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淼淼
“有一種分類方法是將工程技術人才分為管理型、技術型和創新型。我們一直在不懈探索的,正是培養這種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創新創業型工程技術人才?!被谶@種定位,南京工業大學將培養擁有“初心·匠心·篤心”的創新型工程師作為自己的育人目標。
作為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南京工業大學實施該計劃已12年。為尋其歷程,取其經驗,我們采訪了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教育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基礎,涉及千家萬戶,涉及每一個人。人本身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只要把人的問題解決了,任何事情都能得到解決。”一席話間,一股濃濃的家國情懷撲面而來,讓我們對“扎根中國大地辦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與傳統的教學型、研究型大學不同,南京工業大學致力于建設創業型大學。喬旭認為:“這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符合國家需求和江蘇期盼,契合我校發展特色?!迸c創業直接關聯的,是科研成果的轉化。如何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的比率與效率?
喬旭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三個關鍵詞。一是“需求導向”。欲得其終,先求其始?!俺晒D化還是要從源頭做起,首先你得先有成果。否則,成果轉化就等于0?!睂W校在科研課題的立項啟動階段就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滿足市場需求、解決企業問題,是確定課題的重要依據。二是“原始創新”?!霸紕撔虏⒉坏扔诨A研究,它貫穿于創新的每一個環節,覆蓋了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甚至技術的集成與轉化?!比恰靶F蠛献鳌薄!捌髽I直接面向市場,是科研成果轉化的主體、產業化的主體?!弊鳛楣た圃盒#瑢W校教師與企業打交道比較多,可以說,這里的教師堅守于“三個一線”:教室的教學一線、實驗室的科研一線、企業的生產一線。
前端注重需求導向,后端注重校企合作,原始創新貫穿始終,如此一來,一條完整的科研成果轉化鏈便形成了。喬旭說:“對我們學校來說,這個鏈是比較完整的,是深入人心的。我們的老師都按照這樣一個路徑在開展創新工作,所以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很高?!?/p>
在喬旭看來,科研成果的轉化渠道是豐富多樣的,比如,“一種是直接跟企業合作,一種是教師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創辦新型研發機構,還有一種便是創辦學科型公司”。
什么是學科型公司?喬旭說:“它是依托學校優勢學科資源創辦的公司化、市場化的實體企業,也可以叫大學衍生公司。法人不一定是我們的教授,還有可能是作為投資者、合作方的企業家。我們吸收社會資本,一起來做這個事。教授主要負責技術,企業家主要負責投資建設、市場營銷和公司管理?!?/p>
為什么叫學科型公司?喬旭說:“因為它不僅是一個企業,還可以做學術研究。這種學術研究不一定是寫論文層面的研究,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p>
明白了學科型公司之“何謂”,還應明白學科型公司之“何為”。喬旭說:“學科型公司擁有多維度功能,是科研成果的轉化平臺、科研品質的提高平臺、人才培養的實踐平臺??蒲谐晒D化,不是說有個圖紙或方案,放到某個平臺上就一蹴而就了。它需要一個不斷改進提高循環的過程,而學科性公司提供了實戰平臺,可以有效提高科研成果含金量。另外,學校的研究生甚至本科生都可以到公司里面去實習、去鍛煉,來完成學位論文、畢業設計?!?/p>
集眾平臺于一身,合多功能于一體。某種意義上,學科型公司延伸了南京工業大學的辦學功能,稱得上是衍生出的“第二校園”。
人才培養,于大學而言應有兩種含義:教師的培養,學生的培養。教學相長,師生一體,教師和學生的培養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之關系?!鞍l展自己的前提是發現自己,”喬旭說,“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不只是讓學生發現自己,其實讓教師發現自己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一件應該去做的事情?!?/p>
南京工業大學對人才進行分類評價,將教授分為四類:一是教學為主型,堅守三尺講臺,潛心教書育人,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學校要為他們撐腰鼓勁。二是社會服務型,可能項目和論文不多,但切實轉化了一批成果,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被行業企業所認可,學校也要認可他們的社會貢獻。三是科研為主型,教學任務相對較少,以科研為重心,學術成果相對突出,學校要給他們展示學術影響力的舞臺。四是教學科研型,既做教學也做科研,處于中間地帶,這類在教師隊伍中占多數,學校要給他們充分成長發展的空間。
評價體系的調整,于廣大教師而言,也是一個再調整和再適應的過程。喬旭認為,這種調整對教學為主型、社會服務型教師的影響更為直接,對教學科研型教師的影響更為長久?!耙郧埃處熑绻麤]拿到自然科學基金,沒發表SCI論文,評上教授的可能性很小?,F在他也有了評教授的機會,就有了一種獲得感,甚至還有一種自豪感。”通過近五年的實踐,學校已經擁有了20多位教學為主型教授、30多位社會服務型教授。對教學科研型教師而言,到了不同的發展時期、不同的年齡段,隨著興趣愛好可能發生的轉變,也能很順利地找到轉型的機會?!白屆總€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和方向,正是這一政策調整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眴绦袢缡钦f。
“當然,這種調整最終會對學生的培養產生正反饋效應,”喬旭說,“過去,我們的老師可能關注于申請項目、發表論文、參賽獲獎等,這樣的導向下,他自身的工程實踐能力就可能會受影響。那么,當他再去培養工科學生時,其實也存在本領恐慌問題。而教師評價體系的調整,有助于幫助教師走出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這‘五唯’之圍,進而在根本上確立立德樹人的核心任務?!?/p>
面對新興產業的日新月異,大學應如何調整專業設置以適應之?南京工業大學給出的答案是——“需求牽引,以新迎新”。學校應時而變,應勢而新,主動面對產業格局的變化,開設了“機器人工程”“智能建造”“柔性電子學”“儲能科學與工程”等新專業,大力推進應急管理類專業設置。
與此同時,學校也注重保持自身的傳統優勢。喬旭說:“一個學校還是要有自己的傳統、自己的優勢。如果說哪個專業熱門我們就辦哪個專業,那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p>
如何理清變與不變的關系?融合,是一條更具可行性的道路。對于化工、土木等傳統優勢專業,學校配套建設“+智能”“+綠色”“+安全”等微專業,為傳統賦予新內涵,為優勢增添新亮點。這種以舊融新,被喬旭形象地稱為“為傳統專業插上智能的翅膀、綠色的翅膀、安全的翅膀”。微專業帶來微改變,微改變撬動大未來。
“面對產業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單一學科的知識理論不一定能解決。不同專業在一起碰撞一下,有可能就擦出火花。產業發展需要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但學校是按學科專業門類來細分的,這也是我們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所以我們非常重視學科交叉,還專門建了一座交叉學科樓。”在這座4萬多平方米的樓里,不同學科的實驗室在此匯集,不同專業的學生在此學習。
那么,在學科交叉的過程中,學生本專業的學習情況會不會有所沖淡呢?喬旭反對那種為了交叉而進行的交叉:“交叉是要建立在原有專業的基本功非常扎實的基礎上,否則,就有可能是浮躁的。”
在誠知其重要的同時,喬旭也深知其不易:“要實現專業與產業更有機的銜接難度非常大,不僅僅是一個大學要面對的難題。于我們而言,只能日拱一卒?!蹦暇┕I大學的探索,讓我們看到了產教之間“從脫節向銜接,從銜接到拔節”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們從事的教育工作是多元和包容的,這是一份特別好的職業。當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職責。”每年學生畢業的時候,喬旭會給他們撥穗,然后寄語。當記者問:“這個時候您是不是感覺很幸福?”他回答:“非常幸福!”說到“非?!眱蓚€字時,他不自覺地加重了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