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岸
(中交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工程建設管理中“人、機、料”是關鍵要素,工程設備的購置及運維成本在施工總成本中的占比達10 %左右。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的設備價值大、一次性投入高,單一依靠企業營運資金購置設備的模式不利于企業擴大再生產和再投資,傳統的自購自用模式正在逐漸被設備租賃模式所取代。然而對于建筑類央企來說,其承擔的工程項目多為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相較于一般建筑類企業或其他行業的傳統設備租賃模式,大型央企工程建設所需的施工設備普遍具有單體價值高、專業性強、保值性強等特征,如:盾構機、大型船舶等。基于上述特性,建筑類央企在選擇租賃模式方面較一般企業有所不同,為支持科學決策,以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效益、發揮價值,需對各類工程設備租賃模式進行比較研究。
隨著國內基礎設施行業的穩健發展,建筑類央企承擔了大量的國計民生相關建設任務。在項目建設中建筑類央企堅持“項目為成本中心,法人為利潤主體”的工程管理理念,對于工程設備的降本增效尤為重視。近年來,各大建筑企業在設備使用方面紛紛“由買轉租”,工程設備租賃已成為絕大多數施工企業廣泛認可并選擇的設備配置模式。
國內工程設備租賃市場經過近十年的黃金發展,市場規模日益擴大,以年均10 %左右的速度增長。據中國工程機械租賃分會統計,2019年中國以約7 000億元的市場規模成為全球最大的工程設備租賃市場,這主要得益于工程設備保有量的持續增長以及租賃市場滲透率的不斷提升。根據行業數據,目前國內工程設備租賃市場規模已超過1萬億元,預計2025年將在2019年規模的基礎上實現翻一番。
融資租賃作為工程設備租賃的重要模式之一,具備獨特優勢。隨著國內融資租賃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工程設備租賃需求日趨強烈,多家頭部融資租賃公司瞄準建筑類央企施工設備租賃領域,服務于工程建設相關業務,提供工程設備直接租賃、售后回租賃及經營性租賃等產品或解決方案。隨著行業監管政策持續完善,各項管理措施進一步規范化、系統化,融資租賃企業的經營環境和運營質量不斷改善,為租賃市場做大做強提供了保障。同時,在國家鼓勵支持實體經濟的大背景下,以融資租賃推動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成為共識,各項政策形成組合優勢,將助推租賃市場高質量發展。
但與此同時,從細分領域來看,在工程設備租賃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業務增速保持強勁的背景下,建筑類央企的大型專業化施工設備在國內租賃市場中占據的份額仍較小。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工程設備租賃業務由最初的通過直接租賃擴大產能、拉動產業,逐步演變為通過售后回租賃獲取資金的融資性行為;另一方面,租賃公司在工程設備租賃專業化能力、租后服務、行業規則與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多問題,與建筑類央企的工程設備租賃需求尚未較好匹配。
對于建筑類企業來說,相較于自購設備,工程設備租賃具有四方面的明顯優勢:
1)降低使用成本。由購買轉為租賃,能夠有效減少固定資產的一次性投入,降低設備使用成本和項目建設成本;同時,從企業層面來看,能夠減少資金占用,提高資金流動性,有利于促進再生產、再投資。
2)提高設備利用率。設備租賃能夠避免設備閑置,同時也能有效解決自有設備型號不齊全等問題,提高設備利用率。
3)提升施工效率及安全性。建筑施工企業通過租賃模式能夠較快應用新設備,規避因技術落后帶來的風險,從而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質量和安全性。
4)享受更專業的配套服務。專業的工程設備租賃公司可憑借人才、技術、設備規模等優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建筑企業通過租賃可直接獲得配套服務,減少相關費用投入。
因此,對于建筑類央企來說,靈活運用工程設備租賃模式,能夠有效促進企業擴大產能、降本增效、減少管理費用、實現輕資產運營,是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目前市場上大型建筑類央企主流的設備購置或租賃模式主要為自持購置、融資租賃、經營租賃三種模式,2020年某央企產業系融資租賃公司創新探索并落地“融資租賃+經營租賃”模式,為企業租賃工程設備提供了新的選擇。現就上述四種模式的優劣勢進行比較分析,為建筑類央企決策提供參考。
自持購置模式下,建筑企業使用自有資金進行設備購置。從操作層面來看,企業會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并開展經濟性測算,根據企業的市場環境、經營條件、戰略方針和資金情況等制定年度設備采購計劃,進而進行多層級、多流程的決策。
在現有建筑類央企的報表空間下,大型設備的自持購置投資回報周期較長,將長期占用企業營運資金,影響其開展再生產和再投資行為;從工程管理的角度,若為單一工程項目進行自購設備,則該設備的使用率、效能釋放和再流轉價值等均無法充分實現。
融資租賃模式下,企業采用直接租賃模式進行設備購置。相較于自持購置,該模式能夠避免一次性資金支付對企業現金流壓力的影響,節省營運資金用于企業擴大再生產和再投資;同時,可根據實際需要,提前購置設備,保持技術領先地位,有利于先行占據市場份額。另外,在直接租賃模式下,租賃利息還可進行抵扣,便于企業開展稅收籌劃工作。
然而,從需求匹配度來看,融資租賃產品的融資期限、資金成本尚不能很好地滿足建筑類央企的實際需求,尤其對于大型施工設備,融資期限與投資回報周期很難匹配,融資租賃的資金成本與建筑類央企的融資利率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
經營租賃模式下,企業采用經營租賃模式進行設備購置。IASB在2016年發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6號-租賃》(IFR S16),該準則已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該準則實施前,經營租賃不確認資產和負債,僅將租金確定為當期損益;當時大型建筑類央企資產負債率較高,傾向于通過經營租賃模式進行設備配置,既能夠獲得設備的使用權,又不占用企業報表資源,真正實現輕資產運營,進而降低資產負債率。然而,IFR S16出臺并實施后,制約了建筑類企業利用經營租賃合同安排,將應在表內反映的資產與負債反映在表外。對于建筑類央企來說,工程設備經營租賃不再具備表外融資優勢。
目前市場上涌現出一批專業化的工程設備租賃公司,由融資型設備經營租賃向服務型設備經營租賃轉型,如近期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的宏信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信建發”),依托其股東遠東宏信(03360.HK)的融資租賃業務資源,拓展高端工程設備經營租賃的專業化市場,將設備租賃嵌入客戶管理、供應鏈結構、資產管理和工程服務管理等諸多方面。
宏信建發成立于2011年,目前已發展成為全球租賃公司 30 強(IRN100)企業。作為經營租賃的升級版,其運營特點體現在:一是,布局運營基地,縮短服務半徑,保障服務效率;其在上海嘉定、上海金山、天津武清、廣州南沙設有4大運營基地,并通過輻射全國的服務保障網點形成運營服務網絡。二是,信息化流程管控,提高業務運營效率;其打造設備租賃服務的ERP業務運營系統和EIM設備遠程管控系統,建立業務運營與設備使用數據庫,借助信息化手段通過大數據分析改善管理、改進技術,數字定位式設備管理實現設備遠程定位、工作狀態監控、遠程故障診斷、遠程鎖機等功能應用,制定維修保養計劃、人員派工等功能。三是,設備租賃與產品服務相結合,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構建以工程機械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為核心的設備管理服務平臺,以設備租賃為基礎,融合經營租賃、工程施工、代理銷售、備件銷售、二手處置、維修與再制造等多種合作模式,提供創新、安全、便捷的工程設備服務。
該模式由央企產業系融資租賃公司(中交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租賃”)首創。2020年,中交租賃利用“經營租賃+融資租賃”模式解決央企施工單位海上風電行業大型設備采購問題。該模式下,由央企施工單位的分包商(中小企業)為央企施工單位提供設備分包及人力服務,融資租賃公司以該中小企業作為承租人操作設備直接租賃,同時設立資金監管賬戶,鎖定央企施工單位向中小企業支付的設備分包服務費并用以償還融資租賃的租金。通過此種模式,能夠打通信用屏障,將央企資信與中小企業資信鏈接,打造“背靠背產業鏈租賃”模式。該模式本質上是融資租賃業務在施工設備產業鏈金融領域的應用。向施工單位核心企業產業鏈上下游延伸,以核心企業應付賬款信用背書,形成信用閉環,鎖定資金路徑,減小風險敞口。從優勢來看,一方面,能夠降低施工企業設備使用成本:因租賃物所有權在央企融資租賃公司,且設備資金通過體系內租賃公司解決,故可取得租金對價優勢,較市場化租金降低幅度在30 %以上。另一方面,能夠解決中小企業信用問題:通過核心企業應付賬款信用背書,可滿足出租人準入政策,解決承租人融資困境,真正解決中小企業信用不足、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融資價格相比于承租人主體融資的市場化融資價格能降低400bp以上。同時,該設備租賃模式推動實現了“多贏”局面,以上述案例為例,該高端設備的配置為施工企業拉動60億元新增海上風電項目,打通了設備融資與新增工程項目的通道,融資租賃公司也可參與新增項目融資進而實現收益共享,整體來看,實現了合作各方的利益最大化。

圖1 風電施工船直租
通過上述四類模式的比較分析能夠看到,傳統的設備租賃模式已無法完全匹配建筑類央企在大型設備購置中關于融資周期、資金成本、租后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宏信建發提供了一種創新服務型租賃模式,專注于設備租賃運營,提升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實現了設備租賃運營的專業化、差異化、高端化。而中交租賃的“經營租賃+融資租賃”模式則提供了一種創新的產業租賃思路,通過整合產業資源,將建筑類央企產業鏈上的設備、信用、資金和交易行為打通,以“背靠背產業鏈租賃”模式,利用多方資源匹配需求,實現多方共贏局面。
本文通過從財務報表管理和經濟性角度,對自持購置、融資租賃、經營租賃、融資租賃+經營租賃等四種設備租賃模式進行比較分析,為建筑類央企在大型設備租賃在成本控制、風險規避、長短期決策等方面提供如下建議和參考。
從解決途徑來看,一方面,融資租賃企業應專注于轉型升級,加強專業化、創新性及服務型租賃模式打造,從單一的解決企業資金需求向解決企業報表空間優化、長期經營需求等難點方向轉變,從單一的承租人設備租賃結構向產業鏈設備租賃模式轉變,從單一的融資型設備租賃模式向全生命周期的設備服務型租賃模式轉變。另一方面,隨著工程設備租賃市場化運作方式的轉變,單純采用某一種設備租賃模式可能已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建筑類央企應結合戰略規劃、工程管理、報表空間、資金壓力等要素進行綜合決策分析,統籌部署年度設備采購計劃,對于專業化大型設備采用綜合性的一攬子設備租賃模式,以規避風險、優化結構,充分發揮設備流轉及重復使用的價值,進而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