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玉芳

“賽訓教學法”班級賽現場。
技能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4 月20 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并將于5 月1 日起施行。
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明確了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明確了國家鼓勵發展多種層次和形式的職業教育,著力提升職業教育認可度,建立健全職業教育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職業教育保障制度和措施等內容。將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舉措和實踐成果轉化為法律規范,為培養更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打造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夯實法治基礎。
技能成就夢想。從一名普通的技術院校學生如何成長為技能專家?校政企三方如何搭臺連接融合,為技能人才成長保駕護航?“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本刊記者走進成都市金堂縣,與當地人社部門、技工院校、企業、全國勞動模范和工匠進行了對話,一起探尋鋪就技能成才的路徑。
“焊的時候要手穩、心細,要把平時學的理論知識靈活用到實際操作中,你們注意觀察我的手法……”4 月12 日至15 日,四川鍋爐高級技工學校開展了第七屆“賽訓教學法”成果展示周活動,以技能比賽促學生提升技能。作為焊接加工專業比賽項目的指導教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胡明在賽后結合學生的操作情況和比賽作品,為他們進行了技術分析和焊接示范。
這種把課堂變“賽場”的教學模式,正是四川鍋爐高級技工學校在金堂縣人社局指導幫助下,創新探索形成的“賽訓教學法”。“‘賽訓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開展的一體化教學方法。”金堂縣人社局副局長、四川鍋爐高級技工學校校長周健介紹,為了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學校創新將教學項目轉化為比賽任務,形成了小組對抗賽、班級比拼賽、年級聯賽、專業技能成果展示項目賽、學年賽的六級賽制,讓學生在“賽中學、學中賽”,促進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到實際操作中,提升技能水平。目前,“賽訓教學法”已在全省推廣。
相關鏈接
四川鍋爐高級技工學校始建于1978 年,是成都市金堂縣唯一一所星級中等職業學校,先后培養出了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胡明,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白映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巍,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唐成鳳等一大批焊接優秀技能人才,形成了以勞模和工匠為引領的特色焊工品牌。近年來,金堂縣以四川鍋爐高級技工學校為研學基地,大力開展焊工產學研教,成功打造“金堂焊工”勞務品牌,并入選四川省首批“川字號”特色勞務品牌。

職業技能競賽現場。
“技工教育本質上是就業教育,技工院校培養的人才要有扎實的職業技能,符合企業產業需求,在技能成才路上才走得穩、走得遠。”在金堂縣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易平看來,作為培養技能人才“正規軍”成長的“搖籃”,技工院校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技能,還要讓學生所學的技能對產業需求有適應性、吻合度和前瞻性。
除了幫助技工院校創新教學方法,從書本教學向實踐教學轉變,從單一的知識灌輸向能力培養轉變,金堂縣人社局還化身為技工院校對接市場、企業需求的“橋梁”,打破院校與市場間的交流壁壘。通過搭平臺、促交流,幫助技工院校從課堂教學向生產教學轉變。
一方面,緊扣產業功能區重點產業、重大項目,推進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產教深度融合,持續提升技工院校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大力實施校企聯合新型學徒制,為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引導技工院校積極參與組建成渝地區技工教育聯盟,與重慶市的技工院校加強交流;鼓勵技工院校承辦各級各類技能大賽,促進技工院校提升軟硬件……在一系列舉措下,技工院校的育才工作與產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技能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和用人單位滿意度的同時,促進了技工院校的骨干教師隊伍不斷擴大,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技能視野不斷開闊,進一步提高了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推進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的技術成才路會更暢通。”4 月初,易平在深入學習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的《推進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方案》后,對金堂技能人才培育有了更多底氣和信心。“接下來,金堂縣將按相關部署引導技工院校開展工學一體化工作,推進技工教育改革創新,建立有金堂特色的現代技工教育教學體系,從政策供給、師資培養、教學指導等方面著力,助力技工院校培育一大批德技并修的工匠‘苗子’。”
延伸閱讀
《推進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方案》明確,在全國技工院校大力推進工學一體化培養模式,力爭到“十四五”末實現“百千萬”目標。即建設100 個工學一體化培養模式專業,1000 所技工院校參與實施工學一體化培養模式,培訓10000 名工學一體化教師,進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在“十四五”時期,分三個階段逐步推進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第一階段是重點推進階段;第二階段是持續推進階段;第三階段是全面推廣階段。2025 年,遴選公布第三階段新增40 個專業的工學一體化課程標準和課程方案;新增400 所建設院校;組織遴選第三批工學一體化師資研修基地,培訓教師5000 人次;開展優質課堂、精品課程、示范專業、骨干院校評選活動,組織廣泛的交流活動。
伴隨著金堂縣產能功能區快速建成,企業用工需求從傳統普通工人逐步轉變為高技能人才,這不僅對職業學校的學生提出了新要求,也對企業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實現“人崗相宜”,金堂縣人社局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形式,通過鼓勵扶持企業組織職工參與崗前培訓、新型學徒制培訓,重點開展高技能人才提升培訓、人才評價、技能競賽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企業職工的技能水平。
“手工電弧焊是熔化焊的一種,它是利用電弧熱作為熱源……”近日,在四川鍋爐高級技工學校與某企業共同開設的新型學徒制培訓班上,四川鍋爐高級技工學校的教師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向學員講授了電焊技能理論。學員們紛紛表示,有了技能培訓,在崗位上工作就更有信心了。
像這類校企合作開展的新型學徒制培訓模式已成為金堂縣推進企業職工培訓工作、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措施。據易平介紹,新型學徒制培訓模式不僅增加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還加強了金堂縣企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是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有益嘗試。目前,金堂縣已有12 家企業推行新型學徒制培訓模式。
除了推進新型學徒制培訓模式,金堂縣人社局還鼓勵企業根據不同職工的技能需求開展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訓。例如,針對企業在職職工,以“邊培訓、邊工作”的模式開展技能提升培訓;對新職工開展技能對口的崗前培訓;對技術水平特別優秀的職工,采取“師徒結對”的模式,由技能大師“點對點、一對一”進行“傳、幫、帶”培育……
據統計,2021 年,金堂縣人社局引導130 余家(次)企業參加以工代訓、新型學徒制等培訓,撥付各類企業培訓資金778.11 萬元,惠及企業職工6415 人。同時鼓勵企業引育高技能人才,發放企業職工技術、技能提升補貼151.45 萬元,惠及1148 人。

職業技能競賽現場。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入了焊工這個門,就要有把事業做‘精’的心氣,不能混日子。”這是當時還在四川川鍋鍋爐有限責任公司焊接一線生產工作的胡明常給徒弟唐成鳳說的話。這句話鼓勵了唐成鳳在工作中加強學習,磨煉技能。同時在潛移默化中胡明也把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傳承給了徒弟唐成鳳。在他的影響下,唐成鳳立下了“擇一行,終一生”的誓言,拿著焊槍在焊接行業中綻放出了屬于自己的“焊花”。

焊工技能培訓現場。
“全國勞模師父帶出了全國勞模徒弟,這不僅是技術的傳承,更是勞模精神、勞動精神與工匠精神的傳承。”在易平看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與工匠精神是胡明、唐成鳳在技能成才路上最大的保障與支撐。為助力更多技能人才走好成才路,金堂縣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積極開展“金堂工匠”和“金堂十佳工匠”評選活動并給予獎勵。目前,已評選“金堂工匠”260 名。
此外,金堂縣人社局還引導鼓勵技工院校通過引入全國勞模、大國工匠等走進校園、企業,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到職業教育及企業生產中,讓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學生及技術人才心中落地生根,幫助他們走出屬于自己的成才路。

“賽訓教學法”學年賽。
如今,胡明回到母校四川鍋爐高級技工學校任教已有2 年多,而唐成鳳也成為四川川鍋鍋爐有限責任公司工藝質量部焊培中心常務副主任,為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如今的師徒二人雖走向了不同崗位,但他們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堅守初心,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記者手記
職業教育是指為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實現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道德、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而實施的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新修訂后的《職業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了職業教育的地位,通過推進普職融通等制度設計,實現職業教育從“層次教育”到“類型教育”轉變。同時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創造公平就業環境。此外,還明確規定國家要采取措施,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
得知新修訂后的職業教育法即將實施,唐成鳳感慨頗深。“17 年前,剛進入四川鍋爐高級技工學校學習焊工技術時,對以后的職業之路還感覺‘兩眼一抹黑’,特別迷茫。”認識到不能迷茫下去,唐成鳳便踏踏實實學技術、干工作。經多年努力,唐成鳳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并憑借著敬業奉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術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等多項榮譽稱號,成立了勞模工作室,她發表的《耐熱鋼對接45 度固定位置焊條電弧焊操作技術》一文也成為焊接技術的參考標準。“現在,技術成才路越來越寬了,我也希望能幫助更多一線工人走上這條路。”
唐成鳳走過的這條技能成才路正是金堂縣人社部門為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大國工匠搭建的“金堂路徑”。在與金堂縣人社部門、職業學校、企業、全國勞動模范和工匠的對話中,記者越發感覺到要做好職業教育、助力技能人才圓夢,需要的是多方合作互動。特別是做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既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也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乘暮春之風啟航,未來,職業教育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