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石依諾
在將近兩個小時的訪談中,張林峰反復重復的一句話是,“好奇心推動我探索邊界”。這句話或許可以為新時代應用創新人才提供一個側寫,讓我們看見這一代人的情懷與抱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許多產業面臨工程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導致一些戰略領域或關鍵產品因工程化能力弱而被“卡脖子”。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深刻地指出:“要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努力建設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這系統闡釋了為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核心要求,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必須直面時代需求,重新認識卓越工程師的內涵。
張林峰,2016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在校期間修習數學、物理、計算機三個專業的很多課程,是元培學生在本科期間交叉學科學習的杰出代表。2020年,張林峰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應用數學博士學位,畢業后,剛滿27歲的他毅然選擇回國創業,成為“AI for Science(科學智能)”科學研究范式的先行者,創建深勢科技,致力于運用人工智能和分子模擬算法,結合先進計算手段求解重要科學問題,為人類文明最基礎的生物醫藥、能源、材料和信息科學與工程研究打造新一代微尺度工業設計和仿真平臺。
從基礎學科的研究者到應用工程師,張林峰改變的底氣來自其導師鄂維南院士。在導師的引領下,他看到了更長遠的可能性——當下的科技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節點上,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發展的一波紅利正在褪去,更深層次的突破還在醞釀之中,這是巨大的、系統性的機遇和挑戰。“我非常希望能打破壁壘、創造連接,以第一性原理的方式走穩腳下每一步。”張林峰敏銳地捕捉到關鍵信息,意識到如果將科學模型、機器學習與高性能計算相結合,進一步開發出更加高效和準確的研究方法,可有效促進科學研究從“小農作坊”模式到“安卓”模式的轉變。
從履歷上看,張林峰并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工程師”,而是更像一個開拓者。在剛回國時,AI for Science在很多人眼中是“天馬行空”。兩年后,微軟布局科學智能,讓大眾將關注的目光投向這一領域。而此時張林峰作為核心開發者的項目因“在保持從頭算精度的前提下通過機器學習將分子動力學的極限提高到 1 億原子”獲得高性能計算領域最高獎ACM戈登貝爾獎。在科學智能這一領域,他早已先行一步。
“我畢業那一年,科學智能就已經開始在很多行業發揮作用了。”博士畢業后,張林峰從應用場景出發,思考AI為人類帶來的核心能力。“我是學數學出身,從專業的角度上來看,AI給了我們一個非常有利的數學工具,能夠有效地表示高維復雜的函數。”AI的“工具性”價值為張林峰帶來了一些神奇的想象,讓他在某一剎被打動,在那些奇思妙想落地的瞬間,選擇扎根于這一領域——他決定從底層數理模型出發,融合計算機科學下的模擬工具,通過相關產品和服務深入生物、材料、化學等各類具體場景中去解決研發難題,為產業帶來價值。
長久以來,微觀尺度模擬計算均面臨著在“效率”與“精度”之間的權衡取舍,活性藥物發現過程中的生物計算也不例外。而張林峰通過將物理建模、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計算相結合,很好地解決了精度與效率難以兩全的問題,實現了二者的統一提高。
張林峰的選擇比即將到來的機遇先行一步,這充分闡釋了新時代“卓越工程師”能力素質的“創新”性——凸顯尖端技術創新能力,在處理復雜工程技術問題的實踐中成長成才,并掌握工程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高階能力。
面對算法、軟件、硬件的更深融合,未來需要的是一個持續集成、持續迭代的“創新—落地”鏈條。在這個鏈條中,張林峰希望自己扮演突破者的角色,去做“不那么舒服的事情”。
“不舒服的事情,就是去突破瓶頸。”張林峰介紹,鏈條長是AI行業最大的挑戰,也是創新要素最大的挑戰,他們要做的就是在整個鏈條上尋找并突破瓶頸。
“所謂突破,就是打通。”張林峰認為鏈條的阻礙來自知識體系,“做算法的同事可能是數學、物理背景,需要軟件工程背景的同事將其進行轉化。囿于學科背景差異,雙方在溝通時會出現問題,這就是鏈條上的瓶頸”。張林峰的工作,就是打破學科間的圍墻。解決這一問題,往往需要學科的交叉匯聚來補齊單一專業局限性的短板,這就指向卓越工程師的另一個屬性——知識結構須具備復合性,即需要擁有多學科交叉的知識儲備,且能夠運用最新的知識和技術手段,在更高層面、更寬領域思考復雜的工程技術問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產業創新發展。
“我們在做學科跨度非常大的事情,因此公司同事的專業背景呈多元化。”張林峰坦言,與背景各異的同事交流,讓他具備了更多學科視野,也為問題的解決帶來了新思路、為項目的開發帶來了新靈感。在交叉碰撞的過程中,他學會跳出套路定義問題、成為不同學科之間的“翻譯”和“橋梁”,并最終放下自我偏執、持續探索。
張林峰的經歷驗證了一個業界共識——面向未來產業發展需求,卓越工程師需要以多學科交叉的知識結構為依托,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產業創新發展。從這一層面出發,張林峰帶領的團隊構建了跨學科、跨領域的新型導學模式,為復合型高層次工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土壤,讓這些應用人才在實踐中提升了工程科技創新能力。
“國內有更好的生產要素,也有更高的效率和行動力。”當被問及回國的原因,張林峰堅定地回答。
張林峰將創業初址落子中關村,在這里,他感受最深刻的不是首都的繁華,而是一種強大的生產力,仿佛置身于巨大的能量場之中,這也點燃了他內心深處的斗志,一些使命感,正在慢慢覺醒。
在張林峰眼中,科學智能是一次難得的底層創新機會,也是難得的技術要素組合與爆發。“底層的技術要素,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科學計算解決方案之組合,在很多層面上都會誕生新的可能性。”
這也是張林峰畢業后放棄學術之路的原因之一——把學術界更加前沿的技術以產品的形式落地工業界,發揮實實在在的功能。“一方面,我希望用到最先進的理念,另一方面,我想帶來被稱之商業價值的東西。”而這些價值背后,還藏著更加崇高的理想——張林峰希望它能夠改變或者幫助一些人。作為青年創業先鋒,他將能堅持自主創新、不斷突破,推動科學智能成果落地,做“AI+分子模擬”賽道的引領者,為中國創新發展注入更強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時代卓越工程師的未來發展會如何?十年后,也許我們能從張林峰這樣的夢想家身上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