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佳麗
據《紅周刊》統計,盡管目前上市房企市值表現整體承壓,但截至8月3日,仍有71家房企市值實現同比增長,在232家上市房企(萬得申萬分類)中占比約為三成。其中,國央企及區域龍頭房企市值表現穩健。
有業內人士向《紅周刊》表示,目前,房地產個股短期股價受紓困政策的影響比較明顯,資本市場對具備國央企等題材支撐的個股相對更感興趣。接下來房企整體能否走強,主要取決于政策調控效應與房地產開發銷售數據表現。
《紅周刊》查詢Wind數據發現,截至8月3日,市值規模突破千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房企共9家,分別為新鴻基地產、中國海外發展、華潤置地、保利發展、萬科A、長實集團、龍湖集團、貝殼-W、恒基地產(見表1)。

數據來源:Wind
從市值增幅來看,截至8月3日,實現市值同比增長的房企共有71家。其中,廣匯物流、廣宇發展、財信發展、濱江集團、中交地產5家房企市值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100%。環比來看,廣匯物流、綠景中國地產、華南城、建發國際集團、中國宏泰發展5家房企增幅最大,二季度末的市值規模較一季度末增幅均超過30%。這批初步實現估值修復的房企以中小盤股居多,市值抬升空間較為靈活(見表2)。

數據來源:Wind
其中,今年5月在港股市場實現雙重上市的貝殼-W,是千億市值房企中的新面孔,截至8月3日,總市值達1186億元。除了貝殼,同陣營的其余房企均在近三年創造過千億市值。
作為房產交易平臺,貝殼在今年一季度實現5860億元的總交易額,而其去年全年的成交額為3.85萬億元。
對此,南京證券首席研究員、研究所所長周旭向《紅周刊》表示,與房地產開發企業目前面臨較大的債務壓力不同,貝殼聚焦房地產中介服務業務,屬于輕資產運營范疇。“目前中介平臺業績虧損主要受行業環境影響,比如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上海等部分大型城市的地產中介業務交易量收縮50%以上。如果后續行業交易趨于穩定和活躍,中介平臺的業績就會逐漸恢復。”
在周旭看來,目前市值漲幅較大的房企中,不排除與國央企合作等題材支撐,另有部分房企系前期經歷較大股價跌幅后出現反彈。
據其介紹,一方面,目前房地產開發領域中,具備資金優勢的國央企占比越來越高,比如作為國企的保利發展,市值還在增長。部分民營開發企業近期也在尋求央企注資,或者與央企進行重組及股權轉讓,這類消息會刺激股價。另一方面,部分民營房企體量相對偏小,之前經歷過一輪下跌,現在由于限購、限售及土拍政策放松刺激,加上其本身債務不算非常危險,所以目前股價迎來反彈或修復。
《紅周刊》發現,國央企表現相對穩健,千億市值陣營座次也在向國央企“傾斜”。相較于去年8月位列行業市值規模TOP3的萬科A、龍湖集團、碧桂園服務,目前的TOP3已經全部變為國央企,分別為中國海外發展、華潤置地、保利發展。截至8月3日,3家房企的市值依次為1943億元、1909億元、184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8%、21%、61%。
而房企千億陣營的變遷,與這些公司的基本面表現存在聯系。《紅周刊》發現,新“TOP3”房企均屬“三道紅線”標準下的綠檔房企,相關經營指標也位于行業前列。克而瑞榜單顯示,今年前7個月,保利發展、中海地產、華潤置業的全口徑銷售額依次為2332億元、1570億元、1490億元;新增土地貨值分別為1069億元、1049億元、1119億元,銷售及拓儲規模均位于行業TOP5。融資方面,《紅周刊》查詢Wind數據統計,今年前7個月,保利發展、中國海外發展、華潤置地亦是低成本獲得債券融資的企業,新發信用債平均票面利率低至3.14%、3.07%、3.19%。
除了國央企,區域龍頭民企濱江集團的市值同比翻倍。除了“綠檔”房企所傳遞出的穩健財務水平,有著“杭州一哥”之稱的濱江集團今年開發銷售表現強勁。據克而瑞榜單,今年前7個月,濱江集團全口徑銷售額為796億元,銷售規模排名由去年同期的TOP23上升至TOP12;拓儲方面則以1128.4億元的新增土地貨值居于百強房企第一。另據《紅周刊》統計,濱江集團還是今年少數實現境內債券融資的民營房企之一,今年前7個月的信用債發行規模為26.2億元,平均票面利率3.7%。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動蕩之時,港企相對而言穩住了陣腳。截至8月3日,新鴻基地產、長實集團、恒基地產3家香港地產公司以2276億元、1702億元、1133億元的市值穩居千億陣營。《紅周刊》了解到,擁有多元支柱型產業并投產商業物業做自持運營,是香港市值龍頭房企的典型特征。
以背靠郭氏家族的“市值一哥”新鴻基地產為例,公司披露的2021至2022年中期報告顯示,2021年下半年,其物業銷售、物業租賃、其他業務、電訊、基建及物流、酒店等主營業務為集團總營收貢獻占比依次為43.1%、26.0%、10.1%、9.4%、4.8%、3.7%。其中,盡管集團物業銷售業務貢獻營收占比較上年同期下降11.1個百分點,但物業租賃營收占比提升了3.8個百分點,支撐上市公司業績。
穩健型房企收獲市值增長之外,伴隨行業加速縮表出清,部分上市房企市值也開始“擠泡沫”。據Wind數據,截至8月3日,千億市值房企數量由去年同期的12家縮減至目前9家,太古地產、九龍倉置業等4家房企跌出千億市值陣營。
從市值變化情況看,天譽置業、正榮地產、佳源國際控股、匯景控股、新力控股集團等14家房企市值同比跌幅居前,較去年同期下跌超過80%。環比來看,天譽置業、佳源國際控股、ST泰禾、海泰發展、皇庭國際等7家房企二季度末的市值較一季度末下降超過40%。目前市值表現欠佳的房企多為出險房企,身陷債務違約風波。
此外,由于房地產市場整體仍處于下行區間,截至8月3日,共有36家房企淪為股價低于1元的“仙股”,對比去年同期的16家多出一倍。
具體來看,一貫在房地產銷售與物業在管面積上穩居“規模一哥”的某龍頭房企,今年在資本市場的地位卻不復從前。截至8月3日,其旗下兩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分別為536億元、408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63%、76%。
對于上述頭部房企的市值下行,周旭表示:“目前開發企業主要在債務上面臨較大經營壓力,債務隱患容易直接帶來估值和業績雙殺。尤其是民營房企,在資本市場的估值趨勢并不好。”
目前,上述頭部房企仍踩中“三道紅線”中的一條。截至2021年底,其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為74%。從公司經營狀況看,據中指研究院數據,今年前7個月,盡管上述頭部房企仍以2854億元的全口徑銷售規模居于百強房企之首,但銷售額同比下滑43%;新增土地面積98萬平方米,同比下跌95%。
從市盈率、市凈率等指標來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3日,134家樣本房企的市盈率PE(TTM)中位值為10.27倍,市凈率PB(MRQ)中位值為1.02倍。
《紅周刊》通過梳理發現,目前市盈率偏高的多為小型房企,珠光控股、三湘印象、萬通發展、西藏城投、京能置業等9家房企PE(TTM)超過100倍。對比之下,頭部房企均具有低估值特點。例如碧桂園、萬科、保利,截至8月3日的PE(TTM)分別為1.89倍、8.24倍、6.62倍,市盈率均位于行業中位值以下。
對此,周旭表示,“從投資角度看,‘盈率低點的時候買入、高點賣出’的規則在房地產行業不太適用。如果一家企業的景氣度持續向上,那么PE應該是不斷下降的,除非出現業績虧損或者微利,PE可能會大幅上升。但很多房地產企業在盈利水平調整上其實奉行5-10年的長周期,行業調整周期長,上升周期也長,因此從投資角度看,在企業的長景氣周期中,企業處于市盈率不斷下降的過程,即是具有優勢的。”
在周旭看來,目前房地產行業的10.27倍市盈率的中位值水平,其實是萬科、保利等龍頭房企平衡的結果,對比之下很多小型房企的市盈率很高,反而風險較大。更重要的是,房地產企業存在隱患其實是債務違約風險,企業的債務未必完全顯性化,單純的凈利潤等業績指標也不能完全反映企業的債務狀況。一旦出現債務違約,市盈率水平肯定會惡化下去。“所以,衡量一家房企是否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相對投資價值,除了看PE是否較低,還要看資產質量和資產負債情況。目前在監管層設定的‘三道紅線’下,這些指標容易識別出來。”
對于接下來房地產二級市場的走勢,周旭認為,這取決于上半年房地產調控政策產生效應,以及房地產銷售開發等業績數據。“從去年四季度房地產調控政策放松開始,原本殺低的部分房地產股出現了估值修復,保利等龍頭房企股價也有反彈。接下來的市場走勢,一方面在于前期信貸支撐、限購限售政策放松等政策能否讓房地產市場再度活躍起來;另一方面還是要靠房企業績推動,尤其是銷售數據能夠變好看。不過,從7月份相關數據看,目前沒有明顯跡象顯示房地產的銷售和開發投資出現大幅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