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蕊 范穎 姚群
100144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婦科,北京
宮頸癌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婦科疾病,屬于惡性腫瘤中的一種,會對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質量造成較大的影響。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該疾病的發生率逐年攀升,同時有著年輕化的趨勢,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盡早診斷[1]。相關研究顯示,宮頸癌前病變在轉變為惡性腫瘤前有比較長的癌變期,在此期間提高診斷率,并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能夠有效預防宮頸癌變,所以提高宮頸癌前病變篩查率顯得尤為重要[2]。通過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檢測、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TCT)、陰道鏡活檢來對宮頸癌進行篩查,能夠起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目標[3]。本研究分析了HPV 檢測及TCT 聯合陰道鏡活檢的臨床價值與作用,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收治的60 例疑似宮頸癌受檢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5~65 歲,平均(48.25±1.57)歲;孕次0~4 次;產次0~3 次;主要臨床表現包括性交出血、宮頸息肉、宮頸糜爛、陰道分泌物增加。
納入標準:①有性生活史;②知曉研究并簽署同意書;③無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
排除標準:①宮頸癌病史者;②月經期或妊娠期者;③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④近期服用激素類藥物者;⑤接受過子宮切除術及宮頸錐切者;⑥近期白帶增多、白帶異味以及月經不規律者。
方法:①HPV 檢測:受檢者在3 d 內禁止清洗陰道,禁止使用陰道內避孕藥物,24 h 內禁止性生活。檢查時,通過窺陰器充分暴露受檢者宮頸,然后利用棉拭子對宮頸口分泌物進行擦拭,同時通過宮頸刷在宮頸口單方向旋轉4~5 周,以此來獲得更多的宮頸上皮細胞。隨后在洗脫管的保存液中放置宮頸刷,對洗脫管保存液中的宮頸上皮細胞通過DNA 提取、雜交、洗膜、顯色、聚合酶鏈式反應擴增等步驟進行檢測,將檢測結果分為無HPV 感染(診斷為陰性)、高危型HPV 感染(HPV16 型、HPV18 型)以及其他型HPV感染,HPV 陽性者均進行TCT 與陰道鏡活檢。②TCT:根據國際婦科病理學會TBS 系統標準來對其進行分級,檢查方法為新柏氏TCT法,閱片時由專門的病理科醫師進行分析。通過一次性采樣拭子對受檢者宮頸口的分泌物進行擦拭,在同一方向將拭子刷在受檢者宮頸管內旋轉4~5 周,然后在保存液中放入拭子刷,對其進行離心處理,然后再過濾、制片、染色、封片,最后在顯微鏡下對其進行觀察,對宮頸上皮細胞病變程度進行判斷。良性反應病變包括輕度、中度、重度炎癥,萎縮、妊娠、放療、宮內節育器等;惡性病變為鱗狀上皮細胞包括非典型鱗狀細胞、上皮細胞內低度病變、上皮細胞高度病變以及鱗狀細胞癌;腺上皮細胞包括腺癌、可疑癌、非典型腺細胞、其他惡性腫瘤。③陰道鏡檢查及活檢:利用SLC-1000B 電子陰道鏡數字成像系統(深圳金科威實業有限公司生產)對其進行檢查,由專職醫師實施。受檢者在檢查前24 h 內禁止陰道沖洗、上藥以及性交,然后依次使用3種化學試劑,分別為氯化鈉注射液、5%醋酸溶液以及復方碘溶液,根據先后順序對其展開陰道鏡檢查。對其轉化區類型進行評估,分為Ⅰ型轉化區(轉化區與病變全面邊界位于宮頸外口外側)、Ⅱ型轉化區(轉化區與病變的部分邊界位于宮頸外口的外側,同時有部分進入宮頸管內)、Ⅲ型轉化區(轉化區與病變的全部邊界進入宮頸管內不可見)。鏡下可疑病灶定位活檢根據宮頸病理與陰道鏡國際聯盟大會推薦的診斷術語、標準進行。如果在這過程中未分析有可疑病灶,則取宮頸3、6、9、12 點活檢,標本均進行病理檢查。
觀察指標:觀察HPV 感染與宮頸病變的關系,同時觀察HPV 及TCT 聯合陰道鏡活檢的檢測靈敏度與特異性。
統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60 例疑似宮頸癌受檢者HPV 檢測結果:16 型(+)17 例,占比28.33%;18 型(+)6 例,占比為10.00%;16 型、18 型(+)3 例,占比為5.00%;其他型(+)34 例,占比為56.67%。
60 例疑似宮頸癌受檢者病理活檢結果:正常或者炎癥13 例,占比21.66%;宮頸上皮內瘤變(CIN)Ⅰ級39 例(其中濕疣樣改變18例),占比35.00%;CINⅡ級4 例,占比6.67%;CIN Ⅲ級4 例,占比6.67%。宮頸病變占比78.34%,說明宮頸癌的發生發展與HPV感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在宮頸癌病變中,HPV 高危人群所占比例較高。
HPV 及TCT 聯合陰道鏡活檢的檢測靈敏度與特異性:60 例HPV(+)患者進行TCT 檢查,真陽性45例,真陰性10 例,假陰性3 例,靈敏度為95.74%,特異性為92.30%。見表1。

表1 HPV及TCT聯合陰道鏡活檢的檢測靈敏度與特異性
在發展中國家,宮頸癌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其發病比率僅低于乳腺癌,是一種臨床上最常見的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4]。據相關調查顯示,宮頸癌的發生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我國發生宮頸癌的主要地區為中部地區,其中平原地區的發病率低于山區,城市的發病率低于農村,隨著我國不斷推進宮頸癌篩查,其發病率以及死亡率顯著降低[5]。導致宮頸癌發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性傳播、病毒感染、過早性生活(<16歲)、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吸煙、經濟狀況低下、免疫缺陷或抑制、口服避孕藥等,其中,乳頭狀瘤病毒感染是最主要的因素[6]。
就目前而言,篩查宮頸癌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陰道鏡檢查、HPV 檢查、多點活檢、TCT 以及DNA 檢測等。陰道鏡檢查的主要檢測原理是陰道鏡通過強光源的照射,放大受檢者生殖器官部位上皮以及宮頸陰道部位10~40 倍,然后直接對宮頸陰道部位、生殖器官部位上皮進行觀察,能夠有效篩查微小病變,還可針對可疑部位進行定位活檢,并提高確診率[7]。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宮頸癌篩查技術也在不斷更新與進步,進而導致陰道鏡技術以及細胞學的標準在不斷變更與改進,三階段技術也隨之健全與完善。不過該技術依然容易出現漏診與誤診情況。有相關學者對170例陰道鏡檢查異常以及細胞學檢查高級病變的受檢者進行陰道鏡活檢,然后對檢測結果與宮頸環形電切術組織病理診斷展開比較,診斷符合率為70%,該結果能夠說明病理級別存在低估情況[8]。宮頸浸潤癌主要起源于宮頸的腺上皮與鱗狀上皮,其自然史的早期階段為高危型HPV 感染,會對受檢者宮頸移行區上皮成熟分化過程進行緩慢地破壞,這個過程屬于宮頸癌前病變階段。新鱗柱交界化生上皮的基底細胞屬于HPV 易感區域,HPV 病毒在增殖的過程中會因為特殊的病毒蛋白而產生組織學上特征性的子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而且宮頸轉化區能夠以醋酸白的形式呈現,所以新的鱗柱交界以及轉化區的可疑部位屬于宮頸活檢標本的理想部位[9]。但是在臨床實踐檢測工作中,并不是所有受檢者都能夠將理想狀態的宮頸轉化區呈現出來,所以陰道鏡檢查時對轉化區進行評估屬于重要環節,會直接影響所取標本的可靠性。除此之外,陰道鏡檢查結果與主觀因素存在緊密聯系,工作人員的操作水平決定了陰道鏡檢查結果的質量,所以需要聯合HPV 及TCT進行檢測[10]。
在本次研究中,60 例受檢者均為HPV 感染,其中宮頸病變占比為78.34%,該結果說明宮頸癌的發生發展與HPV 感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高危HPV 感染者需要密切隨診,如果出現病變情況,則需要及時進行相應治療。60 例HPV(+)篩查者接受TCT 分層檢查,靈敏度為95.74%,特異性為92.30%,該結果能夠充分說明在宮頸癌篩查中使用HPV、TCT聯合陰道鏡活檢能夠有效彌補單一篩查的不足,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宮頸癌分層篩查中,聯合應用HPV、TCT 及陰道鏡活檢能夠起到良好的檢測效果,不僅能夠將宮頸癌的發病率降低,同時還能夠對宮頸病變的類型、范圍以及程度進行及時分析,可提高檢出率,以便對受檢者進行及時干預與治療,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