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華 南充市儀隴縣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食道癌也叫食管癌,是一種發生在食管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醫學研究表明,飲食習慣與食道癌發生的相關性很高。在治療階段,由于患者存在進食困難,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發生營養不良,并嚴重影響手術、化療、藥物等的治療效果,因此需要妥善的飲食護理。在手術后,患者由于身體機能發生重大變化,不得不改變飲食習慣和內容。因此,食道癌可以說是與“吃”密切相關的癌癥。
食道癌具有明顯的遺傳性和家庭聚集性。在食道癌的高發地區,常會出現家族中連續三代或三代以上家庭成員被診斷為食道癌的現象。除基因的先天作用外,這很可能與家庭中的不良飲食習慣有關。
研究證實,長期進食過燙的食物,容易對食管局部造成損傷,致使食管上皮增生。若損傷長期持續,可導致食管發生癌變,形成食道癌。
亞硝胺類化合物具有較強的致癌作用。腌制的高鹽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人食用亞硝酸鹽后會在體內合成亞硝胺類化合物,有可能損傷消化系統和黏膜組織,引發食道癌。
膳食中缺乏維生素、蛋白質、必需脂肪酸,可使食管黏膜發生增生,提高發生癌變的可能性。礦物質鐵、鉬、鋅等的缺乏,也和食管癌的發生有關。
飲酒可能導致食道黏膜灼燒、損傷。喝酒時吸煙,酒精能溶解香煙中的致癌物質,可對食道壁產生強烈刺激,更易引發食道癌。
食道癌分早、中、晚期。早期食道癌患者在進食時,食物經過患病區域會產生異物感、哽噎感。這種感覺通常在一個固定的區域發生,部分患者在進食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只會間歇性地出現哽噎感。部分患者進食比較干燥、干硬的食物時,會出現胸骨后脹痛感。如果您進食時存在胸骨后脹痛感,持續時間較長,提示有可能患有食道疾病,應及時就醫診治。
中期食道癌患者最常見的癥狀是吞咽食物或飲水時,有食物下行緩慢并滯留的感覺,胸骨后有緊縮感,會感到食物似乎粘在了食管壁上。相關癥狀在進食完成后消失。患者在進食粗糙、灼熱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時,會感覺胸骨后或劍突下痛,疼痛可表現為灼熱樣、針刺樣或牽拉樣。疼痛一開始是間歇性的,當腫瘤侵犯附近組織或有穿透時,患者會感到劇烈且持續的疼痛。當胸骨后發生持續疼痛時,不可隨意服用止痛藥,應及時就醫診斷。
晚期食道癌患者最主要的癥狀是吞咽困難。食管壁富有彈性和擴張能力,當部分組織被腫瘤浸潤時,就會出現這種現象。
對于可以自主進食、尚未手術的早期食管癌患者,應重視飲食內容,保持足量的營養供應,以助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后,可能會出現食管炎、口腔糜爛、咽干、口干等不良反應,并影響口腔健康,應注意口腔衛生,按時刷牙,適時使用漱口水或淡鹽水清潔口腔。
飲食過程應放慢速度,以免食物未經充分咀嚼對消化道造成傷害。
患者應以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如湯粥、肉糜、菜泥等流質、半流質食物,同時注意食物的溫度應適宜。食管癌患者的食道變窄,過冷或者過熱的食物會對食道造成刺激,引發食道痙攣,從而使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疼痛、脹麻等感覺。
補充足夠的維生素,有助于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如果患者吞咽困難,可以將蔬菜水果榨汁飲用。
油炸類、堅果類食物干燥粗糙,經咀嚼后顆粒較大,難以吞咽,易劃破和刺激發生病變的食道,有可能引發腫瘤出血、感染等不良后果。
食道癌患者術后3 ~4 天,刀口處于充血水腫期,胃腸蠕動尚未恢復正常,需禁食禁水,通過靜脈補充營養。術后5 ~6 天,在患者胃腸功能恢復,肛門排氣,無任何不適的情況下,可以給患者進食米湯、藕粉等流質食物。術后7 ~14 天時,如果患者進食順利,可選擇蒸蛋等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半流質食物,并逐步過渡到營養豐富、易消化的正常食物。
食管癌手術后,患者需要面臨很多現實的飲食問題。食管癌切除術多采用胃代食管,大幅減少胃的尺寸,可使胃容量變小而降低攝食量,患者易出現飽脹感。因消化道重建,生理結構發生改變,消化道的抗反流功能會下降,患者容易出現消化道反流問題,如惡心、嘔吐感。由于飲食內容改變,患者容易產生較強的負面情緒,和被飲食規則所約束的“被監視”感。
因此,患者和家屬必須積極面對才能提高手術的療效,避免疾病發生惡化。患者應重新學習吃飯,積極主動地練習吞咽,適應與以往不同的飲食內容、進餐數量和進餐頻次。家人應做好飲食協助工作,鼓勵患者適應新的飲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