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飛鵬 邛崍市文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主治中醫師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等的總稱。目前,除老年人以外,辦公室白領、醫生、教師、長時間使用手機者等“低頭族”是頸椎病的高發群體。
頸椎病的主要發病原因包括頸椎的退行性改變、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頸椎的先天性畸形等病理性因素和慢性勞損。其中,慢性勞損是導致“低頭族”發生頸椎病最主要的因素。長期低頭工作、學習或以電子產品進行娛樂的人,頭部重量可給頸部長期施加超過25 公斤的壓力,令頸椎周圍的肌肉始終處于勞損狀態,易引發頸椎病。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頸椎氣血受阻時會使頭部供血不足,繼而發生眩暈等表現。通過按摩一些特定的穴位和肌肉,可以有效緩解癥狀。
(1)位置:肩井穴位于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向下連一條直線可到乳中(即胸部中點)。
(2)定位方法:您可以用手順著自己的耳垂往下移動,至肩膀后,平移4 厘米左右(根據身高有所不同),嘗試以中指用中等力度按壓,有酸脹感的部位即為肩井穴。
(3)按摩方法:在能承受的范圍內按壓15 秒,放松后繼續按壓,反復五六次。
(1)位置:后溪穴位于小指尺側(外側),第5 掌骨小頭后方,小指展肌起點外緣。
(2)定位方法:微握拳,人握拳后手掌有一條自然橫紋,這條橫紋延伸至小手指外側,即為后溪穴。
(3)按摩方法:可借助圓柱形物體,如較粗的圓珠筆(需蓋蓋兒),按壓此穴15 秒,放松一會兒后繼續按壓,反復五六次。
(1)位置:秉風穴位于肩胛部,肩胛岡岡上窩中央,舉臂有凹陷處。
(2)定位方法:左手搭右肩(反之亦然),找到肩胛骨上緣骨骼凸起處,向上平移2 厘米左右。
(3)按摩方法:患者保持坐位,使用對側食指、中指與無名指按摩穴位2 分鐘,感到酸脹及上肢發軟無力即可。
(1)位置:風池穴有左右兩個,位于頭后,與耳垂平行處,分別距離耳朵約三四厘米。
(2)定位方法:正坐舉臂抬肘,肘與肩同高,屈肘向頭,雙手置于耳后,四指輕扶頭(耳上)兩側,大拇指指腹位置的穴位便是風池穴。
(3)按摩方法:以拇指揉捏風池穴30 秒,局部有酸脹感即可,反復五六次。
(1)位置
外關穴:位于前臂背側(小臂外側),靠近手腕,在腕背側遠端橫紋上6.6 厘米處,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
內關穴:位于前臂掌側(小臂內側),靠近手腕,腕橫紋上6.6 厘米處,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2)定位方法
外關穴:將右手平放,左手將無名指、中指、食指依次放在手腕下方,在左手食指外側定位,位于小臂兩根骨頭之間的點即為外關穴。
內關穴:外關穴相對應小臂內側的位置即為內關穴。
(3)按摩方法
前臂呈半屈狀,一手拇指按于另一手外關穴,食指或中指按壓內關穴,兩穴同時點按20 次左右,以有酸脹感為宜。
(1)位置:胸鎖乳突肌位于頸部兩側,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鎖骨的胸骨端,止于顳骨(耳后)。
(2)定位方法:胸鎖乳突肌不同于穴位,面積較大,從肩胛骨靠近喉嚨一側,延伸至同側耳后,長期伏案工作、學習或娛樂會令其高度緊張。
(3)按摩方法:將頭扭向左側,用左手順著頸部右側的肩胛骨慢慢按揉至耳后。手部會有觸摸到“筋狀物”的感覺,每個點位按摩15 秒。
找準穴位大致的位置,于穴位附近按壓,以感覺酸痛的點為準即可。患者的個體差異很大,患病原因和病情也不同,大多數情況下病變治療點不完全在固定穴位上。所以,可在目標穴位上下或左右輕按,以此確定最佳治療點。
一般而言,只要按摩力度得當,動作輕柔,一般無損傷。
適度按摩可起到疏經通絡,加快血液循環的作用,但過度按摩也會有不良反應。一般按摩頻率建議為1 ~2 次/周,按摩總時間以30 分鐘為宜,總療程需結合病友具體病情確定。
若按摩后皮膚無破損可用溫熱水洗澡,洗澡后注意保暖,應避免吹空調。
可以借助按摩杖、手指形按摩儀等按摩工具進行自我按摩,以防手指筋膜勞損引發病變。
自我按摩的最大好處便是自我反饋快速、及時、準確——你感覺疼痛,自然會停手。而且,以上推薦的穴位與肌肉,與骨骼看似相連,其實位置差異極大。按摩者只要面對“肉”的層面進行按摩,一般都是安全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皮膚表面有破損或皮膚病者,不宜按摩。穴位按壓在皮膚爽滑的情況下進行為宜。如果是針對肌肉層面,手部需要前后左右移動進行按摩的話,可以為皮膚涂抹少許護膚乳,減少因摩擦產生的搓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