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
443000 湖北省宜昌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湖北宜昌
良好的家庭喂養是促進嬰幼兒健康發育成長的重要基礎,然而受到兒童家長對于嬰幼兒相關喂養知識儲備量以及知識涉獵范圍的限制,使得嬰幼兒在家庭喂養中存在一些問題,無法充分保障嬰幼兒的營養狀況和健康生長發育。現階段的兒童保健服務主要為兒童提供健康檢查,未對兒童家長就嬰幼兒喂養行為以及相關喂養知識進行指導,因此兒童家長的知識面以及深度仍然存在不足,為了改善該情況,需要進行積極的干預[1]。本研究分析兒童保健醫生為嬰幼兒家長提供營養與喂養知識干預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宜昌市婦幼保健院保健科就診的600例嬰幼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300例,男151例,女149例;年齡1~16個月,平均(9.2±0.2)個月;出生體重2 465~4 362 g,平均(3 001.5±16.9)g;出生方式:剖宮產31 例,自然分娩269例。對照組300例,男150例,女150例;年齡1~16 個月,平均(9.3±0.2)個月;出生體重2 459~4 373 g,平均(3012.2±15.8)g;出生方式:剖宮產33例,自然分娩267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嬰幼兒相關臨床資料完善;②嬰幼兒家長對研究知情同意;③嬰幼兒家長的認知、語言等功能均正常,并可配合完成隨訪調查。
排除標準:①罹患各類新生兒先天性疾病者;②研究中途失訪或退出者;③同時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
方法:對照組嬰幼兒為常規保健指導,即告知家長嬰幼兒的體檢時間、疫苗接種時間,針對家長疑問給予解答等。觀察組則增加兒童保健醫生嬰幼兒營養與喂養知識干預,方法:評估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情況,并應用問卷調查法、口頭詢問法等了解嬰幼兒家長對于嬰幼兒營養與喂養知識的理解情況,在此基礎上為嬰幼兒制定個體化的營養與喂養知識干預方案,在干預過程中還需加強電話、微信等隨訪,隨時了解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情況、患病情況以及家庭喂養情況等,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給予指導和糾正,確保干預方案的及時性以及個體化,進而促進嬰幼兒的健康生長發育。定期舉辦嬰幼兒喂養知識的健康講座或者相關宣傳活動,邀請嬰幼兒家長參與。在此過程中,就嬰幼兒日常營養喂養以及相關營養知識向家長進行細致的講解,使其了解良好的日常營養喂養對于促進嬰幼兒智力和身體發育的重要作用。向其詳細講解嬰幼兒的日常喂養方式和相關喂養技術,講解嬰幼兒輔食添加的時間、方法等相關知識,全面提升家長的營養知識水平,使其充分認識到良好的家庭喂養對于嬰幼兒成長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評價標準:①兩組嬰幼兒均進行為期12 個月隨訪,統計隨訪期間不良營養狀況的發生情況,如貧血、肥胖、消瘦、低體重、生長遲緩等;②對比兩組嬰幼兒干預1 個月、6 個月和12 個月的身高與體重變化;③對兩組嬰幼兒家長的嬰幼兒營養和喂養知識知曉率進行問卷調查,分別在干預前和干預后3個月進行,分數為0~100分,90~10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 分為可,<70 分為差。優良率=(優秀+良好)/總例數×100%。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計學分析系統展開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不良營養狀況發生率比較:觀察組不良營養狀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營養狀況發生率比較[n(%)]
兩組患者身高與體重比較:干預1 個月時兩組嬰幼兒的身高與體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12個月觀察組嬰幼兒的身高與體重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身高與體重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身高與體重比較(±s)
組別 n 身高(cm) 體重(kg)1個月 6個月 12個月 1個月 6個月 12個月觀察組 300 65.16±1.50 70.95±3.62 76.89±3.65 7.16±1.80 9.56±1.73 12.69±1.31對照組 300 65.15±1.51 68.19±2.97 71.36±2.81 7.15±1.82 8.61±1.67 10.20±1.36 t 0.853 7.182 10.162 0.253 6.365 8.195 P 0.659 0.013 0.000 0.528 0.010 0.002
兩組嬰幼兒家長健康知識知曉率比較:觀察組嬰幼兒家長健康知識知曉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嬰幼兒家長健康知識知曉率比較[n(%)]
新生兒出生后在其嬰幼兒階段做好母乳喂養以及輔食添加等工作有助于提升嬰幼兒的營養水平,這也是嬰幼兒得以健康發育的關鍵性環節。嬰幼兒身體的發育速度較快,其體格、神經、心理等各項功能發育都依賴于全面、豐富的營養攝入,所以該階段家長掌握嬰幼兒的喂養方法并積極落實有助于提升嬰幼兒的營養水平,改善其健康狀況并促進其生長發育。家長對于嬰幼兒的營養知識掌握程度以及實施情況直接影響著嬰幼兒的日常喂養情況和身體營養水平,加強嬰幼兒家長的指導和干預,積極開展健康宣教工作,使家長掌握嬰幼兒喂養方法與技巧是滿足嬰幼兒營養攝入需求、提升其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嬰幼兒階段家長未能進行科學合理喂養,容易使嬰幼兒出現貧血、生長發育遲緩、營養不良等情況,過度喂養還將造成嬰幼兒階段的肥胖,而上述嬰幼兒疾病的發生都會對嬰幼兒階段甚至成年后的健康狀況造成影響。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嬰幼兒家長對于喂養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日常生活環境狀況和習慣情況等,都與嬰幼兒的營養狀況和過渡期間食物添加情況密切相關。在多數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由于衛生條件狀況相對優良,所以嬰幼兒過渡期間添加的食物種類也更為豐富,家庭成員接受過高等教育,對于嬰幼兒的營養問題也更加關注[2-5]。而在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由于環境衛生條件相對較差,再加上家長等看護人員的文化水平偏低,使得嬰幼兒過渡期間輔食添加較為單一,不利于嬰幼兒營養健康狀況的改善,部分家長存在強迫型的日常喂養行為,這也對嬰幼兒的身體調節、能量攝入以及身心健康發育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6-7]。所以為了確保廣大嬰幼兒能夠獲得良好的生長發育,為家長提供科學的營養指導以及喂養指導意義重大。本次研究中,針對兩組嬰幼兒進行不同的指導和干預,對照組進行常規指導,同期觀察組則進行兒童保健醫生嬰幼兒營養與喂養知識干預。從對比結果來看,觀察組的干預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體現在觀察組隨訪期間嬰幼兒不良營養狀況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同時在干預6個月和12個月觀察組嬰幼兒的身高和體重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兒童保健醫生提供嬰幼兒營養與喂養知識干預,能夠有效降低嬰幼兒階段疾病的發生率,避免嬰幼兒出現營養不良情況,這對于嬰幼兒的身體健康發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嬰幼兒的身高和體重增長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在干預過程中,家長的嬰幼兒營養知識、掌握程度和日常喂養執行情況,直接影響嬰幼兒的營養狀況和生長發育速度[8]。從本次的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嬰幼兒家長健康知識知曉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嬰幼兒家長的健康知識知曉率存在明顯差異。表明嬰幼兒營養與喂養知識干預的運用,有助于提升嬰幼兒家長的健康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因此能夠更好地發揮嬰幼兒家長在日常喂養中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可確保嬰幼兒日常喂養的科學性,所以這也為嬰幼兒階段疾病的預防和良好的生長發育創建了重要的基礎條件。
綜上所述,兒童保健醫生為家長提供嬰幼兒營養與喂養知識干預,能夠提升嬰幼兒家長的健康知識水平并促進嬰幼兒的健康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