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數據顯示當前經濟復蘇可能面臨一些阻力,而政策可能重在托底而非刺激。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意愿不足的問題,同時,地產周期下行除壓制房地產行業本身外,還會對相關產業鏈產生溢出效應。近期政策以“保底線”為核心,由此增長距離潛在增速可能持續存在差距。不過,進入三季度,去年受“雙碳”影響的行業同比走勢可能相對較強。
究其原因,一方面,7月上旬局部地區本土疫情有所反彈。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場需求偏弱。值得關注的是,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原材料價格大幅回落,需求的疲軟使得企業采購意愿減弱,庫存指數隨之下滑。在非制造業、服務業有所回落,而建筑業小幅回升,接近近年同期均值。隨著穩增長政策的發力,基建需求逐步修復。5月以來已經對地方在疫情防控政策執行層面進行了優化,預計疫情不會再出現像4月份那樣對經濟的沖擊。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宏觀政策要在擴大需求上積極作為。我們認為穩增長方向未變,關鍵是落實好之前已經推出的政策,對于政策發力的節奏要有耐心。
近期經濟回踩除了疫情反彈的影響,更多是經濟內部更深層次的需求不足、信心不足的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仍需政策進一步發力。往后看,全年“保4”可能是更務實的選擇,對應下半年要努力5.3%以上,政策也仍會全力穩增長、穩信心。短期看,需緊盯疫情演化、穩地產新政、增量財政政策、基建中觀指標(如水泥、瀝青開工率)等。
7月PMI數據意外下降反映出經濟復蘇的根基尚不穩固,市場信心完全回暖有待時日。但我們認為,這并不意味著經濟復蘇的終結。7月制造業PMI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導致上游行業景氣度普遍回落,這雖然對PMI讀數有較大影響,但對于經濟結構而言并非壞事。上半年大宗商品居高不下導致中下游制造業企業利潤被嚴重擠壓、生存困難。如今上游價格回落有助于利潤向中下游企業轉移,將促使整體經濟結構向更健康的狀態回歸。所以7月PMI指數的下降是在上游行業景氣度快速下降而中下游行業還未充分回暖的背景下發生的。經濟復蘇的方向并未出現根本轉變。
往后看,經濟弱復蘇的格局保持不變,三季度仍是穩增長的重要窗口期。投資方面,基建將繼續發力,增長將保持高位,消費方面,汽車和家電等提振消費的舉措仍然值得期待,外貿方面,韌性仍在,不會掉速。因此我們認為經濟向上改善的方向不變,但是受疫情擾動的影響,斜率還需要觀察。
13.02%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24.46萬億元,其中配置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資金余額為3.19萬億元,占比13.02%,較此前一個月繼續回升,達到今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較2021年末的12.70%也有所提高。
50.4
8月1日公布的7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錄得50.4,低于6月1.3個百分點,仍位于擴張區間。
21.6%
商務部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28910.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6%。其中,服務出口14059.5億元,增長24.6%;進口14851.4億元,增長18.9%。服務出口增幅大于進口5.7個百分點,帶動服務貿易逆差下降34.3%至791.9億元。
11.2%
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二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06.35萬億元,同比增長11.2%。
13.6%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報告指出,截至2021年底,我國已建成142.5萬個5G基站,總量占全球60%以上,5G用戶數達到3.55億戶。2017年到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7.2萬億增至45.5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3.6%。
10.9%
工信部消息,上半年我國軟件業務收入46266億元,同比增長10.9%;軟件業利潤總額4891億元,同比增長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