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鄭梅琴,劉碩,潘銳騏,馮鑫,郭振勇△
(1.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北京 101149;2.河北地質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1;3.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44)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全球癌癥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約220.7 萬例確診肺癌,占癌癥總數的11.4%,是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大常見惡性腫瘤,且高居癌癥相關死因之首[1]。目前,靶向免疫檢查點的腫瘤免疫治療在肺癌領域發展迅速,程序性死亡受體-1(PD-1)/程序性死亡配體-1(PD -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在晚期肺癌的應用已進入一線方案,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抗原-4(CTLA-4)、吲哚胺-2,3-雙加氧酶(IDO)等ICIs 先后進入臨床試驗或臨床應用[2]。本研究中基于文獻計量學對2015年至2020年肺癌ICIs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探討了ICIs治療肺癌的研究現狀及熱點,以期為肺癌ICIs 的開發與利用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計算機檢索Web of Science 數據庫中肺癌ICIs的相關文獻,設定高級檢索,主題詞為“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lung cancer”,檢索時限為2015 年至2020 年。剔除會議論文、征文通知、新聞報道、文摘,以及重復發表、信息不全、與主題無明顯相關性的文獻。
采用共詞分析、聚類分析、多維尺度分析、知識圖譜文獻計量方法分析ICIs治療肺癌的發展趨勢[3]。提取Web of Science 數據庫中年度發文量、國家發文量及引文量相關數據,采用Excel 2016 軟件進行分析;提取Web of Science 數據庫中的其他數據,選擇純文本格式導出,在CiteSpace 5.7.R4 軟件中進行數據清洗、去重、分析,得到可視化圖譜。
共納入3 860 篇文獻,2015 年至2020 年的肺癌ICIs相關文獻發表數量分別為129 篇(3.34%)、268 篇(6.94%)、471 篇(12.20%)、714 篇(18.50%)、886 篇(22.95%)、1 392 篇(36.06%),呈逐年上升趨勢,提示ICIs在治療肺癌方面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挖掘價值較大。
不同國家發文分析:3 860 篇文獻中發文量排名前10 的國家見圖1。美國發文量(30.98%)遠超其他國家,其次為中國(13.16%)和日本(12.12%)。整體來看,歐美國家在肺癌ICIs研究領域的貢獻突出。
作者合作網絡分析:不同顏色表示不同年份;節點大小表示作者的發文量,節點越大表示作者發文量越多;節點間連線表示作者間的合作,連線的粗細表示作者合作次數的多少。由圖2 可知,不同顏色均有一定聚集,不同聚集塊均有連線連接,表明不同年份間作者合作緊密。“BENJAMIN”對應的節點最大,發文量最多(27篇),同時處在復雜的網絡結構中,提示高產作者的合作網絡復雜程度高。
國家合作網絡分析:連線越復雜表示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合作越頻繁。由圖3 可知,美國與其他國家連線最多(1 135 條),其次為中國(503 條)和日本(465 條);節點越大表示發文量越多,美國節點最大。可見,加大國際交流有助于科研成果的發展。
機構合作網絡分析:由圖4 可知,研究機構“Univ Texas MD Anderson Canc Ctr”連線最多(103條),且節點最大,提示該機構與其他機構合作最緊密,且發文量最多;其次為研究機構“Harvard Med Sch”(84 條)和“Mem Sloan Kettering Canc Ctr”(82 條)。上述3 個研究機構均來自美國,提示美國的研究機構在肺癌ICIs研究中注重合作,且成果明顯。
采用CiteSpace 5.7.R4 軟件進行關鍵詞突現分析,具有最強引用爆發的前15個關鍵詞見圖5,關鍵詞突現爆發在圖中呈紅色,即為研究熱點。關鍵詞“safety”于2015年至2016年突現強度最大(30.36);突現強度較大且持續時間較長的關鍵詞為“clinical activity”“long term safety”。上述關鍵詞在不同的時間被其他關鍵詞替代,體現了科研人員的關注點在發生改變。
文獻共被引分析結果見表1。BORGHAEI等[4]發表的Nivolumab Versus Docetaxel in Advanced Non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共被引次數最多(4 885次),其次為BRAHMER 等發表的Nivolumab Versus Docetaxelin Advanced Squamous -Cell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4 128 次)。文獻被引次數越多,提示其影響力越大。

表1 肺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文獻共被引分析結果Tab.1 Co-citation analysis of related studies on ICIs for lung cancer
引文增長趨勢見圖6,2015年不足5 000篇,2020年超過35 000篇,表明肺癌ICIs相關研究的影響力逐年擴大,學術價值升高。共被引文獻形成12個聚類(圖7),節點越大表示被引用頻次越多,“#0 mutatinal burden”“#1 risk factor”“#3 PD -L1 expression”節點較大,學術影響力較高,為2015年至2020年的研究熱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全球科研人員對于肺癌ICIs領域研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歐美國家在此領域的研究位居前列,研究團隊間緊密合作,有助于研究進展的推進。免疫治療是肺癌研究者關注的重點,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ICIs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SCLC)領域。
BORGHAEI等[4]發表的文獻被引頻次最高。該文獻通過一項隨機、開放標簽的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介紹了較早應用于NSCLC 領域中的納武利尤單抗。選取處于在含鉑化學治療期間或之后發生進展的晚期非鱗狀NSCLC 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納武利尤組(292 例)和多西他賽組(290 例)。結果納武利尤組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顯著長于多西他賽組[HR=0.73,95%CI(0.59,0.89),P=0.002];納武利尤組和多西他賽組患者的1年總生存率分別為51%和39%,18個月總生存率分別為39%和23%;納武利尤組和多西他賽組患者的緩解率分別為19%和12%(P=0.02);納武利尤組和多西他賽組患者的1 年無進展生存率分別為19%和8%;納武利尤組10%的患者出現3級或4級治療相關不良事件,多西他賽組54%的患者出現上述不良事件。該研究奠定了ICIs在NSCLC治療領域的地位,將腫瘤免疫療法在肺癌治療領域的臨床實踐推向新階段。被引頻次排名第4的文獻[5]探討了腸道微生物對PD-1免疫療法應用于上皮腫瘤療效的影響,提示腸道菌群等多個新型生物標志物與ICIs療效相關的研究在不斷探索中。
ICIs 在肺癌領域的研究日益增多,且更加深入、全面,主要集中在PD-1/PD-L1對NSCLC的治療,靶向CTLA-4的肺癌研究較少。近來研究的主要熱點為突變負荷(mutatinal burden)、風險因素(risk factor)和PD-L1表達(PD -L1 expression)。在ICIs 治療中,不同種類的惡性腫瘤甚至同類腫瘤的不同患者,對ICIs治療應答均存在較大差異[6]。霍奇金淋巴瘤、Merkel 細胞癌、微衛星高度不穩定腫瘤、促纖維增生性黑色素瘤對ICIs的治療應答率較高(50%~90%),具有PD-L1高表達、高突變負荷、病毒相關、微衛星高度不穩定或錯配修復缺陷等特征;黑色素瘤、NSCLC、頭頸部腫瘤、尿路上皮癌、腎細胞癌、肝細胞癌等對ICIs 的治療應答率較低[7]。PD -L1 表達和腫瘤突變負荷是目前常用的免疫療效標志物;微衛星高度不穩定或錯配修復缺陷、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8-9]、腸道微生物菌群[4,10]等也顯示出一定的預測價值,雖研究結果在不斷更新,但仍存在很多問題。對于具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間變性淋巴瘤激酶等突變的患者,免疫治療可能無效,部分患者會產生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甚至出現超進展[11]。免疫反應的調控機制較復雜,需找到可預測免疫治療效果及不良事件的一組標志物進行綜合分析[12]。目前,聯合治療是改善治療應答率的常用方法。聯用不同靶點的ICIs、ICIs 聯合化學藥物治療、ICIs 聯合放射治療、ICIs 聯合分子靶向藥物等均已應用于臨床試驗,有望提高ICIs的治療效果,并將其推廣到更多類型腫瘤的治療[13]。
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納入文獻的發表時間為2015年至2020年,存在相關研究被遺漏的可能;納入的文獻基本為英文文獻,國內相關文獻較少,數據不全,可能導致結論不全面。后續研究需關注上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