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梅紅 公共營養師
每年8月的第一周是“世界母乳喂養周”,其設立的目的是促進社會和公眾對母乳喂養重要性的認識。研究顯示,用母乳喂養嬰兒,可減少嬰兒猝死癥的發生,增強嬰兒免疫力,減少兒童期肥胖、罹患過敏性疾病的可能性。配方奶粉是無可奈何之下的選擇,而不是為了讓孩子更健康、更聰明、擁有更高“起跑線”的消費決策。
1915年,美國一名兒科醫生通過不斷研究母乳,用接近母乳理化特征的脂肪替換低耐受性的牛乳脂肪,研制出了第一款模擬母乳的嬰兒配方奶粉。1921年,這種奶粉進入批量生產,嬰兒配方奶粉遂成為世界一大重要產業。
需要明確的是,任何配方奶粉都比不上母乳。配方奶粉研發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研究和模擬母乳,母乳的營養成分至今仍是配方奶粉產業的“生產參考黃金標準”。母乳是6 個月內嬰兒的最理想食物,能滿足6 個月內嬰兒的全部營養需求,也最適宜嬰兒消化和吸收。
嬰兒剛出生時胃容量很小,與之相對應,母親的初乳量也不多。母乳會因嬰兒胃容量的增加和不斷吸吮而增加“產量”。除“產量”外,母乳還會根據嬰兒生長發育的需求不斷調整所含營養素的構成比例。
初乳味道清淡,量少質濃,含有較多的胡蘿卜素,故呈淡黃色。初乳蛋白質含量很高,可為嬰兒提供免疫保護,輔助其排出胎便。母乳中的蛋白質含量會隨著嬰兒月齡的增加呈下降趨勢。這是因為,嬰兒在剛出生的3 個月內生長速度最快,每公斤體重的蛋白質需求量是成人的3.5 倍。之后,嬰兒生長速度減緩,母乳會隨之做出調整,降低蛋白質和乳糖含量,從而幫助嬰兒降低肥胖發生的風險。添加輔食后,嬰兒吃奶頻率降低,母乳所含的能量、脂肪、水分隨之發生改變,以適應嬰兒的生長發育及其食物內容向成人模式的改變。
母乳是母親給予嬰兒最完美的健康呵護,能為孩子提供打擊病菌的“武器”——免疫球蛋白。母乳細胞中所含的巨噬細胞,能殺死大部分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產生溶菌酶,保護嬰兒免遭肺炎、支氣管炎等疾病的侵襲。當嬰兒周圍的環境中含有病菌時,母親的機體可以“自動調節”為母乳增加抗體,給嬰兒提供相應的抵抗力。當嬰兒受到病毒攻擊時,母親可以通過被吸吮乳汁,“感受”到病毒的攻擊,并制造出相應的免疫球蛋白,幫助嬰兒盡早康復。
對于早產兒而言,母乳更是珍貴無比的“保護劑”。早產兒母親分泌的乳汁比足月兒母親分泌的乳汁含有更多的免疫球蛋白。為了讓早產嬰兒獲得更多的營養和抵抗力,早產媽媽分娩后的一個月內,乳汁成分始終接近初乳。
對嬰兒來說,母乳可以更好地幫助其從“吃奶”過渡至“吃飯”。母乳是“智能化”的,可依據孩子的需要發生變化,其顏色和氣味也會因媽媽的飲食而有所調整。所以,母乳喂養能使嬰兒提早適應不同食材的味道,更容易接受添加輔食,并避免挑食、偏食。
不少人認為配方奶粉好,其重要的原因是配方奶粉中添加的營養物質是“可視”的。消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奶粉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及其含量,可以在不同品牌之間做比較,選擇“最優款”。但需要提醒您的是,母乳的營養成分雖然“看不見”,其中卻含有很多配方奶粉無法“模擬”的營養素。
通過目前現有的技術手段,母乳中可定性、定量分析的成分為200 種左右。但據推測,母乳中含有的成分超過2 000 種,它們各司其職,助力孩子的智力、體能等各個方面的生長發育。比如,母乳中含有200 多種不同的糖分子,而牛乳汁中糖分子種類約為30 ~50 種。不同糖的作用,它們在哺乳期成分、含量的變化至今仍未被完全破解。而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營養素只有50 種左右。
0 到6 個月內,吃母乳的嬰兒一般不易生病。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活性免疫球蛋白,配方奶粉中卻沒有這種成分。配方奶粉必須經過高溫干燥,而免疫球蛋白超過60℃則會失去活性。
母乳中的很多成分不能夠實現完全復制。比如母乳中的低聚糖,其重要作用在于促進益生菌的繁殖,調控嬰兒的腸道菌群,預防嬰兒腸道、呼吸道、泌尿系統發生感染,降低嬰兒成人后發生肥胖、過敏性疾病的可能性。到目前為止,配方奶粉中加入的低聚糖成分,沒有一種與母乳中的低聚糖完全相同。
為滿足不同月齡嬰兒的身體需求,同品牌的嬰兒配方奶粉通常分“段”。但配方奶無法做到每日、每周、每月“動態更新”營養素含量。因此,以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母乳只能被模仿,無法被超越。
瑞典哥德堡大學和南非開普敦大學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母乳為孩子帶來的免疫力可持續到青少年時期,甚至可能持續一輩子。專家指出,過去認為母乳可增強嬰兒的抵抗力,這種抵抗力一般會持續到母乳喂養期結束。但新的研究證明,這種抵抗力的持續時間可能令嬰兒終生受益。
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母親孕期使用抗生素與兒童哮喘之間存在“重要關聯”——母親使用抗生素,孩子出現哮喘的可能性提高。但如果孩子出生后6 個月內進行純母乳喂養,這種風險則可能被降低。
母乳成分可以“殺死”部分癌細胞。實驗研究證明,母乳中的α-乳清蛋白和脂肪酸結合后形成的混合物能夠殺死40 種癌細胞。由于母乳不能作為商品出售,目前科學家正嘗試利用轉基因細菌、山羊奶和牛奶,生產供治療使用的α-乳清蛋白,繼而嘗試相關藥物開發。
研究發現,母乳可以阻止艾滋病病毒(HIV)的傳播。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科學家在母乳中發現了一種特別強大的抗HIV 的化合物,可以阻礙患病母親身上的HIV 病毒向吃母乳的孩子轉移。研究人員強調,這并不意味感染HIV 的母親可以為孩子哺乳,而是可以嘗試利用相關物質進行藥物研發,進而抵御HIV。
母乳可以讓孩子少患白血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發現,即使只哺乳6 個月也可以使兒童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危險減少12%,同時還能減少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發病危險。
的確有一些母親因患有先天或后天的乳腺疾病,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或過多,胸部燒傷或大范圍手術,而導致“奶水不足”無法哺乳。也有些母親生產后因疾病需使用藥物無法哺乳。但大多數母親的泌乳量其實是可以滿足嬰兒需求的。以下方法對于母親和新生兒有一定幫助。
新生兒出生后半小時內的覓食反射最強,以后逐漸減弱,24 小時后又開始恢復。因此新生兒出生后,臍部處理完便應進行母嬰皮膚接觸——將其放入母親懷中吸吮 30分鐘。母嬰皮膚接觸和及早吸吮可以有效刺激母親大腦中樞釋放催乳素和催產素。催乳素可以促進乳汁分泌,催產素反饋性刺激下丘腦可使泌乳素分泌增多。
24 小時母嬰同室也是促進母乳喂養順利進行的重要措施。
喂奶時要注意正確的喂奶姿勢,以有效地刺激泌乳反射。幫助嬰兒含吸住乳頭及乳暈的大部分,注意不要留有空隙,使嬰兒能夠較容易地吃到乳汁,同時防止空氣乘虛而入。
因身體原因無法母乳喂養的母親不必自責。但也不建議女性因為外形、體重等原因優先選擇配方奶。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在其合理膳食行動中特別關注生命早期1 000 天營養,明確提出應重視母乳喂養,強調母乳是嬰兒理想的天然食物,孩子出生后盡早開始母乳喂養,盡量純母乳喂養至6 個月,6個月后給嬰兒補充富含鐵的泥糊狀食物,1歲以下嬰兒不宜食用鮮奶。
需要明確的是,對嬰兒來說,母乳最好。我們倡導母乳喂養,并不是要詆毀奶粉。嬰幼兒配方奶粉是在確實不能母乳喂養的情況下,嬰兒能獲得的最佳的營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