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奕婷
(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 湖南長沙 410128)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農業農村居民這一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發布相關文件,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和《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對農村工作發展做出重大部署,可見實現鄉村振興作為一項全局性、歷史性任務,迫在眉睫。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在談及“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時著重強調了“金融支持”作用。金融作為支農主力軍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活水”,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邵曉翀等,2021)。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的蓬勃發展,孕育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數字金融,將其應用于鄉村振興建設中,不僅能支持農村數字經濟的發展,還能提高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星焱,2021)。但我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存在區域分化、城鄉分化、深度不足及監管滯后等問題,其根源是由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的數字鴻溝、金融生態環境不健全的生態鴻溝及教育發展不平衡的教育鴻溝所引發的(紀麗娟,2021)。在此大環境下,如何利用金融服務、金融產品的創新來服務鄉村實體經濟的發展,如何通過提高農村居民金融服務的獲得性來加強農村居民的幸福感,如何借助數字金融來助力鄉村振興都值得探究。本文將從重要優勢、困境和路徑三方面來討論數字金融在助力鄉村振興時所發揮的作用和面臨的困境及解決方法。
數字金融通過擴大金融融資渠道,提高融資獲得性,降低融資門檻來促進產業興旺。產業興旺要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目前,農村產業存在著高質量發展不充分、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傳統的金融對其支持力度有限,數字金融的發展能有效破解這一難題,從相關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來激發產業的活力。如通過簡化信息采集,健全農村征信系統等方式來緩解農村產業發展的資金問題,提供小額貸款,有助于產業規模化發展和開展特色產業。通過線上開發“閃貸”“隨心貸”等產品,降低融資門檻,全方位滿足農村產業發展的需求,有助于產業的長久發展,加大對科技人才的引進和投入,有助于促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數字金融主要通過推行綠色金融理念、開發綠色金融產品來實現鄉村生態宜居。為了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護生態多樣性,促進可持續發展,可通過開展數字金融發展鄉村生態。首先,數字金融可以加大對支持政府授權的綠色生態項目的投資,合理有效配置在綠色金融方面的資源,提高生態農業的貸款覆蓋率和獲得率。其次,數字金融可以加大有利于農村生態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提供多渠道融資,營造有利于生態宜居的環境。最后,數字金融可以將經營活動的發展和環境保護以及污染的治理結合在一起,助力現代農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
數字金融主要通過加大金融宣傳,開展金融課堂,加強誠信教育來促進鄉風文明。目前,農村金融發展進程比較緩慢,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不夠,存在較嚴重的金融排斥現象,這既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也不利于鄉村風貌的維護。數字金融作為一個新事物,若想要農村居民接受,需要農村居民自身、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金融機構定期到農村去開展金融講座,通過文藝演出、答題競猜等方式,進行金融基礎知識和金融安全意識的宣傳,不僅可以提高農村居民學習的積極性,還潛移默化地增加了金融知識的普及,在滿足農村居民融資需求的同時,引導農村居民的誠信意識和安全意識,營造誠信、平等、安全的金融環境,有利于促進鄉村文明。
數字金融通過完善個人信息,擴大征信信息范圍,加強數據融合來促進鄉村治理。《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中體現出,鄉村治理不僅包括政治經濟內容,還包括對教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治理。數字金融建立在金融科技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方式,建立征信系統,完善征信體系,將農村居民的個人基礎信息、信貸信息等通過數據的方式表達出來,充分利用數據共享,既有利于銀行等金融機構簡化審批程序,也有利于政府部門進行信息收集和人員管理。數字金融還可以實現信息資源互聯互通,有利于建立互聯網加網格管理的服務管理模式,加強農村金融安全問題的管理,推動信用體系的建設,促進鄉村治理有效。
數字金融通過提供多元金融服務,滿足金融需求,提高金融服務獲得性來增強農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增加農村居民的幸福獲得感不僅體現在生活富裕,可支配收入增加,還體現在教育、醫療和公共治安等方面。第一,數字金融通過虛擬網點、網上銀行、網上支付等方式,提供支付、信貸和保險等服務,不僅可以減少農村居民的出行成本還可以獲得更多的金融服務,實現足不出戶就能購買物品,支付轉賬、發紅包等。第二,眾籌、網上信貸等金融工具的創新,有利于緩解農村居民融資難、融資貴的現狀,有更多的資金去進行生產的投資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第三,數字金融的發展使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發展,農村居民充分享受基礎設施改善和生活便利帶來的幸福感。
《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已經完成,在短期內并沒有適應時代背景,關于數字金融整體發展的相關規劃,這就導致數字金融的發展本身就缺少明確的方向和實施的方案對策,尤其是在農村方面,各地分布不集中,整體的經濟實力信息化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也不一樣,不僅存在城鄉差距,還存在村與村之間的差距,這嚴重阻礙數字金融在農村的發展。同時,農村地區的金融立法不太完善,這就導致在執行過程中,相關主體推卸責任,執行不到位,相關范圍不明確,大量存在不利于金融環境和生態的行為,既不利于數字金融的推進,也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健康發展。
近年來,農村基礎設施整體建設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在信息化建設方面依舊存在著不足和短板,較城市地區明顯存在滯后性。一方面,農村地區的網絡覆蓋率較低,隨著4G和5G網絡的更新迭代,通信系統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目前部分農村地區未覆蓋4G網絡,大多數農村地區的5G網絡鋪設進程較緩慢,覆蓋率較低,即使已經完成網絡鋪設的農村地區,網絡質量也較差,信號覆蓋效果不好。另一方面,智能手機使用覆蓋率較低,數字金融的開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智能手機等個人終端設備,但根據調研數據和從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來看,我國農村地區的個人終端設備覆蓋率并不高,使用人群多在60歲以下,而占農村常住人口多數的老年人,受文化水平和信息化意識的限制,使用率較低。
目前的主要數字金融產品都依托于電商服務平臺,針對農村居民的金融產品種類較少,且絕大多數依舊是傳統的金融產品,無法滿足農村居民的相關金融需求。具體表現在:第一,創新產品缺乏個性化,目前數字金融產品針對的是絕大多數的客戶,在產品研發前的市場劃分比較粗線條,不能推出具有個性化的金融產品,無法滿足多樣化的需求。第二,數字金融產品的研發能力較差,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第三,數字金融產品的創新缺乏整體性,目前我國數字金融產品的研發往往基于競爭意識,缺乏長遠的設計和規劃,導致產品的標準化程度較低,后續發展比較滯后。
數字金融發展進程緩慢的重要原因是存在較嚴重的數字金融專業人才短板。第一,我國農村地區缺乏金融知識普及的大環境,我國金融教育多針對大學生,其他人沒有較好的機會和較適宜的途徑系統學習金融知識,沒有數字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原動力。第二,由于我國農村地區金融發展較落后,金融方面的就業崗位較少,使得數字金融相關的專業人才更傾向于在大城市發展,無法引進相關人才。第三,已有的金融工作者多局限于自身工作崗位,對其他金融知識了解較少,復合型人才缺乏。
數字金融的發展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第一,應該與時俱進,加快提出新的發展規劃,明確數字金融在農村發展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針對鄉村振興發展的五個方面和目標,推進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第二,完善農村地區的法律法規,加快金融立法,明確相關主體的責任和義務,明確可具體實施的相關范圍,對不利于金融發展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為金融發展提供法律依據,為數字金融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第三,政府應該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加大對其考核,嚴厲打擊金融欺詐和非法行為,注重金融安全問題。
推進鄉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建設力度,需要中央財政、地方政府和基礎電信企業的齊心協力。第一,中央財政發揮其職能,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在重點項目上撥款,著重關注較偏遠農村地區。第二,需要地方政府在積極籌集資金的同時,將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落到實處,加強光纖建設,擴大網絡覆蓋率,及時更新設備,提高網絡信號質量,合理規劃并且盡快啟動農村5G網絡的建設。第三,基礎電信企業應該在提高農村智能手機使用率上做出努力,不僅可以提供優惠套餐,增強購買力,還可以深入農村居民家里,進行一對一的指導,消除其使用顧慮。
為了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了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以商業銀行為首的金融機構需要加大在數字金融產品上的創新力度和投資力度。第一,開發個性化的金融產品,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在產品研發前,需要對農村居民進行詳細的調查,改變粗線條的市場劃分,進行合理有效的細分原則,加強對農村居民需求的了解,為其量身定制。第二,提高自主研發能力,重點放在產品的創新上,而非模仿和借鑒。加大資金的投入,重點培養創新型人才。第三,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和設計,從整體利益角度出發,注重數字金融產品創新的整體協調性。當然,除了金融機構需要做出努力外,政府也可以加強金融監管,保護數字金融產品創新的成果,營造較好的金融環境。
從政府角度來看,國家需要加強金融特別是數字金融的教育普及度,健全金融教育體系,提升農村地區的整體金融水平,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鄉村地區人才引進戰略。需要營造較好的農村金融環境,增強就業崗位,加大財政投入。從金融機構角度來看,金融機構需要定期開展人員培訓,重視金融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和個人素養的提升。從個人角度來看,金融專業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重視金融基礎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已經從業的金融工作者也不能安于現狀,應該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業務能力,不斷壯大數字金融的專業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