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詔行,趙丹琳 (河北地質大學 藝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河北省井陘縣,以地形而得名,《太平寰宇記》記載:“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謂之井陘。”位置偏僻而多山,與山西交界,自秦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1]。雖縣域面積不大,但收錄在《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的井陘傳統村落,共多達44個。每個傳統村落在歷史與文化中既有其獨特性,又有其共性,這也導致其在鄉村公共空間的形式、分布與功能等方面共通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對于鄉村公共空間而言,隨機性與自發性是其最為鮮明的特征。因其能夠以鄉村社會的地緣與血緣關系為紐帶,又能滿足鄉村居民特定的生活需求與精神需求,具有濃郁的歷史與生活氣息。在某種層面上,鄉村公共空間與鄉村居民的生活生產、文化價值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是在特定的發展背景下,形成的特殊的空間形式[2]。
井陘地區傳統村落數量龐大,但其公共空間在形式上可分為有限的幾類,本文選取其中較為具有代表性的五個傳統村落作為樣本,統計其公共空間形式(表1)。

井陘地區傳統村落公共空間形式調研 表1
井陘傳統村落中大部分的公共空間依附于公共建筑,其公建形式大多具有一定的實用功能。在公共建筑中,其中以廟宇為首,占比最多。井陘境內的大部分傳統村落都有廟宇的出現,其成因在于流傳至今的井陘傳統宗教文化,村民普遍信奉佛教或道教。例如呂家村中的關帝廟,以及于家村的真武廟。其次閣的出現頻率也很高,其原因在于北方夏季天氣炎熱,閣具有涼爽通風的效果。并且閣亦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例如地都村的東閣與西閣(圖1),分別兼具戲臺與廟宇的功能。而古戲臺在滿足村民精神文化娛樂需求的同時,亦能在必要時成為村民商討村內大事的會議場所。一般這些公建本身可具備村民自由進出、組織公共活動、日常交流和信息交流等公共空間所具備的功能。

圖1 地都村西閣
另一部分,是村民在生產生活中頻繁接觸的場景,一般在旁邊會有其附屬的公共空間。例如古井的功能為滿足村民日常飲用水,而因為打水這一活動是村民每日所必要的,久而久之,水井旁邊會成為村民聚集的一個小場所,甚至成為村中信息交流的重要場所。而古樹這種天然由樹蔭構成的公共空間,亦是村民們日常頻繁聚集的場所,例如梁家村的古樹。這部分場景本身并不具備公共空間所具有的功能,但因其使用頻率高,導致人員密集,終而成為公共空間。
井陘地區傳統村落公共空間形式調查(表1)結果顯示,其公建形式表現為聚集性,種類有限。且相同類型的公建形式,在空間分布方面大致相同(表2)。

井陘地區傳統村落公建空間分布 表2
井陘傳統村落公共空間分布規律中,以公共建筑本身作為公共空間為例,大部分分布在村落出入口處,其原因在于井陘地處山區,道路復雜,村落出入口處會設置一處具有明顯特征的公共空間,便于識別,久而久之部分公共建筑成為了當地村落的精神標志。例如位于于家村入口處的清涼閣(圖2)。同時,公共空間能夠吸引大量村民閑時匯聚。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保證外村人進出時,當地村民能夠第一時間知情,在戰亂年代和古代,起到一定的保護本村村民的效果。

圖2 于家村清涼閣
其次,以生活場景為依托,附屬于某一物品的公共空間,常以點的形式分布于村落的各個位置,這種分布方式,首先受限于物品的不可移動性,其次也與村民起居的就近原則有關。
自發性與隨機性兩個特性可以概括井陘傳統村落大部分的公共空間[3]。其自發性表現為村落中由于村民需求,無論是精神需求還是生活生產需求,而主動去建造的公共建筑,其公共建筑本身具有公共空間的特點。此部分公共建筑受當地文化、習俗、禮教、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等人文方面的影響,在這基礎之上形成了形態各異的村落公共空間特征。而隨機性是由于村民在生產生活中,會頻繁出現在某一場景,久而久之,其場景會給村民提供公共空間的功能以及作用。此類公共空間受村民生活習慣,以及各類促使村民形成其習慣的因素有較大關系。
血緣是人與人之間最古老、最自然的紐帶,是各家庭成員之間有無關系的憑證,是造就中國古代獨特的宗族社會的基礎。宗祠這一公共建筑作為村民聚會、議事、處理族內糾紛等宗族活動的場所,記錄著家族繁衍的歷史,故處于村落的核心位置,四周被宗族成員的住所有序包圍,最終呈現出以祠堂為中心的發散式村落[4]。
在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宗族文化重視忠誠、孝敬、仁義等傳統美德,子女要以長輩為生活中心,這種理念直接體現為村落公共建筑的選址。
井陘縣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積淀深厚、遺存較多,蘊含著很強的生命力。由于村落歷史悠久這一特征,村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是不可忽略的[5]。這也就形成了井陘傳統村落公建中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古戲臺(圖3)。由于其功能的引導性,古戲臺多見于地勢較高且平坦的位置,并附屬不小的空地。由于現代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不斷追求,不少的戲臺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用途,而所附屬的空地成為了村民茶余飯后的休憩場所。

圖3 于家村古戲臺
村落公共建筑的建造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下完成的。受各類地域因素的影響,其建筑表現形式自然存在一定的差異。井陘地區四面環山,中部地區凹陷,夏季的風必然會被高聳的山峰所阻擋,而閣這種特殊的公建由于其結構,可以使風形成對流[6]。又由于歷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形成了可供村民夏季乘涼休憩,并附屬以遠眺、供佛、戲臺等各類功能的閣。因此,此類公建多建于高處。
以古井為代表的由頻繁出現的場景而促成的公共空間,完全是隨機出現的。此類公共場景并不是由自發建造的公共建筑為主導,而是由村民的生活習慣為主要形成原因。古井提供了村民每日對于水的需求,偌大的村落共用有限數量的水井,難免在水井這一有限的空間聚集大量的村民。久而久之,水井這一保證村民日常生活的場所,成為了村民交流信息的重要場所。
伴隨著時代的進步,村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的鄉村公共空間不再能滿足村民的使用需求,進而村民對于鄉村公共空間提出了新的標準。又因為很大一部分鄉村公共建筑年久失修,也逐漸喪失了其原有的功能性。基于此兩方面,井陘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的保護與修繕成為了目前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農村的公共空間建設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村居民的需要。井陘地區當地村落的公共空間建筑雖然經過了數年的風吹雨打,但磚砌的墻體由于其建筑材料強度極高,因此,需要修補的往往是一些易腐蝕、易損毀的磚木結構,例如宗祠、寺廟、閣的門、窗、梁等。所以,在保護完好、與整體環境相適應的前提下,應采用維持現狀的修繕方法。在保留建筑外立面特征的基礎上,結合建筑所處的環境,及時找地方匠師對其進行修復和改建。
井陘地區的一些傳統村落,因為年代久遠,加之長期的風吹雨打和人為活動,已經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壞。應在對受損村落公共空間建筑進行實地調查、了解后,盡可能地進行復原性的重建修繕工作。例如,在核心保護區內,應保留當地原有的建筑風格,仍以木材為原料修補門窗;在建設新住宅區的公共空間時,要盡可能地保持原有的建筑裝飾元素,在考慮公共建筑的實用性和耐用性的基礎上,保留原有的風貌并采用新型復合材料進行施工。
大部分非自發性的隨機性公共空間,是村民祖祖輩輩日積月累而形成的生活習慣促成的。在對于此類公共空間進行改造與修繕時,應認真考慮村民對于公共空間的需求,以村民意愿為主導。切勿為了形式而忽視了公共空間真正的使用者的感受。
本文認為,要有效地保護傳統村落的公共空間,必須采取修繕、更新、保留和改造等措施。就傳統村落的總體環境而言,公共建筑的內部可以由村民意愿與公建性質為主導進行適當的現代化改造,而村落的公共建筑在外觀上要保持原有的風貌,以保證村中道路視覺的一致性[7]。
首先,在農村公共空間的建設中,應結合村民的生活習慣和民情,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以解決農村公共空間建設中存在的許多問題。
其次,運用現代建筑技術,在傳統村落公共建筑的結構方面,增強其穩定性;采用新材料提高建筑防火、防潮、防蟲等性能。為使建筑在改造與修繕后與原有建筑的高度協調,在外立面的選材上,應仍采用當地的青石或青磚,僅對受損的建筑構件進行修復,從而保留原有的外觀特征。
再次,在建筑風格上,要保留其原有的古樸自然風格。井陘地區傳統村落重點保護范圍內的公建多是以石頭和木頭建造,為了不影響原有的風貌,新的公共空間和公共建筑必須與原有的村莊空間相協調。既要體現出原生態的建筑特征,又要體現當地的傳統文化,與周圍原有的建筑融為一體,才能維持景觀的整體效果。
最后,在建筑的色彩和裝飾上,由于本地村莊的公共空間建筑就地取材,風格簡單自然,故在其改造與修繕的過程中,無需進行過度的色彩修飾,應盡量避免過分鮮艷的色彩,而是選用與建筑的基本色調非常相近的顏色。在傳統村落重點保護范圍內,公共建筑的門窗仍要選用木制窗格,以延續傳統的建筑形式;而新建村落的公共空間,在保留了原有村落風貌的基礎上,應采用更加堅固的建筑材料。
傳統村落公共空間建筑的傳承,不僅要延續其建筑風格,還要在其建筑特色、人文精神、文化內涵上真正地繼承與發展[8]。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何保護傳統村落的公共建筑,以及如何繼承和發展這些傳統的鄉村公共建筑,都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應在充分認識地方公共建筑的現狀和村民的生活習慣的基礎上,尋求一條適合于保護和傳承的途徑。在我國很多地方,農村公共空間建筑的傳承與保護模式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在滿足當地村民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繼承和發展,而不是盲目的城市化、現代化,要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背景進行合理規劃[9]。應在保留原有的自然風貌和人文風貌的前提下,繼承地方傳統公共建筑的文化內涵、精神特質,并運用現代的設計方法、施工技術以及現代材料等,對傳統村落公共空間進行保存和重建,從而提高村民的居住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