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霞 李慧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他指出,“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開展太子山保護區關閉礦山生態修復,就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維護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視角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論斷,“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持續用力”。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通報后,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開啟了甘肅生態環境問題的整改整治。太子山保護區地處黃河上游,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生態區位重要,也是甘肅中南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及省林草局黨組的安排部署,堅持問題導向,制定問題清單,落實責任,強化措施,攻堅克難,關閉退出了破壞生態環境的礦山,同時開展了關閉礦山的生態修復治理,完成了生態環境問題的整改,使生態環境問題得到全面整治,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礦山的生態修復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
太子山保護區的礦山大部分是上世紀50 年代和60 年代在原太子山林業總場時期開采建設的,主要分布在保護區新營保護站。礦區規模大、破壞面大的有大槐溝銅礦,面積31 畝;鐵鉤的金礦區、鉬礦區和鐵礦區三塊,面積50.3 畝;亞子溝石灰石礦區,面積180 畝。以上三個礦區由于當時開采技術落后、開采手段單一,破壞邊坡面積大,森林植被受損嚴重,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破損退化,使區域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研究制定了關閉退出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案,開展了生態修復治理工作。
按照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國土資源部等五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貫徹“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修復與綜合治理,將礦山開采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給周邊群眾營造一個宜居的生活環境”的相關要求,實施保護區內大槐溝、鐵溝、亞子溝等關閉退出礦區生態修復治理,保護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制定方案。開展調查研究,根據各礦山的破壞情況,一個礦山一個方案,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生態修復技術方案,落實責任,強化監督,按期完成修復任務。
(二)修復方法。依據《甘肅省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驗收辦法》,對關閉礦山修復采取植樹+種草+自然恢復的生態修復模式。一是拆除原有建筑物,將尾礦、地表廢渣清出保護區外;二是地面覆土,平均厚度10 厘米,在造林過程中,對栽植穴填足客土或采用營養缽苗造林,確保苗木成活保存;三是選用當地的鄉土樹種云杉為造林樹種,造林后,采用黑麥草、高羊茅、芥子、紫花苜蓿、草木樨及紅豆草等6 種草籽混合撒播,達到喬草共同恢復效果。
(三)修復措施。關閉礦山修復治理采取危巖清理,削方放坡,截排水渠、攔渣壩(墻),回填平整,廢渣及污染源清理,覆土復綠等措施。
1.危巖清理:關閉礦山巖體穩定性差,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為保證治理的施工安全,在施工前期進行危巖清理,清除坡頂、坡面的不穩定巖體,保證施工人員安全和施工方便。危巖清理采取人工配合機械的方法,在清理過程中注意清理至原始坡面即可。
2.削方放坡:首先對坡面上存在的松散坡積物清理至坡體原始坡面線處,清理的坡積碎石土可回填至坡腳低洼處,然后對坡面中下部滿足掛網條件的部位逐級放坡,放坡平臺分為安全平臺及清掃平臺,以利于工程掛網施工及噴播綠化。
3.截排水渠、攔渣壩(墻):為規整坡面匯水,消除坡面由于匯水沖蝕或漫流對邊坡及覆土復綠工程的沖刷,滿足坡體排水和防漏等需求,設置合理的截排水渠、攔渣壩(墻)。
4.回填平整:對塌陷地段和洞穴從保護區外面拉運土壤進行回填平整,為覆土復綠創造良好條件。
5.廢渣及污染源清理:對礦區遺棄的廢渣、尾礦等污染物由專門機構化驗后,運出保護區,經無害化處理后填埋在指定地點。絕對禁止廢渣和污染物填埋或遺留在保護區內。
6.覆土復綠:關閉礦山平緩區域覆土復綠一般包括修整場地、覆土改良土壤(厚度應達到50 厘米)、植樹種草(選取治理區附近常見且存活率高的草種和鄉土樹種)、后期管理四個環節。陡峭坡面覆土復綠一般采用掛網噴播綠化,主要包括清理整平坡面、裝置錨桿、固定鐵絲網、放設有機基材、噴播草籽、掩蓋丙綸無紡布和養護管理等7 個環節。
太子山保護區三個關閉礦區開展的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損毀植被恢復、區域生態地貌修復,為野生動植物創造了適宜生息的生境,在促進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積累了礦山修復的經驗。通過開展保護區關閉礦區生態修復治理,總結了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及實用技術,為其它區域礦區生態修復治理提供技術借鑒。一是喬+草、種草、自然修復等三種模式,滿足保護區關閉礦山生態修復治理要求;二是生態修復植被蓋度,海拔2500~2700 米植被蓋度>2700~2900米植被蓋度>2900 米以上植被蓋度;三是在生境較差區域采用營養缽苗造林+種草模式。據調查,云杉年均高生長量5.1 厘米,造林成活率92.3%,植被蓋度88.9%,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恢復效果好;四是采用云杉造林+種草模式恢復。調查顯示,云杉年均高生長量6.2 厘米,造林成活率94.3%,植被蓋度94.7%。造林后,種草采用黑麥草、高羊茅、芥子、紫花苜蓿、草木樨及紅豆草等6 種草籽混合撒播,恢復效果好。
(二)破壞區域的生態得到修復。通過開展保護區關閉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使大槐溝、鐵溝、亞子溝等重點礦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被破壞的自然植被資源得到有效恢復,被污染的水源得到有效凈化,使區域內地質災害得到有效防控,還能對維護礦區生態平衡、減少水土流失、調節氣候、凈化空氣和涵養水源等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為保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具有一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