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正東 資陽市人民醫院 副主任醫師
膽結石又稱膽石癥,指膽道系統包括膽囊或膽管內發生結石,屬于消化系統常見病。大部分膽結石患者無明顯癥狀,通過體檢才會發現。有癥狀的膽結石患者的主要表現是右上腹絞痛,可能會被誤認為是胃痛。如果您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一定不要擅自服用止痛藥,應及時就醫檢查明確疼痛原因。
研究表明,體重超過正常標準50%者,發生膽結石的可能性比標準體重患者高出4 ~5 倍。這是因為,超重或肥胖者一般伴有膽固醇水平高的現象,過高的膽固醇水平會使膽汁濃稠,不易排出,導致膽汁沉積在膽囊并形成結石。
(1)細菌、病毒感染
經常吃隔夜食物、飲食不潔、食用未徹底加工的海鮮,容易被細菌、病毒感染,一是可能影響腸道對脂肪的消化吸收,二是可能造成膽道繼發感染。二者均易導致結石形成。
(2)脂質代謝異常
研究發現,膽固醇結石的發生與全身脂質代謝異常,尤其是膽固醇脂代謝異常關系密切。這是因為,人體脂質代謝異常時,由肝臟分泌的膽汁的成分會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膽固醇含量升高。這會導致存儲在膽囊里的膽汁中的膽固醇因過飽和而結晶析出,形成膽固醇結石。
(3)膽囊炎
膽囊炎可導致膽囊功能紊亂,使膽汁過度濃縮、沉淀,形成膽結石。
(4)神經系統異常
神經系統對膽汁排出和膽囊收縮有調節作用。進食過程與食物對胃、小腸的刺激可經神經反射引起膽囊收縮加強,促進膽汁排出。若神經系統受到損傷,人體攝入食物后,不能刺激膽囊正常收縮,膽汁就無法排出,繼而形成結石。
(1)長期飲食不規律
經常性不吃早飯,會使膽囊中儲存的膽汁濃度越來越高,引發膽囊結石。一日三餐不定時或暴飲暴食,可使膽汁中的膽固醇和膽汁酸比例失調,導致膽固醇沉積形成結石。
(2)久坐
部分現代人長時間久坐的工作方式也會提高膽結石發病的可能性。這是因為,長時間缺乏運動,膽囊肌的收縮能力會明顯下降,會延遲膽汁排空,引起膽汁淤積,導致膽固醇結晶析出,從而發生膽結石。
(3)高脂飲食
經常攝入過多的高脂肪食物,如喜歡吃甜點、燒烤、肥肉等,可導致肝臟細胞脂肪性病變,影響膽汁分泌,改變膽汁成分,引發膽結石。
(4)吸煙喝酒
煙、酒中的有害物質會對肝細胞造成損傷,使肝功能下降,影響膽汁的合成和分泌。同時,煙、酒還會刺激膽道,使膽汁排出受影響,易引發膽結石。
女性患者因體內雌激素過高,膽結石的發病率高于男性。這是因為,雌激素會影響肝內葡萄糖醛酸膽紅素的形成,使非結合膽紅素增高。同時,雌激素又會影響膽囊排空,導致膽汁淤積,促進結石形成。
(1)年齡因素
膽結石的發病與年齡有關,發病率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兒童患該病的可能性較低,如果兒童患病,多數是先天性膽道疾病或是因為溶血所致。膽結石的主要發病人群為40 ~70 歲的中老年人,40 ~50 歲年齡段人群的發病率最高。
(2)遺傳因素
以單卵雙胎為對象的研究證明,膽結石患者的直系親屬發病的可能性很高,且發病年齡會提前。此外,還有調查發現,凡有印第安族基因的人群,膽結石的發病率較高。
在無其他疾病影響的情況下,大部分無癥狀的膽結石患者通過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可以控制疾病的進展。具體方法如下:
膽結石的形成與體內膽固醇過高關系密切,必須限制脂肪,尤其是膽固醇的攝入量。本身肥胖的膽結石患者更應如此。盡量不吃動物內臟、魚子、肥肉、蟹黃、奶油制品等。飲食宜清淡,忌油煎、油炸。
一日三餐按時吃是預防和控制膽結石的最好方法。當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腸道會分泌膽囊收縮激素,使膽囊收縮,大量膽汁會被排出到達腸內,可以防止結石形成。吃早餐有利于及時排空夜間膽囊產生的膽汁,避免沉積。此外,減少吃零食的數量和次數,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三餐按時進行、按量食用,避免發生膽結石。
充足飲水可避免血液黏稠,促進膽汁正常分泌,避免其淤積在體內形成結石。
含膳食纖維較多的食物可以刺激腸蠕動,并刺激膽汁流入腸腔,防止膽汁淤積。含膳食纖維較多的食物有蔬菜、水果、粗雜糧等。
要避免吃易產氣的食物如土豆、豆類、蘿卜等,以及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辣椒、咖啡、酒、濃茶等,以免刺激膽囊引起膽絞痛。
飯前飯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潔凈的食物,防止細菌進入腸道,引起膽道繼發感染。
除保持良好的飲食結構和進食習慣外,加強體育鍛煉,積極控制體重,戒煙限酒也很重要。
此外,患者發現自己患有膽結石后不要過于擔憂,應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定期復查,以利疾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