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飛
(中土孟加拉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500)
孟加拉國是一個河流密布、人口密集的國家,有近700條大小不一的河流,有“千河之國”、“水澤之鄉”之稱,河道疏浚和河道整治在孟加拉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孟加拉國85 %的國土面積屬于沖積平原,河水泥沙含量高,造成河流泥沙淤積,內河航道水深質量日益降低,直接影響水運交通。根據孟加拉國內河運輸管理局數據,受跨界流量減少、內河淤積等因素影響,孟加拉國內河航運網絡里程從24 000 km減少到了6 000 km[1]。在這種情況下,改善水運交通對孟加拉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該國大部分土地的土壤是由易受侵蝕的細粉砂組成,在5至10月的雨季期間,大量的雨水沖擊地面,雨水攜砂匯集到河道內,極易發生河水泛濫。同時雨季期間,河道水流加快,可達到6~7節,對河岸造成侵蝕,水土流失嚴重。河道不斷地發生侵蝕和淤積,導致河道極易發生變化,對當地百姓的生活生產造成極大不便,甚至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
本文搜集整理近年來孟加拉國內實施的河道疏浚和整治的典型工程,分析成功和失敗案例的原因,提出一些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方案,希望對有意參與孟加拉國疏浚水工市場的中資企業提供有益的指導。
孟加拉國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濕熱多雨。全年可分為旱季(11-5月)和雨季(6-10月)。河流和湖泊約占全國面積10 %,在雨季期間極易泛濫,沿海區域多小島和沙洲。較大河流的出海口水深條件較好,水深可達到10 m以上,如普蘇爾河出海口區域。但隨著河流往陸地沿伸,其水深條件變差,水深范圍0~6 m不等。在內河區域開展疏浚作業,選擇吃水深度在3.5 m左右的疏浚船舶,能有較高的適應性。
孟加拉國河床土質95 %以上為粉細砂,含少量淤泥。河床粉細砂中值粒徑D50為0.014~0.022 mm[2],易于開挖和輸送,對船舶和管線的磨損也相對較小。因為土質主要為粉細砂,易被沖刷漂移,導致該國河道泥沙淤積情況嚴重。據統計,該國最大河流帕德瑪河平均年淤沙量達到5~10億t[2]。同樣,因為回淤嚴重,孟加拉國內河航道需要頻繁進行疏浚,有長期的市場需求。
在內河航道疏浚時,疏浚物一般就近向河道兩岸棄置。孟加拉國河道寬度500~5 000 m不等。考慮航道疏浚一般較長,吹填區不一定能就近布置,絞吸船排距應達到3 km以上。
該國河道是典型的感潮河流,河流水位受潮汐影響非常大,同時也受上游河水季節性流入影響。大潮高潮位從旱季的3.8 m到雨季的4.5 m變動;小潮低潮位從旱季的0.3 m到雨季的1.0 m變動。通常情況下,河流流速為2~3節,在雨季流速可達到6~7節。因此相比旱季,雨季的回淤量較大。
孟加拉國某在建內河航道疏浚項目,工程總疏浚量2 160萬m3,設計底高程為-9.0 m,共有8個疏浚分區,分區移交驗收。項目投入兩艘總裝機功率26 100 kW大型絞吸船和一艘艙容4 500 m3的耙吸船開展疏浚作業。項目從2021年3月中旬正式開展疏浚作業,項目部考慮該地區回淤嚴重,絞吸船開挖至-11.0 m底高程,預留2 m的備淤深度。起始階段,兩艘絞吸船共同疏浚一個分區,估算每個分區需施工3個月。平均原泥面高程為-6.1 m,到2021年8月初,項目累計完成計價疏浚量為259萬m3。
施工過程中,項目部定期安排對施工區進行回淤觀測,到10月底,孟加拉國雨季結束時,大部分已開挖區域回淤至-6.5 m左右高程。計價部分回淤量達到210萬m3,該區域回淤強度達到81 %,若考慮備淤深度回淤量,該區域回淤強度達到90 %,如圖1。

圖1 回淤強度計算示意
孟加拉國開展的河道疏浚項目,都會面臨雨季期間高強度回淤的問題,及時在旱季,其月回淤強度也會達到1 m。不同河道由于水文條件不同,回淤強度會有差異,但都超過了疏浚企業能夠承受的范圍。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河流中本身含沙量大,且粉細砂占比高,易被攜帶,在水流較緩或者新挖的航道內淤積;二是河流水量大、流速高,雨季期間河水流速加快,對土地和河岸的沖刷嚴重,水土流失進一步增加河流含沙量[3]。
在不改變整個河道岸坡和水文條件下,局部的疏浚作業,很難避免回淤。因此,在該國開展航道疏浚,確定河道驗收的條件是項目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在某些河道疏浚項目中,驗收條件為每隔15天開展驗收測量,且中期計量測量即為驗收測量,項目不再進行工后測量。施工時間通常選擇在旱季,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完成疏浚任務,進行移交驗收,規避回淤風險。
疏浚設備可選擇公稱生產能力3 500 m3/h雙泵或三泵絞吸船,該種型號的絞吸船能夠適應孟加拉大部分施工工況,其生產能力也能夠滿足旱季回淤強度的驗收需求。
總體來說,孟加拉國需要盡早開展河道整治工程,穩定河岸,減少水土流失,加快水流提高沖淤能力,這樣才能較好的解決河道淤積問題。例如采用丁壩束窄河道,加快水流流速對航道進行沖淤;利用順壩對河岸進行保護,避免新增泥沙。
在孟加拉國開展河道整治、護岸保護工程,同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些挑戰來自原材料短缺、雨季洪水泛濫、河道變化等因素。
孟加拉國85 %以上的國土為疏松的沖擊平原,山區分布極少,石料生產資源不足。該國石料生產企業由于生產技術制約,產能嚴重不足,石料的大量需求通常依賴從印度邊境進口來解決[4]。另外,嚴重不平衡的供求關系導致石料的價格居高不下。以石料為代表的鋼材、土工材料、碎石等建筑材料供應能力不足。
該國的河道屬于辮狀河流,河道受侵蝕、淤積,很難進行長期預測,不利于護岸設計。護岸保護工程往往工期漫長,但是快速變化的河流走向不利于工程建設。雨季期間水位上漲,流速加快,會對未完工程造成破壞。即使工程完工,雨季暴漲的河流也可能對護岸工程造成破壞[5],如圖2所示。

圖2 被破壞的護岸結構
但是,孟加拉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離不開對岸坡的保護。橋梁的建設,需要對橋梁接岸位置上下游進行保護,避免上下游河岸沖刷,導致橋梁接岸損壞;航道的疏浚,需要對河岸進行保護,穩固土壤,減少回淤。
孟加拉國的河道整治材料從最初的磚塊、到中期的混凝土塊、再到目前的土工管袋,經歷了無數次的工程實踐。其中,混凝土方塊護岸和土工管袋護岸是目前比較常用的兩種結構。
相比于混凝土塊和磚塊,土工管袋的優勢在于性價比高[6](如表1),施工時間短,后期維護成本低等,適合短時間內大規模的形成護岸保護能力。而混凝土塊適合重要建筑的護岸保護工程,例如臨河機場陸域的岸坡保護,或者橋梁上下游的岸坡保護。

表1 不同護岸結構形式的費用對比[7]
土工管袋護岸在孟加拉國得到較為成功的應用。2004年到2018年間,超過45 km的土工管袋護岸修建完成,典型的土工管袋護岸(如圖3)每公里的成本僅300萬美金左右,使得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護岸保護方案成為可能。

圖3 典型的土工管袋護岸斷面型式
在護岸結構中,拋石護腳能起到很好的防沖刷作用,通常可以采用拋填混凝土方塊或石塊,由于當地石塊和混凝土成本較高,通常在永久護岸結構中使用(圖4)。
在實踐中,形成了一些被普遍認同的觀點:1)在孟加拉國,如果不進行結構適應調整和后續維護工作,護岸結構是不會長期穩定存在的;2)相比于突堤等突出結構,護岸結構的沖刷強度會小一半,更容易穩固;3)岸坡的保護平臺只能在基礎牢固、多層防護、一定寬度等特定的條件下,能起到作用;4)在急流河段,適當的減小邊坡坡比,能夠更好的起到保護作用[8]。
護岸工程實施同樣需要利用好旱季,旱季期間河流流速低、潮位低,更有利于護岸坡腳的防護施工。并且在施工過程中,注意減少一次土方開挖的長度,開挖一段保護一段。水上拋石、鋪設排墊、打設土工管袋等作業,要考慮水流的影響,組織典型施工,確定拋石、排墊和土工管袋的漂流距離,保證施工質量。
隨著材料技術的發展,強度更高、防老化、防紫外線的土工材料被發明出來,使得大型土工管袋在深水、急流等區域的快速施工具備可能性。再結合坡面保護、坡腳防沖的措施,能夠較好的實現長期穩定的護岸防護。
現階段,孟加拉國沒有將河道疏浚和整治工程相結合的工程實例。獨立開展的疏浚工程極易被泥沙回淤,降低航道的通航保證率。應考慮將河道整治工程與航道疏浚工程結合,在設計階段,對水文條件進行全面勘察,開展數學模型和物理模型試驗,首先進行河道整治,使河道具備自然沖淤的條件,隨后開展河道疏浚,能夠保證河道疏浚的效果。經過多年實踐,孟加拉國在航道疏浚和河道整治工程中,逐漸摸索出一套經濟實用的應用技術,中資企業在該國開展疏浚水工業務時,除了發揮國內已有的先進技術外,還要結合當地特殊的工況條件和實用技術,更好的適應當地的工程環境。充分國內在河道整治的技術儲備,開展綜合的護岸保護和河道整治、航道提升工程,真正提升孟加拉國水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