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弈者通盤無敵手。投資管理,既要“敢投”,又能避免“亂投”,此謂“知行則行,知止則止”。

投資,對企業而言,是風險最大、最復雜、最難決策的事項
6月下旬,一條重磅消息引起各界關注:國投集團、華潤集團、招商局集團、中國建材和中國寶武五家央企正式轉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這被視為自2021年底,改組組建中國國新、中國誠通兩家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以及國投集團、招商局集團等19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之后,國務院國資委對于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又一次探索性實踐。
“上聯國資改革,下接國企改革”,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央企業投資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推動央企投資進一步聚焦主業,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大專項任務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產業鏈高端集中。
國有企業投資管理,直接涉及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那么,如何杜絕“亂投”,避免國有資產流失,又讓企業“敢投”,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
專家表示,企業是國資委授權投資活動的決策主體、執行主體和責任主體。投資管理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就是根據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制定投資計劃,遵循價值創造理念,提高投資決策質量、投資回報水平和風險防控能力,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這就是“管資本”。
早在2006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就發布了《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對企業的投資管理制度、投資決策程序進行了規范。《暫行辦法》要求,中央企業投資活動和國資委對企業投資活動的監督管理,應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的總體戰略目標、國家產業政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方向、企業的功能定位及發展戰略和規劃。
一年后,國務院國資委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央企業投資管理的通知》,明確指出了部分企業投資活動出現的問題:有的企業在負債率過高、超出企業財務承受能力的情況下,仍在盲目擴大投資規模;有的企業違規使用銀行信貸資金投資股票和房地產等;有的企業進行非主業投資、境外投資、計劃外追加項目和高風險領域投資活動,不按規定向國資委報告等。
《通知》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還做了進一步細化規范,來有效規避投資風險。
《暫行辦法》發布11年后,2017年1月,《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和《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印發。兩個《辦法》重點從“管投向、管程序、管風險、管回報”四個方面,明確了出資人投資監管底線,劃定了中央企業投資行為紅線,建立了中央企業境內外投資的負面清單,特別是提出建立中央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制度。
當時,國有企業國際化經營成效顯著。僅中央企業的國際業務就分布到了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境外資產規模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錢該投向哪兒”成了被廣泛關注的問題。
兩個《辦法》明確,要推動央企投資進一步聚焦主業,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大專項任務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產業鏈高端集中。而對于什么領域不能踏入,負面清單也已明確劃出紅線。
對于央企來說,影響最為直接的是2019年的“退房令”。當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了《關于中央企業加強參股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央企嚴把主業投資方向,不得通過參股等方式開展中央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規定的商業性房地產等禁止類業務。這被認為是加快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有效維護國有資產安全,實現“全國一盤棋”的重大部署。
此前,國務院國資委就多次強調,從嚴抓好中央企業戰略規劃審核,投資計劃管理和非主業投資控制比例核定,堅決禁止中央企業違規開展房地產和金融投資。
隨著國家電網和中國航空集團兩家非房地產主業央企宣布退出房地產業務。非地產央企從事房地產業的“清零”任務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可以確定的是,國有資本投資正在逐步走向規范化。而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試點企業無疑提供了范例。
第一批獲批試點的國投集團,形成了基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及服務業三大戰略業務單元,搭建起“總部、子公司、投資企業”三級管理架構和“集團化、專業化、差異化、市場化”的管控體系。在股權投資經營中,截至2021年底,國投集團并表的474家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68%,資產總額占比70%。2021年,國投集團經營業績取得歷史性突破,實現利潤總額461億元,同比增長108%;凈利潤423億元,同比增長139%。
國務院國資委的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19家試點企業經營業績穩中向好,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6%、凈利潤同比增長14.3%,大幅超過央企平均水平。2021年上半年試點企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長34.3%和72.2%。
同時,19家試點企業實施混改項目數量在全部中央企業中占比近50%、引入非國有資本金額占比近70%。19家試點企業平均職業經理人數、按照契約化管理的人數、公開招聘人數、員工持股激勵人數等約為央企平均值兩倍。
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翁杰明在今年3月1日召開的專題推進會上再次強調,要嚴把新增投資入口。
翁杰明要求,要嚴控非主業投資規模和方向,不得在產業基礎薄弱、缺乏資源優勢的情況下盲目布局新產業。加大房地產、金融、PPP、對外并購、產業園區建設等重點領域投資管控力度,嚴控赴高風險國家和地區投資建設,嚴控投資金額大、建設周期長、跨越國境或涉及多國因素的境外項目建設,嚴禁超越財務承受能力的舉債投資。
投資規模不斷擴大,股權投資比重逐年提高,境外投資數量快速增長……近年來,國有企業投資活動呈現出不少新特點。然而,與之對應的投資管理制度卻沒有跟上,投資風險控制能力不強,客觀上、主觀上都存在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可能性。
“投資全周期包括很多環節,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項目失敗”,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投資全周期包括很多環節,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項目失敗
國有企業投資,在提高國有資本效率的同時,既要追求回報,爭取“增值”,更要嚴防流失,實現“保值”。
在管回報方面,需要設定投資收益底線,制定及時止損退出機制,提高投資收益。2006年《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頒布實施。2017年伊始,國務院國資委在梳理總結近10年央企投資監管工作的基礎上,按照管資本為主的要求,正式印發了《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和《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將投資監管劃分為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階段,建立投資全過程風險管控體系,加強投資全過程檢查評價。
時任國務院國資委規劃局局長鄧志雄曾公開表示,這兩個《辦法》重點從“管投向、管程序、管風險、管回報”四個方面,努力構建權責對等、運行規范、信息對稱、風險控制有力的投資監管體系,從而促進中央企業加強投資管理,規范投資行為,強化風險管控,提高國有資本效率,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最終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
此外,參股經營投資是管理的難點和弱項,也是國有資產跑冒滴漏的重要出血點。此前發生的中國恒天集團有限公司國有資產流失事件,就暴露出中央企業參股經營投資疏于管控、監管存在漏洞等突出問題。
對此,國務院國資委高度重視,多次專題研究整改舉措,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專門強調,要求參股管理做到派得進人、管得住事、防得住問題,堅決防止“只投不管”。
2019年底,國務院國資委印發了《關于中央企業加強參股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從加強合作方甄別、可行性論證及投資后評價等方面,督促中央企業加強參股管理。
2020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于做好中央企業參股經營投資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央企業對參股經營投資進行全面檢查逐項梳理,重點對參股非國有企業涉及的投資方向、合作方、無形資產使用等深入分析評估。
各中央企業也迅速行動,從全面摸底清查情況、開展收益和風險評估、分類采取管控措施、強化字號等無形資產管理、規范參股股權管理、制定修訂管理制度等六個方面開展自查整改工作。
國務院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局長郭祥玉表示,問題主要集中在低效無效資產多、沒有按照規定進行國有產權登記、對參股企業財務監管不到位、國有股東未能有效行權履職、違規使用央企字號等方面。
整改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按照立查立改、抓緊推進的要求,21家中央企業建立了參股管理系統,64家企業制定修訂管理制度,推進參股管理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共計完成整改問題706個,涉及參股企業483家。
例如,中國海油對15戶存在一定價值、但無法派駐管理人員的參股企業,通過投資控股公司平臺集中統一管理;中國電信等21家企業建立參股管理信息系統,對參股企業實時動態監管;中國中車啟動了名稱管理排查整改工作,重點對參股企業違規使用“中車”字號問題進行排查,制定了整改清單;國家電網、中鋁集團也制定相關制度和整改方案,明確參股企業不再使用“國網”“中鋁”字號。
專家認為,隨著國企混改深化推進,國有企業投資的力度、廣度、深度在不斷加大,維護國有資本安全、進一步筑牢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底線、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仍是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前提。
今年1月19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介紹,中央企業在引進各類社會資本開展合資合作的同時,也從加強產業鏈合作、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出發,通過市場化方式,開展對民營企業的參股投資。目前,中央企業累積對外參股企業超過6000戶。
專家指出,國有參股管理的核心是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提高資本收益。國有股東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做好參股管理策略。
‘要嚴把新增投資入口,嚴控非主業投資規模和方向,不得在產業基礎薄弱、缺乏資源優勢的情況下盲目布局新產業’,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翁杰明在今年3月1日召開的專題會上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