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如
(福州開發區園林中心,福州 350015)
在園林景觀中,充分利用綠色植物不但能給園林產生獨特的美感,還能呈現一個城市與眾不同的特征,為城市的精神生活做出貢獻,給予民眾唯美的自然環境,供群眾嬉戲娛樂。植物配置可使景觀具備時尚感和設計感,對空氣過濾也有重要作用,為大眾造就舒服、唯美、溫暖的自然環境。景觀配置綠植多見灌木叢,也有一些是盆栽花卉。園林綠色植物的選取會依據本地的自然環境和水體。縱覽各城市的景觀整體規劃,大多沒有有效的園林綠色植物優化配置。
各類植物作為園林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為景觀增加與眾不同的韻味,還能提升景觀自然環境層次,推動園林的生態發展和基本建設。園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將直接關系園林景觀的功用和展現形式。從科學視角而言,園林植物的配置就是指園林工作人員遵照一定的科學配置核心理念,在植物配置的前提下,運用有效的方法追求完美表現力和當代藝術美的整個過程。
1.1.1 植物間的相互作用和配置 植物是園林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一般來說,園林工作者會依據本地的優點和氣候特點挑選不同種類的植物[1]。考慮植物間的相互作用和搭配之美,進行花草樹木的有效搭配,宏觀和微觀植物的有效搭配,植物色調和尺寸的有效搭配,植物時節的搭配等,進而推動景觀園林的有效發展。
1.1.2 園林植物以及其他元素的合理配置 在園林景觀的組成中,除必需的植物外,還有一些協助元素,如雕塑作品、工程建設、坡路、假山石等。園林植物的合理配置應融合園林附設元素,互相映襯,推動園林的發展。
園林植物配置不但能為園林藝術品展現不一樣的美感,還能呈現城市不一樣的美感和含義。一般來說,花卉園藝師在提升園林植物配置時,應遵照下列6 個基本原則。
1.2.1 功能性原則 在布置園林植物時,要始終把植物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擺在首位,根據有效的布置,表現出植物間的有效作用。
1.2.2 藝術性原則 園林植物配置的功效不僅體現在改善生態、防御災害方面,還體現在植物配置的美感美育功效上。隨著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對園林的美觀度要求越來越高,如何遵循植物配置的藝術性,營造出園林美感,成為園林設計者考慮的重點課題。
1.2.3 生態型原則 生態性原則是植物優化配置的終極目標。必須充分考慮種群的生活習性,有效挑選植物類型,防止植物間相互影響。依據生物學的相關知識,適度提升其他類型的植物或人工植物群落,產生多方位、多層面、基本功能有效的園林生態環境保護。
1.2.4 經濟性原則 地方的氣候、水質、土壤等因素,直接影響植物的存活率及生長狀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嚴格按照植物生活習性及配置原則進行配置,最大限度避免資源浪費。充分考慮植物的種植方式,減少邊際效益。
1.2.5 美學性原則 園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則是美學原則,大城市建設中園林植物配置的設計直接關系大城市景觀規劃的美感和工程建設造就的極權主義。設計師在設計園林植物時,主要運用植物的色彩搭配和總體合理布置來開展設計,注意植物配置的美。一是植物自身的美觀大方設計;二是對園林景觀設計總體效果的影響。
1.2.6 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是植物配置的重要原則。在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域,選擇一些凈化空氣的植物,改善環境質量。在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域,選擇一些維護水土的植物等。
優化園林植物配置,不但可以使城市植物類型全面,而且能處理園林植物存活的各種問題[2]。一般來說,園林植物的結構特點是類型少、雜草多、花草樹木少。依據各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生存特性以及當地氣候特點,挑選合適的植物,根據組植、防護栽種、對植或行植等方法合理布置園林植物,合理降低植被分布不均勻、配置不合理的狀況。提升植物類型,在園林中產生全方位的植物圈,推動園林生態環境保護的全方位、多方面、專業化發展。
植物光合作用不但能吸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還具有抗風防風功效,減少城市產生風沙的幾率。園林綠化建設中有效的植物配置不但能改善空氣質量,還能改善城市內部結構的溫濕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排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全球變暖。
不同種類和特性的植物組成不但可以使園林景觀具備表現力和觀賞價值,還能有效維護生物多樣性,優化城市空氣質量,提升生態水平,為城市居民帶來更為舒適環保的宜居體驗。在有效優化植物配置時,應充分了解不同種類植物的生長習性,如福州東江濱公園,充分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植物的習性、色彩、外觀等因素進行有效的配置,提升了園林的美感,使游人領略到福州市生態環境的獨特詩意。
園林景觀植物的合理搭配能進一步推動和發展植物間的循環系統,城市的綠化面積也會提升。在城市發展中,工業的快速發展促使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植物的合理布置能緩解和調整城市的生態環境,優化城市發展構造,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觀。
草坪和灌木是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的主要綠色植物。草坪和灌木較普遍,能減少園林綠化的成本,造成了園林景觀自身作用的單一,園林景觀自身的觀賞性降低,部分游人感受不到自然的氣息,造成園林綠化失去真實的功效。
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施工效益最大化,選用一些大規模的園林綠化工程施工方式,造成許多雷同,缺乏自身亮點,沒法通過園林景觀反映城市的品牌形象。
因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一些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放棄自己的特色,引入一些新奇的東西,對地域特色不重視,也會導致資源的消耗。
依據植物配置基本原則,遵照多功能性、表現力和環境性基本準則,從兩個層面提升植物配置能力。一方面,在遵照多功能性和表現力的前提下,擴展植物的統一性和綜合性,從各方面推動植物配置的提升。花苑的景觀規劃將依據預置的主題風格開展。在植物配置上,不僅積極主動與制定的題材緊密結合,又需要注意植物的生長習性和發育特性,推動植物圈的總體共享發展。另一方面,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圍繞全部植物配置。園林植物的合理布置,除開園林的觀賞性和園林種群的完備性,更重要的是推動園林綠色生態甚至整個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全方位、融洽、可持續發展觀。在挑選植物時,要考慮到本地的氣候條件和植物自身的生活習性,選用合適其生長發育的土壤層,搞好植物的中后期保養,降低澆灌的成本和物力資源,提升植物的日常管理方法,促進植物正常發育。
遵照園林綠化建設中植物配置的規定,重視植物間的融洽,降低植物類型間的相互影響,充分運用植物自身的生態價值[3]。掌握植物間的互利關系,不科學配置不但降低了植物的生長發育能力,還增加了病害的風險性,最后影響整個園林的設計效果,如臺灣相思和馬尾松容易產生松材線蟲。要加強對植物類型和生長習性的研究,依照互利共生的標準開展植物配置。
園林設計者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和美學素養,在設計時較為注重體現園林的藝術感。通常情況是利用形態各異、色彩多樣的植物,產生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效果。還能根據比照和烘托,配搭不同高度或不同葉柄的植物。淺色系的花可以烘托深棕色的花,大的植物能扛起小的植物,要充分結合園林中其他要素,如亭臺樓榭、青石板路、雕塑作品等。
不同的景觀,在植物配置過程中含有相同的需求,務必依據風景區的具體種類選用不一樣的植物種類,合理確保景觀自身的空間布置和色彩搭配。
在配置園林植物時,當地植物通常比其他地區的植物更適應,可適當挑選鄉土植物,確保園林植物的存活率[4]。選取的植物類型也豐富多彩,提升景觀的立體感和層次感。
植物本身色彩的運用應依據園林景觀的具體情況開展配置,以給觀賞者優良的視覺享受。在園林景觀植物的色彩配搭上,不僅確保總體植物的主體性和多元性,又要反映園林景觀的融洽性。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組合,做到季相變化,使色彩多元化,做到園林景觀植物配置的表達效果。
根據生態學原理,園林植物的配制務必在種群和生物群落水平上開展,并遵照植物配置的多樣性標準[5]。可以選擇長壽命、中等生長速度的植物,控制種植密度,完成植物配置的多樣性。
園林景觀基本建設在城市整體規劃和發展中起關鍵作用。為了更好地推動城市的全方位協調發展,務必對景觀開展科學、合理、高效的策劃和配置。要充分考慮所有的配置要素,充分了解本地的地域性特征和氣候條件,隨后挑選不同屬性的綠色植物開展有效配置,盡可能遵照綠色生態性、實用性和表現力的配置標準,推動景觀的有效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