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和藥業(300636)于11月28日接受了80多家機構投資者的特定對象調研。
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龐正偉先生對公司四季度經營情況及原料藥行業情況作了簡要介紹,公司四季度經營情況與三季報披露后交流的情況基本一致,出口運輸海運緊張及運費暴漲的情況基本恢復正常,原材料價格和人民幣匯率也比較平穩。
在調研中,同和藥業透露,明年二廠區一期產值大概在5億元,銷售在3億元,加上一廠區8億元的收入,預計明年的收入在11億元左右。
CMO/CDMO板塊,項目交貨在四季度較為集中(6000萬元左右),全年過億的銷售目標會超額完成,明年這一板塊預計銷售收入在1.5億元左右。
調研首先由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龐正偉先生對公司四季度經營情況及原料藥行業情況作了簡要介紹。
公司四季度經營情況與三季報披露后交流的情況基本一致,出口運輸海運緊張及運費暴漲的情況基本恢復正常,原材料價格和人民幣匯率也比較平穩。
CMO/CDMO板塊,項目交貨在四季度較為集中(6000萬左右),全年過億的銷售目標會超額完成,明年這一板塊預計銷售收入在1.5億左右。
新產品專利全球范圍內陸續到期,銷售繼續增加。內銷保持持續增長,今年截至目前完成注冊的品種3個,完成發補的品種5個(12月可能會有4個品種通過CDE審批),計劃提交注冊的品種4個,內銷板塊產品儲備較為豐富,明年內銷的原料藥品種將從3個增加到11個。
據龐正偉介紹,關于這個月的歐洲cphi展會,雖然公司的銷售人員沒有去參加,但是公司國外的代理在會議期間也拜訪了一些重要的客戶,與兄弟公司也做了一些交流,同和認為公司產品的未來銷售預期還是比較好的。
據同和高管介紹,明年二廠區一期產值大概在5億,銷售在3億,加上一廠區8億的收入,預計明年的收入在11億左右。
替格瑞洛、利伐沙班、維格列汀、阿齊沙坦、米拉貝隆這幾個新品種都會對2023年的業績有較大貢獻;成熟品種中,明年如果瑞巴派特CDE能轉A,它的內銷就會實現零的突破,瑞巴派特和加巴噴丁在國內的用量也不少,它們也會對明年的業績產生一定貢獻。
從內銷來講,米拉貝隆、利伐沙班、維格列汀、甲苯磺酸艾多沙班等品種明年就會開始放量,這些品種中大部分在國內已經沒有專利了。
所有新品種根據其在各個市場專利到期的不同時間陸續放量,2023年部分品種能達到幾千萬的銷售規模,其中還有幾個品種可能會過億。2023年至2025年,這些新品種的量會一年比一年多。
公司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實施技術攻關,對加巴噴丁進行工藝優化并取得成功,2020年技改就已經完成了,但是大客戶變更受疫情影響比預期的進度要慢,到2021年10月才全部完成,還有部分小客戶的變更要到2023年完成;2022年由于加巴噴丁的主要原料價格大起大落,打亂了今年的銷售節奏,單品全年銷售下滑。公司認為加巴噴丁這個品種我們的成本還是具有競爭力,預計2023年公司加巴噴丁的銷售量在1000-1200噸之間。
阿齊沙坦這個品種已經有很多日本仿制藥客戶認證公司為它們的一供,今年也有一些日本客戶找到公司認證做它的二供,一般專利到期后的前三年仿制藥客戶不太需要認證原料藥二供,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它們原來的一供出現了一些問題,可能是質量方面的問題,也可能是供不出貨。總體來說同和的阿齊沙坦在日本市場還是比較受認可。
公司在目前17個新品種的基礎上還有三十幾個正在研發的品種,這些正在研發的品種專利到期時間普遍比目前的17個新品種晚3-5年,部分品種還要更晚(集中在2030年前后到期)。公司在11月28日披露《關于公司藥品生產許可證變更的公告》,其中新增的瑞盧戈利原料藥就是在研的品種之一。

目前二廠區一期工程4個車間均已進行試生產,明年8月份一期的試生產就會全部完成。二廠區二期工程已開工建設。二期將建設7個合成車間和一個研發樓,由于一期已經完成大部分公用工程設施的建設,預計二期的產能建設節奏會更快,部分車間計劃于2023年底完成設備安裝,2024年二季度完成試生產,2024年三季度正式投產。
公司二廠區一期會依據實際投入使用情況分批轉固,目前部分已投入使用的輔助工程已轉固,一期其余大部分預計在2023年完成試生產后轉固。一期全部轉固后年折舊額約7000萬左右,預計2023年可實現較滿負荷生產,可以有近5億的產能,且新產品的毛利率較高,可以覆蓋對應轉固折舊實現贏利。
公司預計明年二廠區一期的產能釋放后,部分內銷產品與新產品可以轉移到二廠區生產,一廠區的產能利用率能得到提升,因為部分產品轉移到二廠區后一廠區的生產裝置不用再頻繁切換,生產的品種越少裝置的產能利用率越高。
市場上比較擔心印度的原料藥企業發展起來后會不會把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搶占去,公司表示,目前還沒有感受到這種趨勢,跟印度有競爭的產品客戶也并不會更傾向于與印度的企業合作。同和海外的仿制藥客戶主要在日本和歐洲等規范市場,在這些市場印度企業的認可度要超過中國短期內是不太可能的。
在制藥方面印度是中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這點是肯定的。從制劑來說,印度確實做得比中國好,中國在追趕印度,特別是美國市場,印度的仿制藥做得比較成功,,但是在原料藥板塊是反過來的,印度在追趕中國,龐正偉認為在3-5年內原料藥板塊的這種競爭格局不會發生顛覆性的改變。
中國原料藥企業生產裝備的先進性和上下游產業鏈配套遠遠領先于印度,印度真正具有競爭力的是人工成本更低,但是實際上現在印度的人工成本增長也是比較快的,像孟買這種主要的醫藥化工集中區,它的工人工資也已經到一年五六千美元了,比中國的臺州也低不了多少(工資水平在中國的80%左右)。
從同和的新產品情況來看,公司認為受到印度低成本威脅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甚至公司有的產品是直接賣給印度本土企業用,基本上公司還是能保證新品種的成本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