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萬家基金基金經理黃海獨占鰲頭,年初至11月6日,黃海包攬全市場基金業績前三席,強勢領跑。
不過,盡管今年業績碾壓眾人,但是黃海從2020年9月才開啟他的基金經理生涯,且從任職期至2022年之前來看,黃海的表現其實并不突出,其管理的四只基金任職總回報全部在-10%以上,在同類基金中排名也是墊底。(表一)

這讓他的冠軍地位蒙上一層爭議。黃海的投資風格較為單一。從上任起,黃海就一直徘徊在以煤炭、房地產為首的傳統低估值板塊,鮮少涉足其他領域。而今年正好煤炭風光無限,將黃海送上了冠軍的寶座。但由于前期配置的大量房地產股在低谷期挖出了不淺的坑,因此整體上拉低了黃海今年的業績高度。
這樣的操作,有人讀出了守得云開見月明的釋然,也有人糾結于基金經理主動擇時管理魅力的缺失。黃海是不是一匹耐力持久的白馬,還需要更長時間檢驗。
而在黃海背后,萬家基金另一位基金經理引起了筆者注意,他就是莫海波。
截至目前,莫海波在管/管理過的15只基金(剔除2022年之后成立基金,區分份額),有12只實現正向回報,6只回報率在100%以上,其中萬家品質生活混合A回報率高達207.41%,在1197只同類基金中排名第9位。其近三年總回報在1000多位基金經理中排在第21名,位于前2%。
早在2017年,莫海波就用倉位表達了對新能源行業的看好。
在萬家品質生活混合A的2017年一季報中,莫海波提到:
“A股市場分化比較明顯,大盤整體依舊偏向低估值藍籌……一帶一路、國企混改以及供給側改革涉及的行業在二季度有望迎來機會;另外行業景氣度確定上升的部分新興行業有望成為資金青睞的對象,比如新能源汽車。”
也就從這一年,莫海波在重倉地產等低估值藍籌股的基礎上,陸續買入贛鋒鋰業、天齊鋰業、天賜材料等新能源上游材料股。到了2018上半年末,相關股票在其管理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中已約半數。
但在當時,這個方向并不是市場的“寵兒”。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在全市場主動型權益基金(股票型+偏股型+靈活型)重倉行業排名中,新能源材料股所在的有色金屬行業,在31個行業中排在第15名,僅僅處于中游水平,人氣完全不及食品飲料、醫藥生物、銀行等板塊。
不同于貴州茅臺、格力電器、中國平安等吸引了400多只主動權益基金(彼時市場共計1300余只主動權益基金)買入的盛況,莫海波看中的贛鋒鋰業在2018上半年末僅有89只基金買入,杉杉股份、當升科技僅有40余只基金買入,天齊鋰業只有23只基金買入。
雖然沒有走在當時的主流大道上,但新能源行業后來的持續發酵,印證了莫海波的判斷。
2019、2020年,莫海波繼續加大馬力,并逐漸向產業鏈中下游轉移,提前拿下了后來萬眾矚目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
以他管理最久的萬家品質生活混合A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上半年起,曾在該基金重倉前十名中出現過的新能源股,除了天齊鋰業“割肉”,其余股在后期賣出時普遍收獲了不錯漲幅。
2021年中,新能源已然走到了市場舞臺的中央,資金源源不斷涌入。不少同樣提前布局的基金經理,因為有較低的買入成本做倚靠,也打算繼續長持。
但此時,莫海波又“叛逆”了一次。當大家開始在新能源的高速大道上堵車時,莫海波卻悄悄從大道而下,徑直走向傳統低估值板塊深處。
2021年第三季度,莫海波在管基金前十大重倉股普遍大變樣,由新能源、半導體股轉為種業、房地產和軍工。
及時調轉車頭,讓莫海波成功避開了今年來新能源等成長股倒塌的煎熬時刻。
其實今年來,莫海波旗下基金業績并不出眾,在管的基金普遍下跌了10%左右,處于市場中游水平。
莫海波錯了嗎?從長期看很難下定論。畢竟在特立獨行的投資風格影響下,莫海波已經不是第一次遇到“逆風局”。并且很多時候,都是莫海波主動“逆向而行”,導致短期業績難堪。但在時間證明下,他的結果又是對的。
據莫海波回憶,在2013年4月時,市場正處高點,小市值股票漲勢如火如荼,大市值股票卻跌跌不休,那段時間,他一直在做大市值藍籌股的逆向交易,很是煎熬。
但從2014年中開始,大市值股票行情起飛,眾多股票實現翻倍。
逆向交易,往往比其他交易方式難度更高,壓力更大。但莫海波能一次次抗壓獲利,或許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他建立了清晰的投資體系。
一方面,對于重配的行業,他一定要滿足4個標準:行業一定要經過長時間大幅度下跌,我每天關注的是哪些行業跌的多;估值達到歷史的底部區間;市場關注度低,最好沒有機構資金;基本面正在發生變化。
另一方面,不糾結小拐點,嚴守大拐點。“其實我們有時候也會看錯,只不過勝利的次數比其他人高了一點點而已,我們一定要保證的是對關鍵拐點的判斷堅決而準確,其余小的拐點,10%波動級別的判斷即使錯了也不用太過糾結,盡可能讓錯誤判斷出在小拐點上。”莫海波說到。
二是他對于投資中的人性有著更深的把握,在看好行業至暗時刻能繼續堅持,在行業繁盛時期又果斷退出。
讓我們再回到前文的問題:為什么莫海波在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繁榮時期選擇離開?
盡管莫海波沒有給我們答案,但他的操作可以借用萬家基金另一位基金經理李文賓的觀點來具象化——不賺最后一分錢。
李文賓認為,股價的最高點,永遠是市場中最樂觀的交易者交易出來的,而不是理性的價值投資者分析出來的。作為公募基金經理,如果持倉較重,一定要在情緒極致之前提前出來。
事實上,莫海波在大調倉之后的2021年三季度報告中依然堅定看好新能源,但之所以還是選擇離開,或許也是因為“不賺最后一分錢”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