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祥 | 武漢市洪山實驗小學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要用美育提起一種超越利害的興趣,融合一種劃分人我的偏見,保持一種永久平和的心境。藝術教育在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安放與啟動人與生俱來的內在創造力,有著獨特與奇妙的作用。面對新時代藝術教育,我們既要守正創新,又要在文件中尋找政策紅利,把它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使之成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營養基”。
現在學校美育工作不能有效推進、不能取得預期成效,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沒有認識到美育在整個教育工作中的基礎性地位。曾幾何時,學校美育課處于“被遺忘的角落”,學校“副科中的副科”。藝術教育成為少數人的藝術,甜點式的藝術,功利化的藝術。我們既要有“破”的勇氣,又要有“立”的智慧。
藝術教育傳統要在學生專業技法培養和審美能力養成上有所突破,推動學生人格的完善和對真善美的追求。
以“33”行動貫徹落實“美育”三年浸潤行動計劃,讓每個孩子自由舒展地發展。做好三個設計,即謀劃好學校藝術教育專項規劃,設計好藝術教育學科表現性評價,策劃好每年的“讓世界看見你”的校園藝術節;落實好三項保障,一是課堂與課題管理;二是專業與績效管理;三是督導與評價管理。在組織架構、機制建設與考核評價上做出縱貫聯通的設計,統一思想,照亮內心,打開格局,讓藝術教育有新樞紐。
藝術教育實施的關鍵在于有一批藝術審美力強的良師、“明”師。長期以來,師資不足、氛圍不濃、激勵不夠成為藝術教育蓬勃發展的障礙。學校實處著力抓重點,小處著手抓關鍵。
人人是課程架構師。在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的同時,藝術課程老師要把課程建構力作為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學校目前共有60個班級,音樂和美術教師各9名,每人在藝術審美領域課程模塊開發基于興趣特長的“無邊界課程”,分別開發合唱、口風琴、非洲鼓、泥塑、中國畫、拓印等特色拓展課程,形成學校藝術教師獨特畫像。
奏響“交響樂”。從特需、提質、整合三方面入手,破解特質藝術師資短缺問題。從2018年以來,引進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如中華剪紙、京劇臉譜、傳統編織、漢劇等,2020年學校購買服務引進專業“楚風民樂團”,組建100余人次的民樂團,外聘5位專業大師擔任導師,所有音樂教師選擇適合自己的聲部進行傳統樂器的浸潤式學習。達到“學科關聯”“優勢互補”“博采眾長”的良好效果。
把好基本功,在爭做合格隊伍上再升級。一名好的藝術教師,專業基本功是自己的金字招牌,是落實有效課堂、發展學生興趣不可或缺的一項功課。因此,把好基本功是我們要亟待解決的。
一是明晰基本功的訓練點與考核點,以音體美學科分組,依據教師情況制定基本功訓練方案。
二是分層分學科構筑基本功的常態練習,如利用每天早上第一二節課,教師沒課時間進行集體訓練或分項練習,如:音樂教師周一周三唱歌訓練,周四鋼琴訓練,周五形體訓練。美術老師周一周三練毛筆字,周四手工制作,周五粉筆字畫。周二音美教師校本教研,通過專題議課,專題說課、專題辯課、專題實踐分享“美育課程”的教與學,營造藝術教育的新融合。學校的紅色經典戲劇《趙一曼》入選湖北省校園戲曲電視展演,武漢市戲曲進校園優秀劇目,并在武漢教育頻道展播,形成良好的示范與影響。浸入式教育戲劇讓學生在虛擬的戲劇舞臺和真實的人生舞臺里切換、感悟、思索,吸收精神養料,培養同理心,培育真善美。

著力藝術層面,從欣賞、表現、創造聯系出發,探索“學科綜合”和“綜合學科”的課程嘗試。讓學生能夠掌握一項藝術技能,讓教師全程跟進培育專業興趣,讓學校的藝術種子生根發芽。學校有2位青年美術教師在武漢市美術優質課競賽中分獲一、二等獎;音樂課獲市區錄像課一等獎,潘慧聰老師的手風琴藝術在三年級成為人人會的一門樂器。通過內挖與外引,引進專業人才,帶動自身力量,培育專業團隊。瞄準定位,找準生根,實現師資共融,藝術共賞。
教育無邊界,成長無極限,這一教育理念特別強調空間的互動性,“全域學習體驗場”竭力將相對靜止的物化狀態變成人與物高頻次互動的體驗狀態。所以各個場的設計,都始終強調高互動性。生命的高互動體驗過程,就是無邊界教育的實施過程。
在“雙減”促“雙升”的理念下,學校以“五育融合”,“以美育情”為育人目標。建造新場域,在打造藝術教育場館上再升級。環境是一本無字的教科書,學校的空間場景就像一位發光伙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環境里的每一個人。學校藝術場域關照人的心理能量,調動人的情感溫度,凸顯開放、無界、融合。音樂,具有強大的想象場,可以把學生引向無邊的音韻王國,學校設計約260平方米藝術統整中心音樂館;藝術統整中心美術館,繪畫空間能夠成為“無邊界教育”的重要載體,繪畫的思維是具有強烈開放性的;150平方米雅韻童學館,傳統與現代的對接,學校空間交織著現代與傳統的和諧之美。努力鍛造出藝術天地,場景變革呈現課程上的選擇與延伸,課堂上的從容與輕松,思維上的個性與激揚。
學校將基于項目式藝術課程和“非童凡響”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穿越藝術的殿堂,吸取醇厚的能量,走向人格的完善,通向豐潤的人生。
藝術是教育的信仰,劃向美的彼岸,教育拾得了全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