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希 曾艷華 金秀 王剛 袁明啟(通信作者)
650300 安寧市人民醫院1,云南安寧
650302 云南昆鋼醫院2,云南安寧
受外力作用導致頭部軟組織受損、腦組織損傷以及股骨骨折是導致顱腦外傷的主要原因,可分為原發性損傷以及繼發性損傷。近年來,顱腦外傷在我國的發生率較高,是導致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顱腦外傷患者的病情復雜多樣,進展較快,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治療,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影響患者康復。于ICU 中接受治療的顱腦外傷患者除承擔疾病風險外,還要遭受疼痛的困擾[1]。劇烈的疼痛不僅會升高患者對治療的抵抗性,加劇患者痛苦,還容易引發機體的應激反應,從而造成腦功能損傷,對患者的治療康復與預后十分不利[2]。因此,在臨床中針對ICU顱腦外傷患者采取恰當的鎮痛鎮靜治療十分有必要,其不僅能緩解患者不適感,還能保護患者的腦功能。本研究分析右美托咪定聯合瑞芬太尼對ICU 顱腦外傷患者的鎮痛鎮靜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7月-2020年5月安寧市人民醫院ICU 收治的100 例顱腦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試驗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24~62 歲,平均(36.43±3.48)歲。對照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23~64 歲,平均(39.36±4.3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經臨床診斷符合急性重型顱腦外傷的診斷標準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臟器疾病及肝、腎功能不全;②合并腦部器質性病變;③臨床資料不全;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3]。
方法:兩組患者進入ICU 后,對其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對照組給予咪達唑侖與瑞芬太尼聯合治療,咪達唑侖首次泵入劑量為0.05 mg/(kg·h);然后將瑞芬太尼緩慢推注至患者呼吸與心率加速消失、肌張力降低,最后持續泵入咪達唑侖0.03~0.20 mg/(kg·h)[4]。試驗組給予右美托咪定聯合瑞芬太尼進行治療,右美托咪定10 min靜脈泵入,首次用量為1.0 μg/kg,然后將瑞芬太尼緩慢推注至患者呼吸與心率加速消失、肌張力降低,最后持續泵入右美托咪定0.30~0.60 μg/(kg·h)和1.0 μg/(kg·h),并根據患者臨床癥狀調整用藥濃度[5]。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鎮痛鎮靜效果,包括自醒時間、Richmond 躁動鎮靜量表(RASS)評分及發作時間;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用藥前、用藥后6 h 生命體征指標情況,包括心率、收縮壓及呼吸頻率。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鎮痛鎮靜效果比較:試驗組自醒時間、發作時間均短于對照組,RA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鎮痛鎮靜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鎮痛鎮靜效果比較(±s)
組別 n 自醒時間(min) RASS評分(分) 發作時間(min)試驗組 50 12.34±8.47-2.96±0.24 26.13±5.24對照組 50 63.27±9.32-1.31±0.47 39.72±7.32 t 28.595 8 22.108 4 10.674 7 P 0.000 0 0.000 0 0.000 0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生命體征比較:用藥前,兩組心率、收縮壓、呼吸頻率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6 h,兩組心率均有所下降,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收縮壓水平、呼吸頻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生命體征指標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生命體征指標情況比較(±s)
組別 n 心率(次/min) 收縮壓(mmHg) 呼吸頻率(次/min)用藥前 用藥后6 h 用藥前 用藥后6 h 用藥前 用藥后6 h試驗組 60 118.32±4.73 87.32±9.84 132.42±11.23 102.27±5.32 25.47±1.71 16.26±1.35對照組 60 117.54±5.62 88.37±10.24 134.54±11.46 119.14±6.27 25.64±1.64 22.34±1.96 t 0.822 5 0.522 8 1.023 5 14.507 0 0.555 8 18.064 4 P 0.412 4 0.602 3 0.308 2 0.000 0 0.5794 0.000 0
頭部在外力作用下產生損傷稱之為顱腦外傷,易導致患者出現意識、語言、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以嘔吐、頭痛為主要臨床癥狀。近年來,顱腦外傷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在全身各部位損傷中占18%~25%,是較常見的外部損傷之一[6]。ICU 顱腦外傷患者的病情普遍較為危急,治療困難,而且患者因損傷多伴有躁動、焦慮及疼痛等臨床表現,會進一步增加治療難度。此類臨床癥狀會對患者的神經系統造成進一步損害,容易導致患者出現意識障礙,而劇烈疼痛也容易激發患者的機體應激反應,甚至造成腦損傷,提高致殘率及死亡率。因此,在治療ICU 顱腦外傷患者時,必須及時對其進行鎮靜鎮痛治療,保證患者處于相對平穩的狀態,使患者循環及呼吸系統能夠正常運行,減弱患者的應激反應,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ICU 顱腦外傷患者鎮痛鎮靜治療中最常用的藥物為咪達唑侖、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7]。米達唑侖雖然具有良好的鎮靜效果,作用時間長達6 h,對患者不會產生明顯的呼吸抑制,但是該藥物的缺陷也非常明顯,一方面米達唑侖雖然鎮靜效果良好,但不具備明顯的鎮痛效果,另一方面該藥物具有抗焦慮作用,會使患者過長時間處于非快動眼睡眠狀態,這對于ICU 顱腦外傷患者十分不利。瑞芬太尼是一種與嗎啡作用機制類似的強效麻醉性鎮痛藥物,其鎮痛效果為嗎啡的60~80 倍。該藥物通過靜脈輸入機體后,在1 min 內就可在組織及血液中水解,起效較快,但持續時間較短。同時,瑞芬太尼容易激發患者的過敏性痛覺反應,造成不良影響。而右美托咪定是一種新型的腎上腺受體激動劑,其在陣痛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抗焦慮、鎮靜作用,又因其能夠抑制交感神經產生特殊的藥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保持在類似睡眠的可喚醒狀態。右美托咪定雖然具有陣痛持續時間長、鎮靜效果佳、緩解呼吸抑制的優點,但是其鎮痛效果不明顯,且對患者血壓影響較大。右美托咪定在使用時會對患者的循環系統造成一定影響,尤其是心血管系統,因為當快速輸注右美托咪定時血管平滑肌中的腎上腺素受體會被激動,從而促使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升高,而當延髓血管舒縮中樞的受體被激活后,又會抑制中樞腎上腺素的釋放,從而造成血下降,心率減慢。此類問題可通過避免快速輸注右美托咪定規避,一旦出現上述問題,應立刻停止輸注,并以阿托品藥物進行糾正。因此,右美托咪定與瑞芬太尼聯合用藥,不僅能夠提高用藥安全性與穩定性,還能加強鎮痛鎮靜效果,控制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性,具有顯著的預后效果。
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自醒時間、發作時間均短于對照組,RASS 評分低于對照組,收縮壓水平、呼吸頻率均低于對照組,結果表明右美托咪定聯合瑞芬太尼在ICU 顱腦損傷患者鎮痛鎮靜治療中的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在ICU 顱腦外傷患者鎮痛鎮靜治療中聯合應用右美托咪定與瑞芬太尼效果更佳,可使患者更快清醒與恢復,且對呼吸系統的抑制作用較小,從而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