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紅 | 北京明遠教育書院實驗小學
“雙減”之后,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推進課后服務全面覆蓋,成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主動作為,從政治高度來正確認識和對待“雙減”政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立足自身實際,謀篇布局,因地制宜,以“五個到位”為抓手,強力推動“雙減”工作落地生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學校多次牽頭召開干部會、教師會,引領全校干部教師深入學習“雙減”政策精神,統一思想認識。“雙減”是黨中央關切、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事關中小學生健康成長,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教育適應和服務社會發展的落腳點。學校以“雙減”為契機,通過提質增效,提高辦學水平,以系統思維落實“雙減”,統籌校內校外、課上課下、學校家庭,以滿足學生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需求,回應家長和社會的期待。
通過認真學習領會“雙減”精神,為學校“雙減”工作指明了方向,排除了疑難,確保了全體干部教師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落實“雙減”,還需要家校合力。學校通過線上家長會進行調研,緩解家長對于“雙減”的焦慮情緒,達成共識,形成合力。
“雙減”政策的落實,對學校的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干部教師隊伍必須具有全新的教學觀、學生觀、人才觀和教育質量觀。學校通過“三抓”,強化隊伍建設,提升干部教師對“雙減”工作的執行力。
學校劃定教學干部日常工作四條達標線:“日聽一節課,一人管一組,幫扶一教師,展示一節課。”要求校長每學期聽課不少于40節,教學主管、教學主任每學期聽課不少于60節,兼課領導每學期聽課不少于30節,定期檢查干部聽課本。達標線的劃定,促使教學干部深入課堂,指導教師備好課、上好課,重督更重導,有力推進“雙減”落地見效。
學校充分發揮區級及以上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做到“提質減負”骨干先行。同時,充分利用專家資源、學術資源,帶領骨干教師團隊進行“深度學習視角下的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項目研究,依托馬芯蘭“翼課程”數學課程改革項目、小學英語情景化教學研究項目的探究實踐,促進骨干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鼓勵教師積極投入“雙減”工作的探究實踐中,形成教師梯隊結構。
學校立足校本教研,積極探索“縱橫交替、大小銜接”教研管理模式,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確保“雙減”不減教學質量。
縱向為“大教研”,打破校區壁壘,打通“學科”通道,以學科為單位,組建學科教研共同體,由學科骨干教師任學科大組教研組長,定期組織學科教師開展主題教學活動。邀請學科專家走進校園進行專業指導,形成濃郁的教研氛圍。
橫向為“小教研”,是指校內的學科教研活動,包括在課堂中落實具體的教學方法,對學困生實行個別輔導等。“大小教研”的銜接,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為落實“減負”提供了有力保障。
課堂是落實“雙減”的主陣地,落實“雙減”的關鍵在于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學校以教學常規管理工作為突破口,讓“雙減”落地生根。具體做法是:
學習習慣直接影響學生知識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形成。學校每月安排不同年級的學習習慣督導活動,督導組成員走進校區、年級、班級,了解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質量。
學校要求教師“上好每一節課”,而前提就是認真備課。只有備好課,心中有標,眼中有生,才能讓40分鐘的課堂互動起來、有趣起來、高效起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為減負增效護航。
學校要求教師備課做到“三明”:明背景、明目標、明過程;同時做到兩個“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學生,讀懂教材、確定教學目標,尊重差異、學情,優化教學過程。
對于重點課、難點課,學校提倡依托教研活動開展集體備課,并引導教師在此基礎上,做出符合所教班級實際學情的復備,撰寫教學反思。同時要求教師按照課程要求、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規范備課。
學校構建“樂課堂”文化,以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并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為原則,提高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實現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激勵學生在課堂中有所學、有所思、有所動、有所得,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樂課堂”重視突出學生主體、重視思維培養、能力提升,也重視教與學方式的轉變,重視講練結合,重視知識點、能力點與考點相結合。學校加強對常態課的監督與指導,通過常態聽課、內部督導等形式檢查教師落實“樂課堂”的情況,提高課堂效率。
優化作業設計是落實“雙減”的重要支點。學校加強作業管理,確保減負提質增效。
要求教師精心設計作業,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精心選擇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綜合性的內容。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差異,有針對性、分層次地布置統一必做作業與自主選做作業,不留重復性、懲罰性作業。
學校堅持育人導向,對作業設計、時間、批改、評價等提出明確要求。豐富作業類型,鼓勵教師開發并布置跨學科的綜合類、探究類作業;精講多練;嚴格控制作業時間;固定作業記錄點,便于各學科教師相互觀察協調;統一批改要求;教師批閱符號做到規范等。
一年級采用“樂考”形式,嚴格控制考試次數,不公示學生成績,不給學生排名,不以成績引發家長焦慮,為學生及家長在思想上減負。學校要求各教研組有統一評價標準,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捕捉學生作業中的亮點,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和關注。學生們作業少了、類型多了、內容豐富了,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有趣。
學校提供體育鍛煉、社團活動、勞動教育、答疑輔導等方面的課后服務,并制定課后服務清單,列清每天提供的課后服務內容,便于學生和家長按需選擇。
把體育鍛煉納入整體課后服務工作中,保證每天體育鍛煉一小時有效落實。一二年級每周4節體育課,三至六年級每周3節體育課,當日無體育課時,下午三點到三點半組織學生開展大課間活動。除此之外,各校區結合自身特點利用“碎片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學校開展籃球、足球、跆拳道、冰壺、健美操、拉丁舞、民族舞等學生社團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社團,社團活動成為學生快樂成長、展現自我的舞臺。
“雙減”工作中,學校以勞動教育打開課后服務新天地,利用校園空地設置種植區,在課后服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種植活動,引導學生形成勞動意識。
針對部分學科部分學生,打破行政年級班級或學段,發揮骨干教師的作用,進行有針對性的答疑。一類是自上而下輔導,學科教師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征得家長同意,下午三點半后在學校由教師進行個別指導;一類是自下而上輔導,家長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困惑,請求教師無償為學生提供學習輔導。
現在,學校的課后服務實現了三個“全覆蓋”:每周五天全覆蓋、學生全覆蓋、學科全覆蓋。課后服務采取“托管+拓展”的模式,托管強化作業管理,完成學科作業和學困輔導;拓展強化課程管理,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雙減”事關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事關教育的根本,事關國家民族未來發展,落實“雙減”政策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從校情、學情出發,落實五個到位,努力辦百姓身邊的好學校,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