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萌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1)
工業旅游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融合的重要體現,是延伸旅游產業鏈條以及豐富旅游產品層次的重要抓手,對于工業企業發展模式的創新以及品牌培育影響重大。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文件為工業旅游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全國工業旅游發展綱要征求意見稿(2016—2025年)》在2016年發布,提出要建設大量的工業旅游示范基地、示范點、示范城市。山東省也著力促進工業旅游開發與布局,在《關于加快推進工業旅游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在財政補貼、土地利用、金融等方面給予工業旅游發展強大支持。空間布局狀況是衡量資源配置水平的重要依據,因此要充分了解山東省工業旅游空間布局特征及其影響因素,以此優化整體布局,為山東省工業旅游發展提出更具針對性、實踐性的優化建議。
就相關研究來看,國外對于工業旅游的研究開始較早,大致始于20世紀80年代,內容涉及工業旅游發展意義研究[1]、影響因素探究[2]、開發潛力評價[3]、可持續發展評價[4]、發展模式及路徑分析[5]等方面,就研究對象來看,工業遺產旅游是國外工業旅游研究關注的焦點[6]。我國的工業旅游研究起步相對較晚,李蕾蕾[7]針對德國魯爾區展開的系列研究是我國工業旅游研究的開端,對于推動我國工業旅游研究進程意義重大。我國工業旅游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工業旅游資源評價[8]、開發模式研究[9]、問題與對策研究[10-12],以及以國外工業旅游發展經驗總結[13]等方面。就工業旅游空間研究來看,空間布局特征、影響因素、空間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均有涉及,涵蓋市域[14]、省域[15]以及全國[16]等不同尺度。
山東省工業旅游發展規模一直位居全國前列,然而相比工業旅游發展實際,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相關成果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研究相對稀缺;青島市工業旅游研究居多[17-19],其他地市的相關成果較少。鑒于此,從山東全省視角出發,對其工業旅游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展開探討,并據此提出針對性的優化建議,旨在推動山東省工業旅游發展質量的提升,也希望能為其他地區工業旅游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考慮到研究樣本的代表性原則以及數據的可獲取性原則,選取山東省內的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工業旅游創新單位、工業旅游示范點以及省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為研究對象,經過定位、篩選,剔除重復地點以后,最終選取101個研究樣本點。
工業旅游樣本點名單來源于國家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官網,山東省各地市2019年的第二產業增加值來源于《山東統計年鑒2020》,旅游總收入來源于各地市2019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工業旅游樣本點位置信息通過百度拾取坐標系統獲取。
將101個樣本點進行精準定位并記錄經緯度信息,然后運用ArcGIS 10.2將樣本點以點狀要素配準置至山東地圖,基于各地市的工業旅游樣本點數量,運用自然斷點法進行分級制圖,進一步結合最鄰近點指數以及核密度估計等工具,分析其空間布局模式及特征。最后,運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緩沖區分析等方法,分析山東省工業旅游空間布局的影響因素。
最鄰近點指數R等于平均實際最鄰近距離比上理論最鄰近距離,它表示點狀要素在地理空間上的相互鄰近程度,其計算公式如下[20]:

核密度估計值能夠根據輸入要素計算整個區域的數據集聚狀況,重點反映一個核對周邊的影響強度。該值越大,即點越密集,地區事件發生的概率就越高,其公式為[21]:
式中:f(x)為核密度估計值,k(·)為核函數;n為工業旅游樣本點的個數,h>0為帶寬;(x-Xi)表示估計點x到Xi處的距離。
運用ArcGIS 10.2 計算出最鄰近點指數R約為 0.678<1,P值<0.01,表明山東省工業旅游空間布局呈現明顯的凝聚型分布特征。結合樣本數據可知,青島、煙臺2市各擁有14處工業旅游點,位居全省前列,而東營、菏澤的樣本點數量低至2處,棗莊市無樣本點分布,表明山東省工業旅游空間分布不均,地市間存在明顯差異。分析山東省工業旅游點核密度可知,山東省工業旅游分布呈現“多核”特征且總體上構成兩個集聚區。青島、煙臺、威海3個沿海地市的工業旅游點數量位居全省前三,構成沿海“青-煙-威”集聚區;此外,山東中部工業旅游主要分布在濟南、淄博、泰安3市,構成中部“濟-淄-泰”集聚區。德州、濰坊、濟寧、聊城、臨沂5市,工業旅游點數量在5~7。濱州、東營、日照、菏澤、棗莊5市,工業旅游點數量在4個及以下,全省排名靠后。
以各地市的市政府所在地為圓心,分別以10 km、20 km、30 km為半徑進行緩沖區分析,觀察落入各緩沖區的工業旅游樣本點情況。緩沖區分析結果顯示,半數以上的工業旅游樣本點位于市政府30 km緩沖區內,共計57個,占樣本點總數的56.44%,其中10 km緩沖區內工業旅游樣本點的個數為22個,占總數的21.78%;10~20 km緩沖區內工業旅游樣本點的個數為22個,占總數的21.78%;20~30 km緩沖區內工業旅游樣本點的個數為13個,占總數的12.87%,表明山東省工業旅游布局對區域經濟基礎存在較高的依賴性。經濟基礎雄厚的區域往往能夠為工業旅游開發提供資金、技術、人才支持和完善的基礎設施等硬件支撐,此外,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口密度大、流動性強,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高,旅游消費需求旺盛,能夠為工業旅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潛在客源市場。
基于主要公路線、鐵路線進行緩沖區分析發現,山東省工業旅游點明顯沿交通線布局,主要交通線20 km緩沖區內的工業旅游點數量分別達69個和85個,各占樣本點總數的68.32%和84.16%,充分表明交通條件影響工業旅游空間布局。原因在于交通條件會影響現實旅游者的旅游體驗以及潛在旅游者的旅游決策,還會影響旅游開發者的布局決策,緊靠交通線的工業原址更容易被開發為工業旅游點。
以各地市的旅游總收入表征其旅游業發展水平,并運用SPSS將其與工業旅游點數量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山東省各地市工業旅游點數量與旅游總收入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800,顯著性值為0.000,小于0.01,表明二者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山東省各地市的工業旅游布局與當地旅游業發展水平之間存在緊密聯系。旅游業綜合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通常擁有較為豐富的旅游資源,其旅游核心及配套設施較為完備,旅游服務相對優質,旅游業態多元,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及品牌影響力較強,為工業與旅游的融合積累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客源基礎和品牌基礎,從而加速地區工業旅游的開發,因而旅游業發展水平是影響工業旅游布局的重要因素。
運用各地市第二產業增加值來表征其工業發展水平,并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山東省各地市工業旅游點數量與第二產業增加值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742,顯著性值為0.001,小于0.01,表明兩者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工業基礎越好的地市,其工業旅游點數量越多。工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其內部企業的品牌知名度較高、產業鏈條較為完備、綜合實力較強,更易于以此為基礎進行工業旅游產品開發,對于潛在旅游者的吸引力較強。
此外,工業基礎狀況還會影響工業旅游的類型布局特征。緩沖區分析結果顯示,市政府30 km緩沖區內的工業旅游點多為文化展覽館、科技體驗館或者基于食品制造以及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類企業布局的旅游點,其占地較小、污染小且對市場依賴程度高;而依托發電廠、鋼鐵廠、煤礦布局的工業旅游點則大多布局在市政府30 km以外。究其原因,企業是工業旅游開展的載體,而企業選址時必須盡可能的降低用地成本,同時還要盡可能的降低企業生產和經營活動對大氣、水源、土壤等環境要素造成的污染,因此大規模、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企業通常布局在城市外圍,而用地少、污染小的企業在布局時則相對靈活,這一特征會深入影響工業旅游布局,也會給那些相較高耗高污企業的工業旅游開發帶來挑戰。
借助ArcGIS 10.2空間分析工具以及相關性分析,對山東省工業旅游的空間布局特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究,研究結果表明:山東省工業旅游點空間分布不均,呈明顯的凝聚型分布特征,青島、煙臺、威海3個沿海地市的工業旅游點數量位居全省前列,構成“青-煙-威”集聚區,中部的濟南、淄博、泰安3市構成“濟-淄-泰”集聚區,日照、濱州、東營、菏澤、棗莊工業旅游點數量較少,在全省排名靠后。山東省工業旅游空間布局明顯受到區域經濟基礎、交通便利性、旅游業發展水平以及工業發展基礎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為促進全省工業旅游發展質量優化,提出以下建議。
1)打造精品線路,加速資源整合,聯合打造特色工業旅游IP。山東省的工業旅游呈明顯的集聚分布特征,未來要重視工業旅游資源和產品的整合,以時間線或生產線為線索對工業旅游資源進行串聯,提升工業旅游產品及線路的敘事性和科普性,增強工業旅游體驗的多樣性、完整性和趣味性;在此基礎上,聯合開展工業旅游營銷,共同致力于工業旅游形象的塑造,打造統一的特色化工業旅游IP,從而提高全省工業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2)強化交流合作,實現有序競合,推動工業旅游全面發展。工業旅游發展較好的青島、煙臺、威海、濟寧、淄博、泰安等市要充分發揮核心引領示范作用,積極開展工業旅游開發、運營先進經驗的總結與分享,輻射帶動周邊地市工業旅游的發展;日照、濱州、東營、菏澤、棗莊等地市要加快經驗借鑒,充分利用研學市場,吸引大眾市場,瞄準利基市場,通過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策略全面提升工業旅游競爭力,以此營造優勢互補、競爭有序、合作共贏的發展格局。各地政府部門要通過相關政策的出臺,切實從資金、用地等方面鼓勵、支持、引導工業旅游的發展,盤活工業旅游資源,實現工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
3)堅持綠色生產,引入核心科技,打破工業旅游布局困境。山東省大規模、高污染型企業在進行工業旅游布局時因存在環境、成本等多重限制而遠離市中心,布局靈活性差。未來在進行工業旅游開發時,一方面要堅持綠色生產,通過生產工藝的改進、技術的升級實現降耗減排,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營造良好的旅游體驗氛圍,實現旅游產品就地開發;另一方面還要充分依托展覽館、體驗館、博物館等載體,借助VR、AR等核心科技以及微縮景觀等靈活形式,實現脫離原址布局,從而打破高污染、高能耗工業企業在進行旅游開發時面臨的困境,提高工業旅游布局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