(戶內)或真空罐(戶外)引出的真空管路;真空支管主要指處于鄉村狹窄巷道內,匯集多路真空戶管,并與真空主管相連的真空管路;真空主管主要指處于鄉村支干道馬路兩側,或者綠化空地邊上,為匯集多路真空支管并通向真空泵站的真空管道。
真空排水系統因其安裝靈活、節水、節省空間的優勢,最早應用在飛機上,后來廣泛應用于輪船、高鐵等缺水狹小的交通運輸工具上。而此處介紹的岳良村真空排水系統是從室內到室外,整套系統主要分為“終端、管路、主機”三大部分。其中終端指的是真空廁所(或真空罐);主機是指真空工作站;管路指從終端到主機之間的真空負壓污水輸送管道。真空排水系統最顯著的優勢在于:
(1)節水。對重力排水系統而言,即便采用節水器具,目前大便器一次沖水量也達4 L,而真空集便器依靠空氣和水沖洗,單次耗水量僅為1 L 左右(可靈活調整耗水數據),產生的污水量也大大減少。
(2)衛生、不易堵塞;負壓隔斷臭源,污物收集和轉儲在單向、密閉環境中進行,密封性好、不易泄漏。由于真空排水的負壓傳輸機理,使得真空排水屬于“有動力”的排水,污水及雜物不容易在真空管道內堵塞,真空排水管道內部也不容易產生凝脂鈣化現象。
(3)管道布置方便靈活。該系統無重力排放,在一定范圍內,真空排水具備“水往高處流”的優勢,顛覆了傳統重力排水的“水往低處流”的觀念,從而使得管道埋深淺、土方量減少,更容易解決因管道埋深太大而不能接入市政管網的問題。真空排水流速為5~10 m/s,甚至更高,在排水流量相同的情況下,真空排水管道的管徑要小得多,從而得以在諸多限制條件下實現該項目。
該村安裝真空集便器約380 套,其中坐便器368套,蹲便器12 套,村內配套公共真空排導系統衛生間3 處;鑒于此系統的應用場所為農村,此項目的真空集便器采用手動控制型。整個村內鋪設的真空室外管網總長20 余km,其中管徑110 mm 以上主管網長約8 km,村內東西共設置2 個真空泵房,其內共設9 套真空工作站。在泵房內設置1 套柴油發電機組,一旦停電,系統將自動切換到由柴油機組給真空工作站供電,從而使得整個真空排水系統在停電時也能正常工作。
該項目還通過采用真空源分離技術,將排水分成黑水和灰水分別收集。灰水直接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網(如有需要也可以經過污水處理后實現中水回用);黑水通過處理可以轉化為超級有機肥,既回歸有機農業,又大大減少污染,真正做到了綠色生態小鎮。
岳良村排水方案原理圖見圖1。

圖1 岳良村排水方案原理圖
(1)采用真空集便器技術進入每個院落,解決了農村旱廁及生態廁所存在的問題,徹底消除了廁所異味。
(2)采用真空污水桶代替滲井,每個農戶家庭的生活污水被真空污水管道收集,消除了對地下水的污染。
(3)真空管道能克服傳統重力流污水管網的種種弊端,解決各種污水收集的難題。
(4)規模化實施真空源分離綜合治理解決方案后,禽畜垃圾、餐廚垃圾等可一并實現資源化再利用。
(5)規模化成片實施后,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有機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