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浩,邱培培,周君蕊,朱婧瑄,段元秀
(武漢市生態環境科技中心,湖北 武漢 430015)
“十三五”期間武漢市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大氣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1~4],2016~2020年,武漢市重度污染天數由6 d降至2 d,自2016年起消除了嚴重污染及內生型重污染天氣[3],但秋冬季節受不利氣象條件和北方污染傳輸影響[6~8],疊加武漢市本地污染排放,重污染天氣發生短期內仍不可避免。為打贏重污染天氣消除戰,積極應對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武漢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武漢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武政規〔2020〕4號)[9],要求各區人民政府和市直相關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要求編制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項目清單,并規定了重污染應急預警期間揚塵源、移動源和工業源的強制性減排措施。
2021年,全市共684個施工工地納入揚塵源應急減排清單,占地面積共7998萬m2,其顆粒物排放量235.6 t/d,占全社會占比45.5%;施工工地數量較多的區是新洲區(143個)、東湖新技術開發區(126個)、洪山區(99個)、江岸區(85個)、黃陂區(38個)、青山區(武漢化工區)(35個),各區揚塵源應急清單情況見圖1。
圖1 武漢市各區施工工地數量和顆粒物排放量
重污染黃色及以上預警期間,全市停止建筑物拆遷(拆除)施工,停止開挖(隧道挖掘除外)、回填、場內倒運、摻拌石灰、混凝土剔鑿等作業,做好裸土覆蓋等防塵壓塵措施;停止室外噴涂、粉刷、切割、護坡噴漿作業(涉及安全生產以及應急搶險任務除外)。
2021年,全市共395.7萬輛機動車、2.5萬臺非道路移動機械、2030艘船舶等納入2021年移動源清單。機動車保有量中國Ⅵ排放標準占12.34%、國Ⅴ排放標準占35.09%、國Ⅳ排放標準占 27.93%、國Ⅲ及以下排放標準占 24.64%。汽油車最多(占比91.88%)、柴油車其次(占比7.21%)、天然氣及其他類型燃料車較少(占比 0.91%)。移動源顆粒物、NOx、VOCs年排放量分別為0.35萬t、7.48萬t、1.42萬t,分別占全社會排放量的1.9%、58.8%、13.8%,武漢市移動源應急減排清單見表1。
重污染黃色預警期間,全市停止建筑垃圾、砂石料運輸車輛上路行駛(涉及安全生產以及應急搶險任務除外),港口碼頭、物流、工業企業等柴油車輛運輸量減少20%,燃油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量減少20%;橙色預警期間,在黃色響應應急措施基礎上增加以下措施:三環線區域內(含三環線)禁止柴油貨車通行(持證車輛除外),禁止開始時間自橙色預警發布次日0時執行,全市施工工地停止使用燃油非道路移動機械(涉及安全生產及應急搶險任務除外),港口碼頭、物流、工業企業等停止使用國四及以下重型載貨汽車(含燃氣)進行運輸(特種車輛、危化品車輛除外);紅色預警期間,在橙色響應應急措施基礎上增加以下措施:本市行政區域內道路(高速公路除外)全天實行柴油車輛按照車牌尾號(含臨時車牌)分單雙日通行,限行開始時間自紅色預警發布次日0時執行。
在武漢市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的基礎上編制應急減排清單,做到涉氣企業全覆蓋,重點行業分類和減排措施制定按照《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措施制定技術指南(2020年修訂版)》(環辦大氣函〔2020〕340號,以下簡稱《技術指南》)執行[10,11]。2021年,武漢市共有2238家企業納入重污染天氣工業源應急減排清單,按照《技術指南》重點行業分類,39個涉氣重點行業中涉及我市有28個重點行業1197家企業。工業源應急清單顆粒物、SO2、NOx、VOCs日排放量分別為113.9 t/d、46.3 t/d、122.5 t/d、143.7 t/d,分別占全社會排放量的21.9%、77.4%、34.0%、48.7%。
從區域分布看,工業源應急清單企業主要集中在新洲區(421家)、黃陂區(416家)、蔡甸區(366家)、經開區(295家)、江夏區(259家)、東西湖區(206家),共占清單總數的87.7%,各區應急清單企業數見圖2;從重點行業類型看,清單中水泥行業企業數量最多,有470家,占重點行業企業數的39.3%,其次依次為工業涂裝(217家)、包裝印刷(130家)、家具制造(102家),這4個行業企業數量占重點行業企業數的76.8%;從污染物貢獻占比看,清單中7家市直管企業污染排放占比最高,其顆粒物、SO2、NOx、VOCs排放量分別占工業源清單排放量的50.0%、70.8%、69.5%、54.1%,分別占全社會排放量的11.7%、59.7%、28.8%、27.6%。
圖2 武漢市各區工業源應急清單企業數量
重污染黃色預警期間,全市混凝土攪拌站和砂漿攪拌站停止生產,站內堆放的散體物料全部苫蓋,增加灑水降塵頻次,對納入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項目清單的企業實施黃色預警期間停產限產減排措施;橙色預警期間,在黃色響應應急措施基礎上增加以下措施:全市水泥及制品行業停產,對納入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項目清單的企業實施橙色預警期間停產限產減排措施;紅色預警期間,對納入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項目清單的企業實施紅色預警期間停產限產減排措施。工業源應急減排清單中重點行業企業黃、橙、紅不同預警下應急減排措施按照《技術指南》可監測、可操作、可核查的原則制定,細化減排措施到生產線、工序。
根據揚塵源應急減排清單及強制性減排措施,在啟動重污染黃色及以上預警期間,全市揚塵源顆粒物減排量為235.8 t/d,占全社會排放總量的45.5%。
根據移動源應急減排清單及強制性減排措施,在啟動重污染黃色預警期間,全市移動源顆粒物、NOx、VOCs減排量分別為2.29 t/d、46.3 t/d、4.88 t/d,分別占全社會排放總量的0.4%、12.9%、1.7%;在橙色預警期間,全市移動源顆粒物、NOx、VOCs減排量分別為2.69 t/d、64.18 t/d、5.15 t/d,分別占全社會排放總量的0.5%、17.8%、1.7%;在紅色預警期間,全市移動源顆粒物、NOx、VOCs減排量分別為3.30 t/d、90.98 t/d、5.57 t/d,分別占全社會排放總量的0.6%、25.3%、1.9%。
根據重污染天氣工業源應急減排清單及一廠一策減排措施,在啟動重污染黃色預警期間,全市工業源顆粒物、SO2、NOx、VOCs減排量分別為33.0 t/d、13.5 t/d、38.2 t/d、59.8 t/d,分別占全社會排放總量的6.4%、22.6%、10.6%、20.3%;在橙色預警期間,全市工業源顆粒物、SO2、NOx、VOCs減排量分別為85.1 t/d、25.6 t/d、68.4 t/d、76.1 t/d,分別占全社會排放總量的16.4%、42.9%、19.0%、25.8%;在紅色預警期間,全市工業源顆粒物、SO2、NOx、VOCs減排量分別為90.1 t/d、29.3 t/d、77.9 t/d、93.5 t/d,分別占全社會排放總量的17.4%、49.1%、21.6%、31.7%。不同污染源減排分擔率見圖3。
圖3 不同污染源應急減排分擔率
綜合上述,全市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期間合計減排顆粒物、SO2、NOx、VOCs分別為271.1 t/d、13.5 t/d、84.5 t/d、64.7 t/d,分別占全社會日排放的52.3%、22.6%、23.5%、21.9%;橙色預警期間合計減排顆粒物、SO2、NOx、VOCs分別為323.6 t/d、25.6 t/d、132.6 t/d、81.3 t/d,分別占全社會日排放的62.5%、42.9%、36.8%、27.5%;紅色預警期間合計減排顆粒物、SO2、NOx、VOCs分別為329.2 t/d、29.3 t/d、168.9 t/d、99.0 t/d,分別占全社會日排放的63.6%、49.1%、46.9%、33.5%,不同預警條件下污染物減排比例見圖4。
圖4 不同預警條件下污染物減排比例
從武漢市應急減排清單測算結果看,武漢市顆粒物、SO2、NOx、VOCs的減排比例在黃、橙、紅預警下,分別達到國家要求的全社會占比的10%、20%和30%以上。從應急減排分擔率看,揚塵源對顆粒物減排貢獻最高,占比超過70%;SO2減排全部由工業源分擔;移動源和工業源對NOx減排貢獻相當,各分擔約1/2的NOx減排量;工業源對VOCs減排貢獻最高,占比超過90%。對顆粒物污染應優先管控揚塵源,對氮氧化物和臭氧污染要協同移動源和工業源減排,優先采取重點排放行業停限產和重型柴油貨車禁限行等措施是最有效的方法[12]。應急減排清單為武漢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的實施提供數據支撐,先后兩次應用于武漢市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在重污染應急響應期間按照重污染應急預案和應急減排清單要求落實了揚塵源、移動源和工業源減排措施,切實減輕了污染程度,縮短了重污染持續時間。
“十四五”期間,要進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按照可監測、可操作、可核查的原則制定細化“一廠一策”應急減排實施方案,建立完善用車大戶重污染天氣錯峰運輸方案,進一步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開展重點行業績效提級工作,以“績效分級、差異管控”為抓手[13~15],創建一批A級和績效引領性企業,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實現企業污染應急減排與綠色發展雙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