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余
563000 貴州航天醫院,貴州遵義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而致,臨床主要表現為全身乏力、惡心、嘔吐、厭食等癥狀。一旦確診需積極進行治療,如抗病毒、抗纖維化、保肝治療等[1]。目前,臨床多采用核苷類似物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然而由于核苷類似物種類較多,應用廣泛,導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 耐藥性越來越強,嚴重影響患者的臨床療效。基于此,本研究通過了解遵義市核苷類似物干預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 多聚酶區基因突變類型及發生率,以及不同核苷類似物耐藥率、突變位點等情況,旨在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的參考,提高患者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貴州航天醫院就診的102 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包括男56例,女46例;年齡25~76歲,平均(45.87±5.42)歲。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中的診斷標準;②核苷酸類似物治療>6 個月;③血清HBV DNA 出現病毒學突破(HBV DNA較最低值升高>2 log10copies/mL);③知悉本次研究并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非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者;②合并其他腫瘤疾病、免疫性疾病者;③臨床資料缺失者;④不同意參與該研究者。
方法:①血清HBV DNA 提取:采用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核酸提取試劑提取患者血清HBV DNA 100 μL,在血清中加入100 μL 核酸提取液A,混勻10 s,離心10 min,離心轉速12 000 r/min,之后將血清上清液抽干后加入25 μL 核酸提取液B,混勻10 s,置入100℃環境下保溫10 min,最后離心10 min,離心轉速12 000 r/min,并將上清液作為模板。②HBV 多聚酶區(P)基因突變檢測:采用序列特異性PCR 技術檢測患者HBV 多聚酶區(P)基因突變情況。根據HBV P 區基因的保守序列,采用Primer Premier 5.0 軟件包設計引物序列,引物由武漢金開瑞生物技術公司合成,序列:a.外側正向引物ESP:5'-AGG CCT TAT AAG TTG GCG A-3',反向引物EAP:5'-TCC TGC TCA AGG AAC CTC TA-3';b.內側正向引物ISP:5'-CY(T/C)T GTA TTC CCA TCC CAT C-3';c.反向引物IAP:5'-TGA CAT ACT TTC CAA TCA ATA GG-3'。目的片段共370 bp,涵蓋了目前已知的主要HBV 核苷類抗病毒藥物耐藥突變位點。結果判斷:血清HBV DNA<500 copies/mL 為陰性。PCR 反應體系配置:第1 輪PCR 序列擴增:10×擴增緩沖液2.5 μL,模板DNA 2 μg,Taq DNA 聚合酶1 U,MgCl21.5 μmol/L,dNTP 2 μL,ESP、EAP 各1 μmol/L等;第2 輪PCR 序列擴增:10×擴增緩沖液5 μL,模板DNA 2 μg,Taq DNA 聚合酶2 U,MgCl23 μmol/L,dNTP 2 μL,ESP、EAP 各1 μmol/L、第1 輪產物1 μL等[2-3]。血清HBV基因型、P區基因的序列及編碼氨基酸的分析:以NCBI基因分型中23株基因型為A-H型的HBV 全基因組標準序列為參照來確定基因型;采用BIOEDIT 軟件包(版本7.0.9)進行核酸和氨基酸序列的比對,分析氨基酸的變異,用于比對的參考序列包 括A 型(M57663 和X02763)、B 型(D00331 和D00329)、C 型(AY12304l 和X75656)及D 型(X02496 和X97848)。
觀察指標:觀察102 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 多聚酶區基因突變類型及發生率。觀察10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核苷類似物耐藥率及其突變位點,主要核苷類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得福韋酯、恩替卡韋、替比夫定等。
10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 多聚酶區基因突變類型及發生率:經檢測,102 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 多聚酶區基因突變類型主要有單純變異、聯合變異、混合變異。共發生19 種基因突變類型,其中以單純rtM204 I 突變最多(38.24%),其次為rtM204V/rtL180M聯合變異(27.45%)。見表1。
表1 10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多聚酶區基因突變類型及發生率
102 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核苷類似物耐藥率及其突變位點:102 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拉米夫定耐藥率為59.80%(61/102),突變位點主要為rtM204V、rtM204I、rtL180M 等;阿得福韋酯耐藥率為42.16%(43/102),突變類型為單獨rtA181S、rtA181T 及聯合rtN236T 等;恩替卡韋耐藥率為22.55%(23/102),突變類型為 rtA181V/rtQ215H、rtM204V/rtL180M+rtA181T+rtN236T 等;替比夫定耐藥率為18.63%(19/102),突變類型為單獨rtM204I。見表2。
表2 10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核苷類似物耐藥率及其突變類型
臨床多采用核苷類似物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常見藥物如拉米夫定、阿得福韋酯、恩替卡韋、替比夫定等,此類藥物具有服用簡便、不良反應低、病毒復制抑制能力強等特點,因而在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應用廣泛,且這些藥物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療效得到了肯定[4]。然而,隨著核苷類似物長期使用,其可誘導患者的HBV 基因發生突變,耐藥性也隨之增強,影響了患者臨床療效。
目前,所有口服核苷類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韋、恩替卡韋和替比夫定)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療過程中均可出現耐藥性。細胞試驗發現,拉米夫定耐藥的病毒株對恩替卡韋顯型敏感性降低8~30 倍。如果乙肝病毒多聚酶本來就存在對拉米夫定耐藥的氨基酸置換(rtL180M 和/或rtLM204V/I),再加上rtT184、rtS202 或rtM250 位點的置換變異,都會造成對恩替卡韋的顯型敏感性降低更多(>70 倍)。然而,對耐藥相關的一些問題國內外均沒有共識。有專家認為,肝臟基礎好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如果抗病毒耐藥后,最好在出現臨床耐藥的時候換藥,因為此時患者出現病毒反跳,酶學增高,此時換藥有利于免疫清除病毒;而對于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償期肝硬化或肝移植患者最好在基因型耐藥時換藥,以免肝功能失代償。因此,對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出現耐藥后應及時換藥或聯合治療,避免加重患者病情。
本研究通過檢測發現,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 多聚酶區基因突變類型達19 種之多,其中以單純rtM204I 突變最多(38.24%),其次為rtM204V/rtL180M 聯合變異(27.45%);且在核苷類似物耐藥率及其突變位點檢測中發現,拉米夫定(59.80%)具有極高的耐藥性,突變位點也較多,其次為阿得福韋酯(42.16%)、恩替卡韋(22.55%)和替比夫定(18.63%)。有研究表明,拉米夫定在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藥物使用時間越長,HBV 多聚酶區基因突變發生率越高[5]。因此,根據本次研究,在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時,通過檢測患者HBV 多聚酶區基因突變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