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妹 (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41)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軌道交通作為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中的重要新增要素正在全國各地迅猛發展[1]。作為城市軌道線網體系中重要節點的軌道交通場站具有明顯的客流集聚效應。綜合軌道場站空間不僅僅是交通客運空間與城市區域概念的疊加,而是兩者相互依存、相互結合形成的有機整體[2]。因此,基于“軌道交通場站”和“城市空間”的影響,成為城市發展中需要客觀考慮兩者之間關聯性的實際問題。
為落實《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城市軌道沿線地區規劃設計導則的通知》《合肥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軌道交通場站綜合開發的意見(試行)的通知》等文件要求[3],加強合肥市軌道交通沿線相關規劃統籌和規劃控制,促進城市軌道交通場段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統一,應綜合考慮場段及周邊土地實施綜合開發,實現場段與區域功能之間的緊密銜接。
隨著軌道交通網絡的形成與發展,“站城一體”的發展更注重“場站”與“城”在功能上的契合、交通上的銜接、公共空間的優化等方面的互動與聯系。“站城一體”開發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戰略[4]。其核心是在車站的覆蓋范圍內實現多功能組合,使車站擁有開放、立體的公共空間。車站設計和城市一體化的概念,不僅解決交通擁堵、城市環境、能源危機等社會問題,更注重創造軌道交通的商業價值和服務價值[5],從而實現城市與軌道交通樞紐在空間、功能上的集成,最大地發揮交通樞紐用地的價值。
軌道車輛段是軌道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用于地鐵列車停放、檢修、整備等工作。車輛段一般占地規模較大,一般選址于終點站或區間車站附近[6]。軌道交通車輛段通常包含日常運營過程中車輛停放、檢查、運用、修理、配套基礎設施等服務功能[7]。車輛段綜合開發包括在停車庫和運用庫等上方及場段區域內其他用地的落地區開發,從而形成的一體化的物業綜合體[8]。
徐涇車輛段是上海軌道17號線的第二車輛段,連通徐盈路站。項目周邊有公共交通換乘等。場地內高差復雜,上蓋具備先天條件,融合交通、商業、居住、辦公、生活服務、文化以及一系列豐富的公共空間等諸多功能,可塑造動線豐富交錯,建筑用途立體堆疊,體現出動線共存、用途共享的發展原則。商業地塊緊鄰17號線徐盈站設置,出站空間直接聯系商場內部,并在商業挑空中庭設置一體的站前廣場。注重板邊和高差變化空間處理,通過景觀或商業空間進行優化。地塊過渡區域采用廣場公園及天橋,形成復合功能的立體公共節點空間。良好的立體連廊和豎向交通核設置,便利不同標高面的空間聯系。車輛段中間利用空間的高差變化,形成特色的開放廣場和雙層商業空間,將場段可能外露的邊緣區域變為積極界面。
紅星路停車場為軌道1號線停車場位于成都市高新南區,結合停車場設置五根松站為規劃15、25及29號線換乘站。車輛基地周邊為已建成居住及辦公區,基地內包含軌道交通設施用地兼容居住用地及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等[9]。
車輛段規劃以打造開放共享及高品質公園城市社區為目標,規劃在行車段及咽喉道岔區等噪聲區打造開敞空間,布局上蓋空中公園[9]。停車庫蓋上空間布局高品質住宅及幼兒園、社區服務及配套健身服務設施,設置主題活動場所,增加開敞空間的功能復合及活力性。落地層以布局配套停車、公交轉換、商業商務辦公、基礎設施配套及公園綠地為主。停車場蓋上蓋下標高約8~9米高差,內部設置轉換步行及垂直轉換交通,實施動靜分離。夾層空間注重外部光線引入,改善空間壓抑感,構建全天候風雨無阻立體步行系統,打造彰顯公園城市特色且具有生態價值和完善配套的“立體之城”[9]。
綜合先進案例經驗,車輛場段基地在規劃設計重點關注功能及業態研究,明確主題定位。規劃結合區域功能,合理設置居住社區規模,配套完備的公共服務功能,形成與周邊區域互補聯動的城市發展綜合節點;注重圍繞軌道交通場站客群特征,建立一體開發的商業商務辦公核心節點,圈層式打造城市公共服務的核心;注重解決多元交通一體化銜接,消解車輛段蓋板的高差影響,加強蓋上蓋下交通聯系,人車分流等,實現區域高效便捷的交通組織,解決軌交導向的高效通勤接駁,并提供多種豎向交通、廣場、連廊等交通模式,無縫換乘;設計中植入綠色健康要素,形成高品質公共開放空間,塑造高品質生態休閑環境。
華南城車輛段位于合肥市肥西縣紫云湖片區,主要功能為軌道交通4號線的定修段,同步設置4號線金橋路站,包含綜合維修車間及物資總庫等。地塊東西長1.4km,南北寬300~540m,總用地面積為52.6hm2。基地西臨城市快速路湯口路、南臨主干路玉蘭大道,北側為華南大道,對外交通便捷;南側為紫云湖公園,基地外部景觀環境優越,生態資源稟賦較高(圖1)。車輛段內部現狀為空地,北部為車輛段用地,西側、東南側為白地,高架軌道線橫穿場地南部。

圖1 區位示意圖
遵循“站城一體”設計理念,結合場段優勢條件資源,規劃將華南城車輛段打造為集土地高效節約集約、城市功能有效縫合,鄰避空間煥發活力于一體的軌道車輛段上蓋物業示范樣板。
3.3.1 明確空間布局,分區打造功能板塊
基地南部高架軌道線路將車輛段用地分割成面積不同地塊。結合各分散地塊用地條件,規劃完整白地,結構規則上蓋區設計為住宅,南側狹長白地緊鄰軌道和紫云湖公園布局商業商務辦公功能。因基地內咽喉區結構不規則,不利于大面積建設,咽喉區及出入段線區規劃為社區配套和開放公園。結合金橋路站點交通優勢和紫云湖景觀優勢,打造站前門戶,規劃布置商業、商務辦公、酒店、公寓等公共建筑。物業空間層以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為主,不僅滿足用地內配套需求,同時提升片區公共服務。蓋上公服與居住板塊之間區域規劃為尺度宜人的上蓋立體化公園,與南側紫云湖和北側生態廊道形成南北貫通的城市公共綠色廊道,有利于紫云湖片區整體生態環境營造。
3.3.2 消解巨構阻隔,實現蓋上蓋下無界融合
基地規劃采用人性化基礎設施設計,建立蓋上蓋下無界融合。通過規劃、建筑、交通、景觀多維度消解巨構車輛段,上下空間自然融合過渡,縫合華南城車輛段與紫云湖片區肌理。充分考慮建筑一體化設計,注重垂直商業、公共平臺、雙首層、建筑連廊銜接。地面層上至蓋上公園路徑,以從站前廣場通過室外樓梯上至屋面花園為主,穿過一層站廳進入下沉庭院,通過扶梯上至屋面公園。交通聯系注重蓋上空間上下坡道、立體慢行、垂直交通、空中平臺。蓋上蓋下實行連接慢行系統+騎行系統,實現無縫換乘,保障出行自由。蓋上綠軸空間景觀臺地轉換層消解車輛段巨構阻隔,上下空間自然融合過渡;停車層+轉換層實現停車空間和結構轉換;軌道交通層實現對外互聯。
3.3.3 多元交通聯系,多模式交通無縫銜接
規劃縫合被華南城車輛段撕裂的城市形態和行動流線,連接城市打通出入金橋站捷徑。通過公交換乘體系無縫整合,建立紫云湖片區城市驛站。上蓋多層次的商業、社區服務、公共綠地與金橋路站多元交通樞紐無縫融合。立體的步行系統有效連接蓋板上下各個組團,優化TOD慢行連接,創造蓋上及周邊社區同地鐵站順暢而又獨特的連接體驗,連接區域紫云湖周邊綠色交通體系。優化因車輛段上蓋導致的南北向道路交通路線的缺乏,緩解交通運輸壓力。規劃依據上位規劃“三縱兩橫”主干路網體系,優化局部線位,合理分布次干路、支路系統基地內主要干路結構為“三縱兩橫”。三縱為主干路湯口路、孫集大道,次干路規劃下穿路;兩橫為主干路華南大道、玉蘭大道(圖2)。蓋上規劃塑造林蔭覆蓋的城市道路,減少機動車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做到真正還街道于人。街坊內部支路及街巷系統與城市干路保持有機結合的生長態勢,且形成連續的步行系統。

圖2 交通組織示意圖
3.3.4 空間景觀一體化,營造獨特歸屬感
因地制宜,錯位發展,打造肥西人文居住生活場景。金橋站站點兩側分別設置150m的高層與站點形成框景,與遠處紫云湖遙相呼應,東西兩側建筑高度逐漸降低。基于車輛段上蓋場地特征,營造高低有序的公共空間設計,場所營造促進了空間使用模式的多樣化,車輛段設計重點關注空間的物理性、文化性和社會性身份,奠定社群歸屬感。
規劃基于原有周邊自然基底,蓋上南北向延展城市公園綠色開敞空間,創造有魅力的公共場所,向自然致敬。高架軌道線路和咽喉區上空設計為高線公園,便于居民健身娛樂。景觀融合注重臺地公園、臺階廣場、緩坡綠地、下沉廣場板邊垂直商業,商業建筑界面與車輛段體量緊密銜接,中間多道空中平臺、步行天橋等設施在蓋上連通,賦予車輛段更活躍宜人的城市立面。空間色彩上選取鮮明亮麗的顏色作為主題色彩,打造具有吸引力和標志性的環境景觀。
3.3.5 有序銜接,同步工程建設一體化
綜合考慮華南城車輛段出入段線、咽喉區、列檢庫的線位、地鐵站點、四小件以及地塊規劃用途,并充分考慮軌道設施的工程設計及施工方案等因素,明確應與軌道設施同步建設的用地。因建設用地規模較大,形狀受車輛段上蓋影響須與軌道設施復合建設,用地內部建設應嚴格執行相關規范設計要求及保障車輛段安全性。后期軌道交通4號線車輛段上蓋區與車輛段同步建設,地鐵站點與周邊公共建筑同步建設,落地區可分批建設,并考慮遠期和近期銜接建設,有序共同推動用地一體化規劃建設。
運用“站城一體化”理念指導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段的城市規劃設計建設對軌道交通設計和開發具有積極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車輛段站點綜合開發建設優勢,以功能復合開發、消解蓋上蓋下阻隔、構建多元交通、塑造魅力空間、同步有序建設為規劃設計重點,與城市在交通、社會、環境領域建立良好的協調關系,適應緊湊的城市發展和軌道交通發展模式,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