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奐休 圖:由“畫廊周北京”與各參展機構提供
“疫情之下,你有多久沒逛過線下藝術展覽了?
作為重啟2022年內地當代藝術活力的首批重要活動之一,第六屆畫廊周北京(Gallery Weekend Beijing)于7月初收官。為期9天的畫廊周北京,在疫情中“打響頭炮”,讓清冷的798又恢復了往常的煙火氣,也為已經安靜許久的北京藝術圈注入了不少活力。
其實,畫廊周這一形式早已在國際遍地開花,六個年頭的畫廊周北京,今年經歷了怎樣的成長變化?又將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

畫廊周北京 Gallery Weekend Beijing 現場
首屆畫廊周北京啟動于2017 年3 月,與傳統意義上以藝術品交易為目的的藝博會不同,它圍繞北京地區藝術機構的最新展覽,展開為期9 天的藝術活動,包括媒體預覽、工作室探訪、收藏探訪、VIP 之夜、公眾日的對話、論壇、表演、藝術之旅等豐富項目,以期形成藝術集群效應,為國內外的藝術從業者、愛好者與藏家提供一個深度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今年的畫廊周北京以“共享”為主題,在疫情波折重重的情況下仍聯合30 余家畫廊與非營利機構,呈現40 余場豐富的當代藝術展覽,本身就詮釋了“共享”的獨特意義。
畫廊周北京總監王一妃這樣表示:“今年無疑是畫廊周北京最艱難的一屆,也是最令我們自豪的一屆。不論是項目本身,還是我們的合作方與觀眾,都充分體現了北京作為國際重要的當代藝術都市的韌性與創造力。作為 2022 年在中國內地舉辦的首個大型當代藝術活動,畫廊周北京的成功舉辦重振了行業士氣與觀眾的信心,國內外藏家、媒體與公眾的持續參與也引發了沉寂已久的本土當代藝術面貌的復興。我們的工作立足于‘共享’與創新,在這一屆中,我們切實看到了項目煥發的新活力和潛在的無限可能。”
本屆畫廊周北京主單元繼續往年的理念,展現本土畫廊與機構的多元樣貌,以個展和群展的方式呈現國內當代藝術展覽。以“共享”為主題增設的特別展覽“交叉的宣敘調”則是由本屆畫廊周北京聯合北京中間美術館與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邀請來自兩家非營利藝術機構的四位年輕策展人共同策劃,呈現了參展畫廊的20 余位藝術家作品,囊括影像、裝置、雕塑、繪畫等在內的多種媒介,共同解讀北京地區多元的藝術生態。
如果說本屆畫廊周北京最值得銘記的一件事,那就是它為這座城市注入新鮮的動能與活力,一掃之前疫情帶來的陰霾。在持續的旅行限制和防疫政策下,今年畫廊周北京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模式突破地域局限,持續吸引著來自本地和世界各地的觀眾,9 天活動期的實地到訪人數逾12 萬人。
放眼國際,畫廊周這一形式早已不是新鮮事 ,比如柏林畫廊周、倫敦畫廊周、首爾畫廊周等。如何立足北京,創造一個讓中國當代藝術與世界當代藝術平等對話的平臺?是畫廊周北京團隊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畫廊周北京勾連的參與主體已經涵蓋了畫廊、美術館、非營利性機構、藏家、公眾等多方面,這意味著它既要兼顧市場和公共教育,又要平衡營利與非營利機構不同的利益和訴求。所以,畫廊周的項目除了主單元外,早在2019 年就推出了自主策劃的新勢力、公共和藝訪三個特約單元。比如,今年藝訪單元邀請7 家扎根全球藝術中心的國際畫廊亮相,加深了國內畫廊在國際上的交流與對話。由藝術家葛宇路發起的公共單元特別項目“共同的‘專列’”,搭載8 位藝術家不同媒介的藝術作品,在以798 藝術中心為起點鋪設的軌道上行駛,探索著公共空間容納藝術的新的可能性。
畫廊周豐富的項目和愈加人性化的安排,為參與人群做了一個很好的分層與分流,這也是畫廊周模式的優勢之一,這也讓大家把關注點更多放在展覽和藝術作品上。

畫廊周北京2022 主單元特展“交叉的宣敘調”B 廳“俯下身來”展覽現場

里克力·提拉瓦尼和托馬斯·拜勒特別項目“明日之問”展覽現場,格萊斯頓畫廊
本屆畫廊周北京亮點頗多,不少機構帶來了藝術家的最新創作或首次亮相中國的國際項目。
比如首次參加的巴黎桑塔畫廊,帶來了西班牙藝術家何塞·瑪麗亞·西西里亞(José María Sicilia)的中國首次個展,回溯其過去20 余年的創作;常青畫廊帶來德國藝術家——托比亞斯·雷貝格(Tobias Rehberger)的北京首次個展“我是我-除非假裝自己是她”,他曾憑作品《你所愛的,亦導致你哭泣》獲第53 屆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2019 年也曾在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辦首個中國機構個展“如果你的眼睛不用來看,就會用來哭”;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推出“重返起點:羅中立回顧展1965-2022”,是羅中立在北京首次舉辦的大型回顧展,也是他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一次作品回顧,試圖通過展出的200 余件作品重返其50 多年的藝術歷程;藝·凱旋畫廊展覽“人類境遇:比擬、寓言及隱喻”,是德國藝術家維爾納·巴特納(Werner Büttner)在中國的首次個展,涵蓋了巴特納自20 世紀90 年代初期至今約30 年的代表作品。他與馬丁· 基彭勃格 (Martin Kippenberger)和阿爾伯特·奧倫(Albert Oehlen)一起作為“壞畫”三杰。此外,木木美術館 (錢糧胡同館)的美國藝術家布魯斯·瑙曼在國內的首次大規模機 構個展“OK OK OK”仍在進行中,從1960 年代晚期他在工作室進行的早期表演和實驗,到20 世紀末、21 世紀初對圖像捕捉技術的運用均有所展現。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推出的皆藤齋個展是本屆唯一參展的日本藝術家展覽。還有格萊斯頓畫廊呈現的特別項目,展出泰國藝術家里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和托馬斯·拜勒(Thomas Bayrle)的新作品。
本屆畫廊周北京在立足本土藝術生態同時,積極拓展國際交流、主動融入國際當代藝術,呈現嶄露頭角的前沿當代藝術,試圖從另一面解讀北京多元異質的藝術生態。

《我是我-除非假裝自己是她》展覽現場,常青畫廊北京空間

“元宇宙序曲—數字對撞機”展覽現場
本屆畫廊周北京還嘗試“破圈”、打破行業壁壘。隨著藏家觀念、藝術觀念的轉變,藝術早已不是一個小圈子文化。很多新興藏家、年輕的藝術愛好者都喜歡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去了解藝術。
本屆畫廊周北京分別從“自由定藝”、“聚焦現場”和“藝術贊助人”三個主題切入,以線上視頻的形式讓觀眾了解本屆畫廊周北京的相關藝術項目。比如和抖音合作推出線上看展、云端派對、用音樂去解釋藝術等活動,通過云端導覽和云端派對兩大模塊的精彩內容收獲了689 萬的在線觀看量;而作為觀眾的“私人藝術向導”,結合了語音導覽、視頻專題、在線直播×VR 觀展、AR 藝術地圖和開幕直播的“虛擬+現實”的混合模式,讓觀眾的觀展體驗更加立體有效。
此外,本屆畫廊周還策劃了“聽鑒展覽”語音導覽服務,邀請到30 余家參展畫廊和美術館館長、畫廊主、策展人等親自錄制了40 多個當代藝術展覽的語音導覽,挖掘展覽的深層內涵,通過為觀眾闡述背景信息來起到激發和引導思考的作用,啟發觀眾探尋獲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對于元宇宙和數字藝術等新興領域的探索和融合也是本屆畫廊周北京的看點之一。畫廊周聯合元宇宙數字藝術平臺推出元宇宙主題的沉浸式展覽,把藝術與科技進行了創意結合。在街道上也設置了提供元宇宙場景體驗的點位。同時,在活動期間面向公眾展示和發放一些NFT 作品。縱觀本屆畫廊周北京的活動策劃,不管是“虛擬+現實”的混合體驗模式,還是對元宇宙、數字藝術等新興領域的關注,都體現出了其在“后疫情”時代的應變之道與不斷思考,也讓我們看到了整個藝術行業在遇到困境時積極尋找出口的頑強生命力。
此前,或許有人會疑惑,隨時可以來798 看展,為什么一定要在畫廊周期間來?如今看來,在疫情中讓如此大型精彩的線下活動落地,這個理由似乎已經足夠充分。
自2017 年至今,走過六個春秋的畫廊周北京不論從項目還是內容均日趨多元化、國際化、人性化發展。此次畫廊周北京以798 藝術區為據點,輻射北京多個藝術園區,不斷拓展畫廊周的發展模式,立足本土,交流國際,擁抱變化,線下與線上活動深度聯結,順勢而為,探索元宇宙,為北京略顯平靜的藝術生態注入了一劑強心針。