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知名獨立財經撰稿人):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須奉行公平的原則,主要體現在標的資產的定價公允性與合理性上。否則,過高的定價,重組方將是利益獲取方,而上市公司則可能成為“冤大頭”。因此,定價有失公允性與合理性,對上市公司及投資者的損害是不言而喻的。盡管近幾年來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逐漸降溫,但強化對標的資產定價有失公允性的監管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個人以為,這既需要上市公司保持理性,不盲目蹭熱點,在沒有經過充分論證的情形下不盲目啟動并購重組,也需要監管部門強化對高溢價并購的監管,特別是標的資產增值率達到或超過200%的,應重點審核,審慎通過。
http://weibo.com/caozhongming
皮海洲(獨立財經撰稿人):一邊談判收購,一邊搞內幕交易,贛鋒鋰業內幕交易案不能罰款了事,還有必要追究刑事責任。股市不是《刑法》的禁區,對于“不差錢”的上市公司老板們,只是進行罰款顯然是沒有震懾力的,必須對他們動“刑”才行。而且既然贛鋒鋰業的內幕交易行為已經構成了犯罪,就必須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刑法》不能止步于資本市場。實際上,為了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股市更期待《刑法》加大介入的力度。
http://weibo.com/phz168
郭施亮(財經名博,職業投資者):上市銀行重要股東及董監高密集采取大額增持的策略,其實原因也很好理解:一是上市銀行估值低,投資性價比很高;二是房地產政策環境的觸底回升。不過,從本質上分析,這兩個條件主要支撐銀行股的估值修復或價格重估的投資邏輯,對銀行股而言,要想走出真正意義上的反轉走勢,一方面依靠市場大環境的大幅改善,另一方面則取決于銀行股自身的轉型步伐與發展的定位。作為影響市場權重很高的行業板塊,促使銀行板塊走出集體反轉的走勢,目前看來似乎并不現實。隨著銀行股迎來估值修復的行情,未來銀行股之間的走勢分歧也會進一步加劇,不同銀行股的估值定價自然也會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化。
http://weibo.com/gsl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