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軍 (安徽路橋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0022)
現如今,多數產業都在尋求智能化的發展,施工領域中,已經有諸多設施實現自動化,但距離智能化還是有一定距離。單就道路施工而言,需要對路面平整度、壓實度等進行控制,傳統施工僅能進行事后現場測量,加重人工壓力的同時,還容易有誤差。而借助機械成套智能化,一人便可控制整個機群,壓路機及攤鋪機等均是無人駕駛,并能對各項工程質量參數采取實時檢測,利于提升工程質量。
常規的路面建設技術存在諸多不足。首先,施工條件上,現場作業環境不佳,而且勞動量多。其次,質量檢測方面,主要是通過人工主觀判斷,極易出現檢查不全面的問題。再次,管控模式有不足。路面施工采取事后檢查的方式,使得過分強調結果,但忽略現場施工過程,同時,建設人員有較高的依賴性。最后,管理方法有缺陷,容易被人工干擾,未能實施全過程的管控,不利于鎖定及追責質量問題。而運用機械成套的智能化施工方式,可使得路面項目兼顧施工與管理,一方面,在施工作業上,通過無人駕駛及機群聯動、遠程監控、預測維護等,實現對路面建設的全過程監管,同時還能進行預測。另一方面,在工程管理上,借助大數據與云平臺等,對路面施工進行過程性的跟蹤管理,對現場建設品質,實施不間斷在線監測。并能基于工程的現實要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1]。
智能化的作業系統,綜合應用路徑規劃與三維找平、可視化技術、無人駕駛等科技手段,構成的擁有高智能及無人化水平的成套施工機械。同時,搭配數字化的后臺管理,對各機械采取數字化的全過程協同管控。在該系統中,劃分出多個層次(如圖1)。以應用層為例,主要功能:讓各路面施工機械協同作業;在三維空間上,自動完成找平攤鋪;路面現場作業中,可采取智能化的壓實操作;基于施工現場條件,能迅速感知,并躲避行進障礙;結合施工現場布局情況,不斷更新路徑規劃;將從現場采集到各類數據,生成統計報表,以供相關人員進行調整決策。其余還有平臺層、網絡層、感知層與設備層。其中的感知層,是借助各類雷達與GNSS定位、傳感裝置等,確定路面的壓實度等參數,給機械人為干預操控與系統智能化動作,提供依據。成套的路機智能化系統主要構成如圖1。

圖1 智能化系統結構
2.1.1 攤鋪機
無人駕駛的攤鋪機中包含多項技術,主機中裝配紅外線的溫度感應裝置、定位天線、通信天線和激光找平裝置。車載上的系統設備,可支持自動進行現場攤鋪,并能對路面找平。對攤鋪過程中的溫度參數實施全過程檢測,同時監測路徑的情況,將采集到的所有信息,在成套系統中持續共享,使得操控數據能夠不斷更新,確保管控動作的時效性與可靠性。此外,無人駕駛技術的實現是基于施工項目的設計參數,導入到數字化平臺與三維找平模塊中,前者依托于計算機、數據平臺及穩定的網絡,形成定位基站;后者主要是利用施工機械上裝設的激光發射器,生成參考數據。基于二者的數據處理,對攤鋪機下達動作指令,該過程需借助無線通訊,實現信號傳輸。其中,通過定位基站,向攤鋪機的控制裝置發送信號,對無人駕駛以及正常的攤鋪作業進行操控。而利用三維找平模塊下的參考站,向攤鋪機發送信息,由車載的激光接收器與3D控制器獲得信號,操控攤鋪機進行找平[2]。
攤鋪機在現場找平中,借助3D自動化手段,把既定的設計參數錄入相應的控制器中,生成數字化模型。依托于該模型,能支持帶有多次變坡與曲線的復雜化道路工程。現場施工中。利用對空間坐標信息的不間斷監測,能得到圖像等資料,為全程監控提供基礎條件。通過RTK技術,進行無樁化的作業,以預防人工干擾,形成施工誤差。另外,此種攤鋪機借助紅外掃描的技術,對當前攤鋪作業面的溫度,實現有效感知,并不間斷輸出材料溫度值,給之后的壓實作業,提供決策依據。

圖2 溫度顯示屏
2.1.2 壓路機
現有的壓路機類型有單鋼輪、雙鋼輪與輪胎機。無人駕駛的壓路機,可自行避障,并對現場路面壓實情況進行實時數據采集,對行駛路徑實施高精度的跟蹤管控,支持信息共享。同時,為確保施工質量,對碾壓過程中的材料溫度,自動采取全過程監測。和攤鋪機相較,其使用的車載智能化裝置比較少,僅有REK定位、溫度傳感裝置與加速度傳感裝置,具體安裝位置如圖3所示。借助圖中指出多個設備,能采集到溫度、位置、壓實度及次數。基于智能化系統,利用設定算法,確定當前路面相對薄弱的部分,進行再次碾壓。鑒于壓路機自身的破壞力,所以專門對其設置多重保障。首先,電子圍欄,根據道路施工路線,劃定作業區域,一旦壓路機超出設定范圍,會立即停車報警。其次,車載的前后組合式雷達,分別是激光與毫米波。如果壓路機在行駛中,行進方向有障礙物,會選擇減速或者直接停車。最后,智能防撞,按照車載的GPS定位,使車輛和現場其他機械與障礙物始終維持安全的間距。

圖3 壓路機智能裝置布局
壓實機的智能化系統中,結合路徑規劃與無人駕駛等科技,采取集中式的管控,目前最多能同時管理十五臺單鋼輪式的壓路機,符合智能化的路面壓實施工要求。如今,在機場及大壩等項目中有使用。此系統的運行程序主要分成三步,具體為:根據道路項目,設置移動控制基站,結合現場條件,連接市電或者發電機;確定工藝,測定施工區域各端的坐標,并確定機械的行進速度與次數等數據;現場施工中,采取無人作業模式,完全交給機群自動完成。
對于工地現場的各項參數進行檢測中,常規人工檢測僅能做到事后測量,而且操作工作量大,還容易形成誤差。而在智能化施工模式下,可實現在線檢測,借助相關性試驗,以及對現場壓實值的實時檢測,自動獲取施工數據。同時,利用精準定位,采集壓實度和對應的位置數據,支持作業質量的全過程監管,并完成記錄相關檢測數據,保障信息可查。

碾壓遍數與溫度控制表
在智能化的施工模式下,包括工程、設備與應用三個管理中心,配置質量管理、設備管理等多項功能系統。其中,質量管理系統的處理信息是來自工地現場的數據資料,以對項目施工質量實現系統化的管理,繼而輔助相關操作者,提高對道路施工項目的管控精度。通過該功能系統,可將各項質量數據,以可視化的形式輸出,并支持靜動態的回放追溯,查看現場施工過程中的信息資料。另外,系統操作允許的用戶,能打印出紙質版的報告資料,并能進行定制化的設計,方便工程存檔與管理。而設備管理系統,結合物聯網技術,能取得現場施工成套機械的數據信息,為相關操控管理者,提供各機械的工作狀態資料,借此可省去部分管理費用,并保障設備本身的使用效率。另外,此系統還提供各設備的詳細信息,包括油耗及工作時間等,操作人員可直接查看當下某設備的資料,也能選擇某時間節點,了解歷史數據。通過此管理系統的應用,使相關管理者對設備有更清晰、全面的了解,利于優化管控成效[3]。
2021年4月16日,安徽路橋集團為落實新設備、新技術使用,和三一重工聯合在安九二期望江縣G347PPP項目組織成套攤鋪機群無人駕駛施工成果展示。
該試驗段位于G347項目K8+850-K9+110(左幅),施工長度為260m。道路面層是改性瀝青混凝土,設置此試驗段的目的是檢驗無人駕駛在工程中適用性。攤鋪作業中,施工面寬度是10.5m,由一臺攤鋪機、兩臺膠輪壓路機和三臺雙鋼輪壓路機組成,攤鋪機拼裝寬度是10.25m,符合項目標準。現場攤鋪期間,溫度區間是165.1℃~171.3℃,符合瀝青作業最低溫度標準。攤鋪機剛啟動的前行速度是每分鐘0.6m,完成10m施工后,車輛速度基本穩定在每分鐘1.5m。
在碾壓作業中,設置三個施工階段。一是初壓,前靜退振一次,使用兩臺雙鋼輪,溫度條件達到150℃,車輛行駛時速是2km~3km;二是復壓,兩臺雙鋼輪進行兩次強振,兩臺膠輪共碾壓四次;三是終壓,用一臺新的雙鋼輪,進行1-2次收光。整個試驗段攤鋪、碾壓用時兩小時。
試驗段各項技術指標檢測結果如下。
①路面平整度檢測:共檢測2個車道,每50m為一點,共計10點,最大值為1.200mm,最小值為0.232mm,平整度平均為0.896mm,合格率為100%。
②壓實度檢測:共檢測4個點,芯樣毛體積密度最大2.456g/cm3,最小2.447g/cm3,相對馬氏密度(2.462g/cm3)壓實度最大值為99.6%,最小值為99.4%,相對于最大理論相對密度(2.569g/cm3)壓實度最大值為95.5%,最小值為95.2%,平均值為95.4%,空隙率最大值為4.7%,最小值為4.4%,平均值為4.5%,滿足設計要求。
③厚度檢測4個點,厚度實測值與設計厚度之差最大值為-0.2cm,厚度平均值為6.0cm,滿足設計要求。
④滲水試驗共測6個點,最大值為45ml/min,最小值為0ml/min,均符合設計要求。
整個施工攤鋪、壓實設備大部分是無人駕駛,在技術人員事先設定的模型中運行,但在攤鋪起步和抬板收工時由設備操作手操作,施工過程中技術人員用平板電腦進行微調。從施工過程和完工后的試驗數據可看出,無人駕駛施工是完全滿足相關技術規范要求的,基本上實現了路面攤鋪機群無人駕駛的應用。但是通過和三一重工技術人員交流得知,在路面施工的攤鋪起步、路面超高段和彎度過大時還需要人工干預,如果要大規模商用還需攻克以上難題。
經過上文的探討,可以說,機械成套智能化的實現,使得道路施工具備高質、高效、節約與可視化的特點。根據規范化的工藝需要作業,完整保留施工資料,支持全天候的協同作業,省去時間、物料、人工等成本,并利用實時監控,使得施工進度、質量受到全方位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