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
410000 長沙市口腔醫院修復工藝科,湖南長沙
牙列缺失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一類疾病,目前針對牙列缺失患者臨床常采取常規方式治療,雖然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也存在不足之處[1]。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深入發展,口腔種植修復方式逐漸得到關注,并且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口腔種植修復對牙列缺失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9月-2020年6月長沙市口腔醫院收治的64 例牙列缺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2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2 例;年齡35~67 歲,平均(52.41±2.66)歲;疾病類型:壓力缺損10 例,外傷9 例,牙周病變13 例。試驗組男18 例,女14 例;年齡36~68 歲,平均(53.09±2.54)歲;疾病類型:壓力缺損12 例,外傷11 例,牙周病變9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給予義齒固定修復治療。針對患者患病部位采取常規的消毒以及麻醉工作,并將殘牙進行充分清除,然后仔細觀察該部位創口實際情況。采用全口義齒修復的方式對患者進行進一步處理,并綜合患者患病部位實際情況進行義齒的制作,制作完畢后引導其進行試戴,觀察試戴效果,并將相關數據等內容進行記錄和分析,同時根據數據結果對義齒進行進一步調整,提高患者舒適度,直至患者滿意后,完成治療工作。
試驗組給予口腔種植修復治療,術前針對患者患病部位充分消毒,然后采取麻醉措施,術中運用數字化導板確定植入點,并將該部位切開,確保骨面可以充分暴露,確定種植窩,通過裂鉆將其深度擴大至合適尺寸,用生理鹽水充分沖洗,然后取合適大小的植體植入其中,利用螺栓將種植體進行固定,再次利用生理鹽水沖洗。術后3~6 個月對患者口腔運用X 線檢查,結合實際情況為患者實施第2階段的治療,口腔局麻后,在其內部進行基臺的植入,將其螺帽表面覆蓋的軟硬組織切除,利用探針觀察螺栓位置。結合患者牙齦厚度選擇種植基臺,確保其放置良好后將螺栓旋緊,完成愈合帽的佩戴,最終將牙齦創口縫合。術后對患者運用抗生素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并囑其每6 個月復診1 次。告知患者觀察2 d 內是否有出血,術后2 h 可以喝溫開水,24 h 后可以刷牙,術后可以服用消炎藥物,發揮預防感染的作用。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包括咀嚼功能以及美觀程度評分,每項評分均為0~10 分,分值越高表示其臨床功能越佳。②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a.顯效:治療后,患者牙列缺失問題基本修復,且修復部位與自身牙齒基本沒有差別;b.有效:治療后,患者修復部位與自身牙齒相比較,具有較小差別;c.無效:未達到上述指標。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③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口腔健康影響程度情況,應用OHIP-14評分量表評估,包括口腔功能受限、口腔疼痛不適、生理不適以及心理不適,分值越高表示口腔健康影響程度越嚴重。④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局部齒齦炎,植體折斷、松動、變形,周圍神經損傷。⑤觀察口腔種植修復治療后患者的生活質量,生活質量評估采用健康狀況調查表(SF-36),包括生活能力、遵醫行為、相關知識了解情況和社會能力,每項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咀嚼功能和美觀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咀嚼功能和美觀程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功能指標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功能指標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咀嚼功能評分 美觀程度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32 5.28±1.02 8.51±1.14 5.33±1.21 8.44±1.36對照組 32 5.33±1.08 7.24±1.20 5.48±1.06 7.30±1.22 t 0.190 4.340 0.527 3.529 P 0.849 0.000 0.599 0.000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口腔健康影響程度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口腔健康影響程度指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口腔健康影響程度各項指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口腔健康影響程度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口腔健康影響程度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口腔功能受限 口腔疼痛不適 生理不適 心理不適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32 6.22±0.38 4.20±0.41 6.15±0.44 4.05±0.46 5.92±0.28 3.66±0.54 5.56±0.28 2.85±0.24對照組 32 6.23±0.27 5.11±0.32 6.17±0.37 5.18±0.38 5.87±0.30 4.81±0.33 5.62±0.23 3.74±0.25 t 0.121 9.897 0.196 10.713 0.689 10.279 0.936 14.527 P 0.903 0.000 0.844 0.000 0.493 0.000 0.352 0.000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 n 生活能力 遵醫行為 相關知識了解情況 社會能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32 39.21±3.56 58.99±6.54 42.54±5.70 59.99±8.54 43.43±4.61 56.69±6.87 41.32±4.25 56.98±6.54對照組 32 39.89±3.67 41.41±6.85 42.02±3.24 45.65±3.77 42.43±3.97 42.55±3.74 40.33±3.54 43.33±3.54 t 1.080 5 15.206 0 0.516 0 9.498 7 1.227 0 11.643 0 1.317 7 11.806 7 P 0.284 1 0.000 0 0.607 6 0.000 0 0.224 4 0.000 0 0.192 4 0.000 0
造成牙列缺失的因素較多,其中以牙周病以及外傷為主,患者患病后,不但影響美觀,同時還會對咀嚼功能造成影響,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咀嚼功能喪失,進而影響消化系統、發音功能等[2]。
目前臨床對牙列缺失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法多以義齒固定修復為主,該方式的應用具有一定治療效果,特別是在牙列缺失數量相對較少的患者中,效果更好[3-4]。但是該方式對于牙列缺失數量相對較多的患者而言,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常見現象包括義齒斷裂、義齒松動等,會給患者診治效果帶來不利影響,同時也會導致其生活質量降低。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口腔種植修復技術越來越成熟。分析其優勢為口腔種植修復術在牙床位置植入的材料往往與患者自身牙齒構造具有更好的相容性,因此有助于整體修復度的提升。在完成治療后,該牙齒具有更好的舒適度以及穩定性,能夠對患者牙齒咀嚼功能進行保護,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程度,對于促進患者發音以及咀嚼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作用[5]。此外,口腔種植修復術在治療過程中,由于與患者自身牙齒等美觀度相近,且在治療過程中無須運用金屬卡環等材料,因此不但能夠有效保護患者牙齒,同時還能夠提高牙齒的穩定性及咀嚼功能[6]。
綜上所述,口腔種植修復可提高牙列缺失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